姚云飞
《龙文》是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主题曲。这首歌由台湾音乐教父小虫操刀作词作曲,歌词古色古香、曲调朗朗上口,随着2010年春晚谭晶和陈奕迅的演唱而为众人所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一首旋律优美的中国风歌曲。
龙文指的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字,一弹,一挥,一横,一竖等都是我们古人写毛笔字时的落笔技法或笔画
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唐·李峤《书》诗:“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明·夏完淳《题王叔明<柴桑图>》诗:“只今江左成龙文,卜历重光启中叶。”
这首歌曲采用了中国五声音阶,G宫调式,带扩充的两段体结构,时值以八分音符为主的旋律线条娓娓道来,高潮在扩充段进行了体现,最后又在B段副歌部分结束,再次强调主题。由于曲调较平缓,因此情绪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整首歌最高音到小字一组的e,这对通俗歌手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在演唱时还是要用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强调气息的运用,如何将这首歌做出对比,演绎得更有意境,也需要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从歌词来看,大致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重在写文字与文字蕴藏的文化功能和意义,八个短语式的歌词,涵盖了戏剧、绘画、诗歌、建筑、历史、音乐、神话、典故、风景等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内容。从旋律来看,这一乐句的旋律是叙述性的,上半句不是很高,一、二、四小节都是上行走向,容易唱飘,所以演唱时更要注意气息不能浮,口腔一定要打开,每句最后的一个字如:丹、山、长、锵气息都得拉住,前两个字归韵“an”要注意和后两个字的归韵“ang”区别开来,做到字正腔圆,演唱时要让人觉得横、竖、点、撇间俱力透纸背,一旦唱飘则显得轻浮,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便无法体现。下半句旋律是在上半句的音高上做了一点变化,歌者可以在处理上和上半句做一点对比,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唱得柔和一些,着重给人画面感,让人们在词曲间细细品味中国古老爱情故事的意境。尤其在最后一句“一点茉莉香”这个香字要叹息的唱出来,这样感觉不仅是自己闻到了,听者也闻到了茉莉花香,适当的延长最后这个香字,也为下一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个层次,重点用唐诗和传说来描绘代表中华文化的感情抒发和历史文化认同。第二句的旋律开始铺展开来,演唱这一句时要将气息滚动起来,注意歌唱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从洒下床前明月光始,用大泼墨大写意的方式表达情感,着重强调“月光、梦、凤凰、黑、善良”等词,尤其“月光”两个字是在高音上,在这里还是要强调气息的运用,气口转换要准确与自然,在重点词前学会偷气,做到不露痕迹,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第三个层次,着重借用经典艺术形式、古代文学典故、神话传说片段、文化传播故事来彰显中华一家、同根同源的意识形态色彩,引导和凝聚华夏大众的民族精神。叙述性的旋律,对称式的行进,不同于第一句上半句的力透纸背,而是从承接上一句的大开大合后又接着娓娓道来,歌者在演唱时除叙述之外还应用肯定的语气将自豪感含蓄的表达出来。
第四个层次,主要把民族、民俗、生活习性的回忆融入人的感情的范畴,并通过这些品味和挖掘出自身所属的中华文化之根和历史同族之感,最终在回味和认同的意象里完成民族身份的确认与未来的祝愿,达到天下华人家、国、根的大一统和精神洗礼。在音乐扩充段落,长久酝酿和积累,终于到了情感不得不宣泄的时候,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习惯故乡白米面和汤,一杯清茶到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在这四句里歌者应打开咽腔,借鉴科学的民族唱法,利用好共鸣腔,用气息的推动,以声带情,唱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将情绪推至高潮,在音乐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后,最后是B段副歌部分的再现,最后一句“子孙血一样”在节奏上做了一些拉宽和拉长,在感叹中结束全曲,这是一种情绪上的积极再现,用感叹的语气再现叙述性的旋律,是传承,是发展,是团圆。更深层次地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璀璨。
整体上看,歌词采用诗经的传统手法,第一个层次是赋,第二个层次是比,第三个层次与第四个层次是兴。既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用国学里的代表性本文元素进行了有效描述,又把国学所反映的家国梦想和血源、宗族意识传神地输入到听众的心头,实现了点面、内外、古今、家国、天下的有机融合。
从曲调来看,《龙文》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符变化而来的旋律古香古色,流淌着龙子之情,有自豪,有怀古,有依恋,让人回味无穷!歌词中提到的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音乐曲谱,这也说明了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龙文》继承了民族音乐传统的舒缓、悠长的特点,起始阶段缓慢铺垫,过程阶段渐次起势渲染,高潮部分旋律激荡舒畅,歌者应用通过二度创作展现出歌曲中所包含的主题情感。以声传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令人自发地徜徉在历史的空间和文化的历史中,并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