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舟
国内首档明星选秀栏目成功因素
——以《我是歌手》为例
■吴梦舟
2013年春节期间,一档名为《我是歌手》的节目杀出重围,顶尖live音乐配置、代际实力派歌手阵容、专业的大众评审构成了节目的基本要素。草根选秀的煽情桥段已经麻痹了观众的视觉,《我是歌手》则颠覆性的让老牌歌手再战乐坛,将主导权回归大众,怀旧的旋律乍一响起,歌声里躲藏着的故事就掀起了观众的怀旧情怀。纪录片式的全程全景拍摄,突破性的将台前幕后的明星动态,全方位展示给受众。酒香也怕巷子深,真音乐时代的到来,醇酒装新瓶才能实现其二次价值,究竟是怎样的妙方让这盘回锅肉烧得越来越香呢?本文从模式转型、身份转型、制作转型等方面对这一栏目成功原因做了分析。
我是歌手 明星选秀
近年来各大卫视节目争奇斗艳,节目形式纷繁复杂,但是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低下,有的甚至起到了不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节目创新逐渐走向疲态。在限娱令的发布和收视率的压力下,娱乐节目的处境越发尴尬。就在真人秀节目频繁的煽情和噱头已让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我是歌手》杀出重围,为中国乐坛注入一股清新之风:全新的选秀模式、颠覆性的权利反转,纪录片全景纪实,一系列颠覆性的栏目创新,首播就获得了收视率1.06,份额6.07%、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种种数据和来自微博、微信、贴吧、网站、媒体的声音都证明,《我是歌手》实现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一日千代的电视选秀浪潮里,静心沉淀,没有浮华的煽情和虚伪,只有优质的好声音和精良的制作。
真人秀不是电视纪录片、电视剧和电视游戏节目的简单杂糅,也不是其中任何一种节目形态的副产品,而是一种新型电视节目形态,是时代和电视自身发展的结晶。①近两年综艺节目逐渐趋于平民化发展,对音乐“霸权主义”适度消解。2012年暑期的《中国好声音》将草根音乐选秀推上巅峰,于是《我是歌手》独辟蹊径走了“专业”路线。参赛选手都是出道多年的乐坛老辈,不再单纯演出,还将面临淘汰的危险。参赛曲目也根据个人风格由专业人员操刀重新编排,现场伴奏也是乐坛大咖,力求完美的试听呈现。曾有学者批评《超级女声》环节过多节奏拖沓,而《我是歌手》则“化繁为简”,唯一任务就是将这每周一首歌高质量地完美演绎。这种叙事机制,使节目节奏流畅、简洁明快、直奔主题。总导演洪涛表示:“观众不需要知道歌手背后的故事、经历,之所以启用这样的音乐设备配置,就是要让普通的老百姓被现场歌声打动,完完全全靠现场音乐的冲击力去打分投票。”与以前的草根音乐选秀大量铺垫人生经历、奋斗事迹,忽略对音乐本身的挖掘不同,《我是歌手》正本清源,平心静气专注音乐,弱化故事桥段,让音乐更加纯粹。
几年前“素人选秀”一时风生水起,“逆袭”仿佛成了此类节目最大的看点。而《我是歌手》则开启了明星选秀时代的新纪元,在这里你听到齐秦演绎《外面的世界》会被拉回到80年代青葱的校园、听辛晓琪的《味道》会想起那段青涩懵懂的校园爱情、在周晓鸥《无地自容》体会到成长的酸涩、beyond的《海阔天空》不知湿了多少人的眼眶,而《man inthemirror》中我们又听到了选秀的后辈对音乐前辈的致敬。与其说《我是歌手》这个“新瓶”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黄绮珊、彭佳慧这些“老酒”,不如说这些经典的旋律成就了这个节目。栏目的定位促生了“集体怀旧”的情感,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歌手再次演绎着那些老歌,似曾相识却又有一番新的味道,成长的片段像在一架老留声机上嘎吱嘎吱的碾过。如果说去年火爆的好声音是依靠“转椅”形式感的创新,那么“玩明星”,这个参与者身份的创新则是《我是歌手》的主打菜。
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歌手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感,为了新作的宣传偶尔唱几首歌、耍耍宝上电视和观众混个脸熟,点评草根演绎赚点外快,而《我是歌手》的参赛明星不再是众星捧月的走个过场,而成了以实力说话、随时面临淘汰可能的选手型明星,想要继续唱下去,只有一条硬性规定:好声音。宣传语很霸道的称:非实力唱匠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所以节目在明星选择方面就秉着“回锅肉”原则构成了首期阵容:出道十五年依然不温不火的羽泉、十年前在台湾小有名气的林志炫、歌红人不红代表人物杨宗纬、雪藏多年的高音唱匠黄绮珊、选秀后辈个性女生尚雯婕……有行走乐坛多年的老辈、也有选秀出道的新人,有曾经红极一时的大牌、也有名不见经传被雪藏的实力唱将。②《我是歌手》归还去留大权于普通观众,这些已经是老资格的歌手们面对残酷的赛制和犀利的观众,无论是台下的大众评审还是电视机前不同喜好的观众,他们对于明星每一次演绎的评价和观感都会对明星构成无形的压力,这种“演”“评”的权利反转给了观众使命感和足够的尊重,苛刻的吐槽和审美逼着这些昔日大红大紫的“回锅”型选手像刚出道的新人一样,拼着老命雕琢每一次登台。
也许吸引人眼球的的赛制和明星效应带动了节目的关注度,但是想要长期坚持下去,节目品质才是王牌节目长青的秘诀。而这次为《我是歌手》保驾护航的正是这些殿堂级舞美设备、高品质的现场乐队和编曲大师。梁翘柏、刘卓、单立文、江建民……几乎集结了国内所有“超一线”音乐人的团队,甚至在场的很多歌手资历都不及他们,以至于最后“歌王”羽泉也为他们深鞠一躬。真诚的编导组也不忘给这些幕后人一些镜头,让大家了解到一首好音乐的背后还有默默无闻的他们,这不仅是对音乐人的尊重,也是对音乐本身的尊重。
8台机位录制300小时,最后高度浓缩成90分钟丝毫没有跳跃感的一档节目,用导演洪涛的话说“最后呈现出来的节目要力求用全景纪实大片的方式表现音乐”。这种做成纪录片形式的栏目,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剧情感。当别的节目还把重点放在台前时,《我是歌手》已经同时将镜头对准了幕后。从接到任务、到精心选歌、前期彩排再到登上舞台。褪去明星的光环,在镜头下其实他们只是一群来参与选秀的普通人,这样全方位的展现了台前及幕后,有利于通过细节更全面地塑造明星形象,还原真实。于是我们认识了一个被上帝吻过的好嗓音——黄绮珊,首期的失利让她奋起直追,在一周的备战实录中,我们在镜头里看到了她对于重新选曲的重视,第二期以一首高亢的《等待》成功征服全场,这个因为形象不佳被雪藏的实力派,在这个舞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她。通过这些台前幕后全景式镜头的捕捉,我们看到了羽泉兄弟投入演绎的《热情的沙漠》、《张三的歌》里饱经沧桑的齐秦、黄贯中创造性编曲的《吻别》;林志炫清亮稳重的《从未离开》、“铁肺”彭佳慧酣畅淋漓的演绎代表作《走在红毯那一天》。央视主持人李晓东曾发布微博称:“《我是歌手》从创意、编剧、拍摄、剪辑等已经类似于一部电影大片的制作方法,它又为娱乐节目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我们望尘莫及。”这种纪录片式的创作理念,无疑开启了电视栏目制作转型的先河。
《我是歌手》节目本我的回归,仿佛为时代注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适时地出现,为捍卫歌者的地位打造一个全新的视听空间。没有复杂的赛制、有的是专业的真音乐模式和怀旧的主打风格;没有煽情和矫揉造作,有的是歌手卖力的演出和观众严苛的评价;没有粗制滥造的舞台,有的是配合默契的专业幕后团队。好声音升级成一场全新的真音乐风暴,在这里不再是简单哼唱、玩的是专业和真诚。没有一档固步自封的节目可以千秋万代,所有常青的节目都离不开“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歌绕梁、血翻腾、树常青!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①来源:《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郑州大学出版社
②来源:《选秀——庄严地嬉戏》中山大学出版社杜骏飞袁光锋著2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