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光
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观后
■刘晨光
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是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活动。本次邀请赛是一项规格高、权威性强的赛事,共有24支参赛队进入最后的复赛阶段,这里面既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国内知名民乐演奏团体,又有活跃于各地的民间乐团,如杭州市拱墅区古运河之声艺术团江南丝竹队、宜兴市文化馆江南丝竹乐队、江苏甘家大院艺术团丝竹乐队等。经过复赛与决赛,在激烈的角逐中,江苏省演艺集团民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丝竹乐团获得职业组金奖;上海徐汇南湖街道上海国乐研究会、江苏新空间民族管弦乐团获得非职业组金奖。颁奖完毕,部分获奖乐团带来了精彩的表演。上海文广民族乐团演奏的《丝语》、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丝竹乐团演奏的《江南行》、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演奏的《东滩晨曲》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而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民乐团带来的《春江花月夜》则让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的“大家即兴演奏”环节,则让观众大呼过瘾。首先上场的是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和王永德,两人联袂演奏的《行街》干净有力又回味绵长,使人沉醉其中。接着,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和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分别登台带来《欢乐歌》和《妈妈的爱》,娴熟的技法和投入的演绎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将现场观众带入演奏者塑造的音乐世界里。压轴乐曲《三六》由四位大师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民乐团合作演出,掀起全场气氛的最高潮。在观众的欢呼和叫好声中,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画下圆满的句号。
在此,我就谈一下自己对江南丝竹发展的思考。江南丝竹的专著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从演奏规模到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其中,对于有关江南丝竹特色乐种的继承与发展的论题,学者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认为:继承本身就是发展,更强调继承的透彻性。我认为,现在在江南丝竹的继承上做得非常不够,江南丝竹越来越不是那个味儿,移步不换形,如何在继承的问题上解决发展转型的问题非常重要。江南丝竹的特点是轻美灵和。风格清新儒雅,曲调柔美委婉,形式灵活多变,音响细腻和谐,艺人在长期的发展中都有自己的口诀。江南丝竹是大集体中融入小自由,现在过分强调大集体,忽视小自由。其实,我认为,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现在和传统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中西关系问题,如江南丝竹与西方音乐的发展关联,江南丝竹发端正是中国音乐界西乐东渐的时候,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同时,激活了中国民族音乐,西方的哲学、教育文化掀起了热潮;三是处理好江南丝竹内部的规律,现在大集体中的小自由没有了,内在规律性要进一步学习,继承不同门派的演奏。
江南丝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把它尽可能原封不动地传下来,第二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放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传承,静态保护、动态传承,还要考虑这个乐种是否为现代人喜欢。
此次2013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显示出了中国民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了力量。在此次邀请赛中,来自全国24家参赛队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活动,复赛和决赛高潮迭起,呈现百花齐放,和谐竞争的局面,展示了民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