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黎
浅谈戏剧评论的创新
■卢黎
戏剧评论是提高人民美学趣味的重要工具,是对古今中外所有戏剧艺术规律的研究和评论。创新艺术生产,需要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繁荣文艺的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加强戏剧评论的建设,促进评论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对振兴戏剧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观念创新 专业化 多元化 文风改进 与时俱进 鸟之双翼
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加,文化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广大人民群众对戏剧艺术欣赏、艺术情操道德素养、审美需求也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才能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戏剧评论是提高人民美学趣味的重要工具,是对古今中外所有戏剧艺术规律的研究和评论,它包含了文学剧本、导演表演、戏曲音乐、舞台美术、灯光效果等方面,因而戏剧评论则更注重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和宣传性。
戏剧评论是直接为现实的戏剧艺术服务出发的,最能引起剧团演职人员的关心,其优势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好的戏剧评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助于推动戏剧创作和演出水平的共同提高。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剧团也在进行人才、管理、艺术等方面的竞争,戏剧评论的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戏剧评论是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促进戏剧事业繁荣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戏剧评论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创新,思想先行,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先进的管理。从当前戏剧评论问题来看,主要是戏剧评论者埋怨当前重创作、轻评论,戏剧评论比起以往更多地成为戏剧领域的反面角色,这种观念使得很少有人敢于对戏剧作品自身进行反思,不利于戏剧的健康发展。
1、剧评者要敢于担当批评家角色
戏剧评论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必有其严肃性、科学性、战斗性、公正性的一面。戏剧评论者担当的是“批评家”的角色,“批评家”要保持敏锐和警醒,善于从中发现问题,而不是随波逐流,通过“批评”以纯艺术的标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指出批评对象-----剧本和演出等各方面的得失。因为艺术生产的最终落脚点是作品,只有客观、公正的评论,才能使创作方不断加强对剧本的打磨升级,加强对艺术题材的创新,才能更好的推动艺术生产。
2、为批评声音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客观、公正、坦诚而具备专业水准的批评对戏剧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显著,但是剧评者专业的“批评失效”导致健康良好的艺术氛围难以形成,究其原因是大众媒体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多面向公众发言的机会,批评声音不能通过大众平台途径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剧评者专业的见解不能有效地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不仅影响公众的审美趣味与判断,而且阻碍着戏剧自然健康的发展。
戏剧评论,就是评论戏剧的特点,它不同文学评论作者,因此戏剧评论者要
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这不仅仅是指戏剧的知识储备、戏剧理论的累积,还要有大量的舞台观摩经验,要有对戏剧的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艺术修养,它用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判断、美学观念与创作者平等对话,编、导、演、音、美诸因素综合起来评论,应从应该有专业理性的艺术眼光和富有建设性的审美判断,紧扣戏剧的特点,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使局部与整体和谐统一,带动戏剧整体水平的提升,否则只是从文学角度来评论,充其量只是一篇文学评论。
戏剧评论是一门包括文学剧本、导演表演、戏曲音乐、舞台美术、灯光效果等的综合性艺术,所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精通戏剧艺术的专业人士也难以全部罗列。如果评论剧本,就不能从主题思想一直谈到情节结构,如果谈唱功,就不要每个演员都逐一评论,泛泛而谈的平均主义,是戏剧评论上的大忌。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戏剧评论也贵在创新,需要大力提倡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戏剧评论的创新,应体现在评论视野的拓宽,应有前瞻性、有亮点,应从独特的视角、多角度、多种风格去写,要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避免陈旧雷同的模式套路,增强文字的亲和力和表现力,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戏剧评论,担负起美学赋予戏剧评论的使命。
比如有关青春版昆曲《1699.桃花扇》的评论,有从新版演员年龄平均18岁说起的,有从昆曲的传承与创新说起的,有从《1699.桃花扇》唯美的舞台灯光、服饰写起的,有从《1699.桃花扇》的无伴奏合唱昆曲清唱写起的,尽管视角不同,却万变不离其宗,以戏剧的的整体美为宗旨,从戏剧的审美角度出发,从现实性,虚拟化、意境等方面,逐一折射出一出传承与创新的好剧目,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由对昆曲的陌生到喜爱,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使昆曲得以重新发扬光大。
当微博左右了戏剧市场,当一些动机不纯、文风不够健康、以华丽辞藻、夸张语调,刻意渲染某些流行现象、哗众取宠的“酷评”越来越多的时候,戏剧评论文风的改进迫在眉睫。
1、戏剧文风改进,切忌吹捧。
评论应从整个舞台艺术的整体内容、艺术手法、呈现方式等来分析,进行客观评价,而不是说创作者、导演爱听的话,极尽吹捧之事,陷入“圈子化”的熟人评论的潜规则,成为创作者的附庸其,以至很多戏剧评论评论时都千篇一律的说“有突破,有新意,有思想”。其实不少被“圈子”评论家“热捧”的作品,往往很少能进入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视野,得到观众由衷地喜爱,恰恰说明了这点。
2、戏剧评论文风改进,切忌棒杀。
戏剧评论工作者对戏剧作品和作者,既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将其贬得“一文不值”。对一些探索创新的剧目,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发现其创新的视角,否则只会挫伤创演单位的积极性,影响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比如对于新版京剧《西施归越》的评论,有篇评论曾写道:剧中西施人物有悖于历史,西施演员的唱腔有种话剧加唱歌的感觉,该剧人物戏剧动作扭曲了人物内在的性格,单看这篇剧评,这俨然是一出四不像的戏剧。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出戏,就会不一样的感觉,《西施归越》的创新在于对这一历史故事进行了新编,注入新的意蕴,鞭挞世俗偏见,为历史剧的创新作了探索,它不再是简单的去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目,但其传达的感情、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却是现代的。
戏剧评论者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做井底之蛙,不能只凭过去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知识,就进行主观性很强的评论,要对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人文概貌予以关注,学会客观把握对一个时期的文艺思潮与发展趋势,避免思维日益偏狭和钝化,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客观地分析,引领大众的审美趋向,戏剧评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推动戏剧繁荣发展。
比如新编京剧,《花蕊》也引起过不少争议,如果我们不以传统京剧等的审美角度来看,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来欣赏:花蕊属于才貌双全女子,无论是前朝还是后朝,花蕊都得到了属于自己最奢华的生活,但她却仍然拥有一个普通女人的敢爱敢恨的性情,这点在虚情假意的后宫难能可贵。在当今日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的束缚让很多人压抑自己的本性,带着面具去生活。久而久之,很多人习惯了虚伪,习惯了冷漠,很多人活得压抑,活得痛苦,可见遵循本性历来视为正道。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肯定这部新编剧,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对于引领大众审美意识,对于创新戏剧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创新艺术生产,需要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繁荣文艺的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加强戏剧评论的建设,促进评论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对振兴戏剧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扬州扬剧网《漫谈戏剧评论》《专业戏剧批评的“失语”》徐健《戏剧评论》李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