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线总体设计思路与应用

2013-11-20 05:55
交通运输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走廊控制点路线

王 科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0 引言

总体设计贯穿于设计各个阶段。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侧重于大范围的路网结构研究,确定大的路线走廊带;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在预可基础上逐段落实走廊范围,通过OD调查确定项目的建设标准,推荐路线走廊,控制工程造价;初步设计结合建设条件,在核准工可推荐走廊基础上,对走廊带内重点路段进行多方案研究比选,协调路线与外部建设环境的关系,最终推荐一条合理的方案;施工图阶段重点在于线位优化以及公路内部各工程间的协调上。

综合四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路线总体设计主要体现在建设标准的确定、路线走廊的选取、路线方案的布设及比选、路线方案与内外部环境的协调四个方面。

1 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在预可、工可两个阶段研究确定。表征建设标准的关键参数包括公路等级、路基宽度以及设计速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根据公路功能、适应交通量以及服务水平对建设标准各参数选取均做了详尽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建设环境以及公路作为实体工程一旦实施,再次升级难度大、影响大的特点,灵活并适度超前地选择建设标准。

2 路线走廊

路线走廊在预可阶段提出,在工可阶段研究、确定,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核实、确认。确定路线走廊的关键参数包括路线起点、终点以及中间控制点。

2.1 起、终点

起、终点取决于项目区的路网结构。新建项目起终点应与规划(地块、路网)相结合,定于交通流生成区的外围环线上,避免公路建设限制区域发展;公路某设计标段起终点,应结合建设条件向前、向后各顺延3~4km,甚至更长范围进行研究,确保衔接的合理性。

2.2 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项目影响区内,由于交通需求、社会因素、地形条件、技术水平及建设环境影响路线必须通过或者不能通过的点(或者区域),对路线走向具有控制性作用。

在预可、工可研究阶段,从路网结构及交通需求的角度,控制点包括起点、终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交通量生成节点,比如城市、集镇、村庄、厂矿和旅游区等;从地形条件的角度,控制点包括山、江、河和谷等;从建设环境的角度,控制点包括军事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等。此类控制点统称为“Ⅰ类控制点”。

随着两阶段设计的开展,路线方案研究逐步深入,对方案布设具有控制性作用的点逐渐增加,不仅包括铁路交叉点,军事、自然保护区边界角点,特长隧道隧址、特殊结构桥址等较大的点位,还包括学校、寺庙、古墓、古树和高压铁塔等相对较小的点位。此类控制点统称为“Ⅱ类控制点”。

“Ⅰ类控制点”确定路线走廊,“Ⅱ类控制点”确定路线方案。

2.3 路线走廊布设方法

将“Ⅰ类控制点”按上行线方向以多段线依次串连,再以多段线为中心,横向向两侧搜索,用公路线形要素替代多段线,寻求“可行”的方案。

确定路线走廊应从路网结构开始,从小比例尺地形图着手,遵循“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公路工程具有永久性特点,路线走廊一旦确定,工程方案一旦实施,因工程实施而改变的走廊内地形、地貌、生态和环境等一切原有的自然条件便不可再生,因此预可与工可阶段方案的研究重点在于找全“可行”的路线走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综合比选,最终确定出合理的走廊。所谓“可行”就是既满足路网功能,又使平纵面方案均可实现,还不违背控制点要求。

平原微丘区当Ⅰ类控制点确定后,走廊一般比较明确,重点是处理公路与Ⅰ类、Ⅱ类控制点的关系,以平面为主进行方案布设。

山岭重丘区受地形、地质、生态和城镇分布等因素影响,在Ⅰ类控制点确定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多条路线走廊。即使在同一走廊带内,由于布设线位高度的不同也可能存在多种走廊方案(比如同河谷通道内的沿溪线、山腰线和山脊线),重点在于正确处理公路与地形、与生态的关系,平、纵结合进行方案布设。

3 路线方案的布设

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路线方案布设的关键因素是选择合理的几何技术指标,正确处理路线与Ⅱ类控制点的关系。

3.1 技术指标的选取

研究表明,在各种设计速度路段范围内,小客车的运行速度始终比设计速度高出10~20km/h。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议以小客车运行速度为依据,将设计速度提高10~20km/h,采用高一级别的指标值,并限制采用“极限最小”值。

3.2 影响路线方案布设因素

路线走廊确定后,影响路线方案布设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设计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a)城镇规划及土地类型分布;

b)不良地质的分布;

c)环境敏感点分布;

d)尽早与文物主管部门沟通,了解走廊内是否存在的文物分布点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e)重点构造物的总体分布,包括互通式立交、特殊结构桥梁和特长隧道的分布区段;

f)水系、河流的分布及规模,对于跨越河流及沿溪线项目应考虑防洪设计;

g)走廊内的交织情况,特别是与铁路的交叉相对关系;

h)电网分布,尽可能减少对10kV以上高压线路的干扰,对110kV以上铁塔应采取避绕措施。

3.3 方案布设要点

方案布设是在路线走廊内,综合考虑建设条件的前提下,采用与项目建设标准相适应的技术指标,利用线形要素组合转化成为具有指示性、可量化、比较和实施的路线方案的过程。方案布设主要方法有交点定线法和曲线定线法,采用的线形一般有“基本型、S型和卵形”。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缓和曲线 根据规范规定,当R大于3 000m时,A宜小于R/3,也就是说缓和曲线的长度最大不宜超过333m。

b)平曲线 在地形路段相同的情况下,圆曲线半径应界定于一个区间内,避免采用过大或过小的曲线半径;圆曲线长度应不小于最小缓和曲线长度,避免类“凸形”曲线组合出现,确保线形协调;

c)S型曲线 曲线定线方法中,连续频繁使用S型曲线,易使驾车人感觉疲劳,对方向判断产生误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连续S型曲线不宜超过10km;

d)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规范根据路拱横坡及设计时速给出了临界值,条文说明中建议在有条件时宜选用较高的标准,提法较为模糊,设计过程中,建议将设计时速提高一个等级考虑,同时均设置回旋线;

e)停车视距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曲线内侧行车道不满足停车视距要求时,应予以说明,并采取一定的安全预防措施,如将中央分割带内移设置带防眩板的独柱波形护栏,以植草代替植灌绿化或外移行车道标线,强制限速等,确保规定对停车视距的要求;

f)隧道段线型组合 隧道区段的线形应尽量简洁,特长、长隧道轴线宜采用直线,应避免在隧道内部设置弯道;进出口宜采用较大半径(3%超高)的曲线,且在不小于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内不应有急骤的方向改变;

g)平、纵、横综合设计 将纵面高程设计及横断面设计用于到平面定线过程,通过多次往复优化、检验,达到平纵面协调,横断面布置合理的效果。

4 路线方案比选

4.1 比选种类

路线方案比选种类是多方面的,其中典型的有:平面方案比选,纵面方案比选,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比选;桥与高路堤比选,隧道与深路堑比选。

4.2 比选方法

4.2.1 多指标综合分析法

根据前期调查踏勘,明确路线方案各项控制影响因素指标,根据各指标与路线方案的关系择重排序,并逐项分析各指标对各方案的影响程度,最后综合评定方案优劣,拟定方案推荐顺序,确定最优方案。评价指标因建设环境的不同应予以具体分析,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a)线形指标 比较各方案的路线长度、与地形的契合度,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平纵组合情况以及线形连续均衡性等内容;

b)建设条件 比较各方案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和施工条件等内容;

c)社会环境 分析路线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就路线方案征询地方政府意见;综合考虑方案建设,比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和电力线改移等对沿线村庄、单位的影响;

d)环境因素 综合分析各方案在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对沿线地形、植被和水系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力,以及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比如噪音、大气污染等;

e)建设规模 包括路线长度、路基土和石方数量,排水防护规模,桥梁、隧道规模,控制性工程数量等;

f)交叉工程 综合分析互通式立交的布设位置及与路网的衔接效果;分析方案沿途与其他地方道路、铁路、特殊电力线和光缆的交叉干扰情况;

g)其他因素 分析路线与项目区内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比如与铁路、自然保护区、大型水库、文物保护区、矿产资源、采空区、军用设施、人文景观和重点单位等环境敏感点的关系;

h)工程投资 对比各方案的工程造价和每公里的平均造价。

以上评定指标列表如下(见表1),在方案比选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列取。

表1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表

4.2.2 优劣判断法

表1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表(续)

对应于评价指标,根据方案布设理由及比选侧重点,按序排列出各方案优、缺点,如表2所示,认真比较方案间的优劣关系后确定方案推荐顺序。

表2 路线方案优缺点对照表

4.2.3 适用条件

优劣判断法适用于方案布设初期、工可阶段或初步设计前期,对于“定性、定性+定量”比选方案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评价指标综合分析法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当方案研究进入一定深度、不能轻易判断方案优劣的时候,可使“同深度”比选方案的比选思路清晰、层次明确、角度全面,有助于科学、准确、合理的下定推荐结论。

4.3 典型方案比选

4.3.1 平面方案比选

在服从路线走向的前提下,平面方案的比选主要围绕方案布设的原因、方案特点、方案与地形、地物等建设条件的关系,线形指标以及工程规模等方面。

4.3.2 纵面方案比选

纵面方案的比选主要是由同样高差条件下不同的纵坡组合引起的,比选体现在纵面线形指标、平均填挖高度以及特殊工点的工程方案、工程规模上。

4.3.3 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比选

整体式路基优势在于工程集中,有利于施工组织管理,节省占地,便于沿线设施布置和道路的养护运营;分离式路基的优势在于上、下行线可独立设计,形式灵活、适应性强。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分析采用。

4.3.4 高路堤(16m以上)与桥梁比选

高路堤设计方案优点在于能充分利用前后路段挖余,减小弃方、施工方便;缺点是占地多等特点、景观效果差,路基沉降问题无法避免,工程可靠度低,防洪能力弱。采用桥梁方案替代,可避免填筑高路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但有可能造成工程费用的增加。设计中应结合地形条件,从经济、环保、施工、工期和质量可靠度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后,因地制宜地选定。

4.3.5 深路堑(坡口高度大于30m)与隧道比选

深路堑优点在于施工工艺简单、周期短;缺点是废方多、防护量大、景观差、占地多等特点,另外高边坡易诱发新的地质病害。隧道方案可大大改善纵面指标、避免大填大挖,利于环保,但施工工艺复杂,进出口条件要求高、工程造价和后期运营成本高。设计中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前后路段总体设计情况具体分析选用。

5 路线方案与内外部环境的协调

5.1 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公路外部环境主要是指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地物、自然生态、社会和人文等建设条件。正确处理公路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5.1.1 同一项目中可能存在多种地形地貌特征,路线布设前应划分地形地貌单元,分段采用与地形条件相适应的布线方法及线形指标。例如河谷平原、冲洪积平原和河谷漫滩路段地形平坦,路线布设可按交点法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中低山岭区地形起伏较大,路线布设可按曲线定线方法,采用相对中等、中等偏低的技术指标。

5.1.2 地质选线与环保选线。通过前期踏勘、地调等基础性工作,了解沿线工程地质病害和环境敏感点分布等信息,为路线布设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及环保依据,在有限的走廊宽度内“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干扰”。

5.1.3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对原地形地表植被、水系结构、生物活动规律、环境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灵活设计,通过景观再造与生态设计尽量保持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保证交通环境的安全协调。

5.1.4 公路建设对沿线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占用土地、拆迁房屋和影响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认真吸纳落实群众意见,在设计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5.2 与内部环境的协调

公路内部环境是指路线与路基防护、排水、桥梁、隧道、互通、服务区、停车区、通道、天桥等具体工程之间以及各工程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工程应服从路线方案总体设计要求,不宜过分强调工点工程难度而轻易改变设计初衷;同样总体设计过程中也应兼顾具体工程的设置需要,特别是具有控制意义的特殊结构桥梁、特长隧道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6 结语

本文以“建设标准确定、路线走廊选取、路线方案布设及比选、路线方案与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为切入点,分析了路线总体设计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及考虑因素,对公路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张忠民.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论证方法应用[J].华东公路,2006,(2):44-47.

[2]尹平,刘丽华.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8):171-173.

[3]陈峰.浅谈山区高速公路走廊带特点和设计原则[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6):45-46.

[4]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5]JTG D01—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猜你喜欢
走廊控制点路线
神奇的走廊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NFFD控制点分布对气动外形优化的影响
画路线
基于风险管理下的项目建设内部控制点思考
找路线
相似材料模型中控制点像点坐标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