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早中期,中国总体经济实力较弱,油气海外依存度也不高,中国政府尽力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体系,在国际政治中“韬光养晦”。因此,中国能源供应搭上了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安全体系“公共便车”,能源安全基本平稳。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快速上升,对海外油气需求不断提高,而美国由于能源独立战略渐见成效,对中东能源依赖度下降,主导中东能源安全的意愿也随之下降,中国能源供应搭“公共便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事实上,我国能源进口来源过于依赖中东及非洲,由于这些地区政治、安全环境较差,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投资与能源供应的安全隐患。2011年中东北非的动荡印证了这点,那里发生的严重战乱已经给中国能源投资带来了巨大损失。中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海上运输,石油进口的80%要途经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的不安全性及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威慑增加了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隐患[1]。中国能源不安全的核心原因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美国却因长期实施能源独立政策,能源自给率越来越高,依托加拿大稳定、强大的油气供应能力,其能源安全性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维护海外油气利益的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应从美国能源独立战略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1973年和1978年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令美国意识到过度依赖进口原油的危险,能源独立战略自此开始成为关注话题。此后,历任总统均提出能源独立的具体目标,奥巴马更是把能源安全独立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永久性地减少对石油的依赖[2]。
2008年以来美国“页岩气革命”大获成功,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初显成效。其成功的源泉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能源意外获利法》,该法规定非常规能源开发税收补贴政策。另外,美国还专门设立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基金。可以说,美国政府对页岩气开发的重视为页岩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与其前任不同,重视气候变化,把全球变暖当作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因此,其能源独立计划的核心是新能源,目标是刺激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该计划的3个突破口是:智能电网、新能源和节能增效。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并被认为是21世纪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新能源作为常规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具备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等优点,受到奥巴马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美国赢得未来经济竞争的必由之路。节能增效也是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美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产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包括:2009年《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等多个法案。为了提高能源独立性,2010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了海上油气资源开采五年计划(2012~2017年),解除了20多年海上石油开采禁令。2011年11月,又公布了修订后的海上石油开采五年计划,首次将北极地区纳入石油开发版图。对于节能管理,2010年4月,颁布了全国性汽车燃油能耗和排放新标准,2011年8月,颁布了首个适用于中重型卡车和公共汽车的燃油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标准。2011年3月发布的《能源安全未来蓝图》,提出2025年前要将美国的进口石油量削减三分之一,10年内结束从中东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3]。
美国政府和社会对非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和的重视,使得美国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美国EIA数据,图1显示(数据源于BP统计),2011年相对于2005年,尽管美国总体能源消费量基本持平,但天然气消费比例明显提高,石油消费比例明显下降。同时,水力发电和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比例进一步降低,显示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成效。
图1 美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全球储量非常丰富,其资源量与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当。世界上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早始于美国,19世纪末,美国成功将水平钻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相结合,极大提高了深层页岩气的开采效率和盈利性,页岩气开采开始进入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阶段,目前美国页岩气的开采成本仅仅略高于常规天然气,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图2显示(数据源于EIA),2000~2010年间,美国页岩气干气产量由110亿m3提高至1378亿m3。页岩气开发极大改善了美国天然气供应格局和能源安全状况,其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比重从1996年的1.6%猛增至2010年的约23%,并使美国在2009年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资源国[4]。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并且其影响还将越发显著,进而改变世界能源格局。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探明储量的持续增加,未来页岩气开采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带动美国的天然气生产进入“黄金时代”。
图2 2000~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
自从美国近年来的页岩气革命之后,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速度大大超出想象。美国不仅不再需要进口液化天然气,而且用自身液化天然气快速替代柴油,使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直线下降。2010年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只有8000万t。替代8000万t原油仅需要1000亿m3天然气,从2008年到2010年三年的时间,美国页岩气产量就净增加了1000亿m3。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为美国能源独立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也使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几年明显下降(图3,数据根据EIA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09开始,美国石油依存度出现下降趋势,跌破长期徘回的60%左右水平,至2011年,已跌破50%(根据第二统计口径计算),能源自给率上升到78%,时隔62年后重新成为成品油出口国。
图3 2000~2011年中美石油对外依存度发展趋势比较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末工业化进入重化工阶段之后,能源消费量更是快速增长。而中国能源禀赋富煤、“缺油少气”,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特别是石油,2011年对外依存度达56.5%(图3)。因此,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结构,按煤炭、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折算成标准煤计算,2010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折算标准煤9023.7亿t,占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总量的97.3%,石油剩余地质储量折算标准煤160.0亿t,占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总量的1.7%,天然气剩余地质储量折算标准煤85.5亿t,占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总量的1.0%,石油与天然气合计在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中的比重不足3%(表1)。
表1 中国主要能源资源量比较
国内能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耗只能以煤为主,油气则需要外部进口以补充国内的供应能力不足。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耗量非常低,仅占到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4%,而煤炭和石油消耗的比例分别为70%和17%(图4,数据源于BP统计),这一能源消费结构对比2011年世界平均能源消费结构,即天然气23.7%,煤炭和石油消耗的比例分别为30.3%和33.1%,明显存在结构偏离。从环境角度看,煤炭每生产一单位热量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要比石油多29%,比天然气多80%.煤炭燃烧时排放的一、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经催化氧化所形成的酸雨更是环境污染的元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给环境和基础设施施加了更大的压力[5]。能源结构不合理带来了中国在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大,也带来了降低煤炭能源消耗,加大石油和天然气能源比例的要求。这将加大能源进口量,不利能源安全。
图4 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60%以上来自于局势动荡的中东和北非,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运输,原油运输80%通过马六甲海峡,形成了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困局”[6]。这条运输线涉及同印度、新加坡,以及其他东盟国家打交道,当然也不可避免也要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接触。我国所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国家,今后这个比重会逐步扩大,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伊拉克、缅甸、印尼等。今后有相当一部分石油还要从中东、海湾地区、非洲经巴基斯坦、缅甸运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因此,中东、非洲及周边局势的变动都会影响中国能源安全。
美国重返亚太给中国能源安全进一步施压。以关岛为中心的“太平洋岛链”上密布着美军的海空军基地,形成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弧形地带”,与夹在地中海和波斯湾中间的中东石油供应带相连接。显然,目前只有美国具备控制印度洋至太平洋海上石油战略通道的实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军队尚不足以确保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随着对外能源依赖度的日益上升,中国的能源生命线也将越来越依赖于美国海军[7]。美国通过挑起周边国家对中国领海主权的要求,引发南海局势的紧张,继而提高原油运输和开采的难度。中国开发海上油气缓解能源安全压力又会涉及海疆主权的,还要同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打交道”:既要维护主权,又要共同开发,美国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受到周边环境和美国因素的严重制约。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成效,显著提高了美国能源自给率,降低了美国维护能源安全的成本,也明显降低了天然气市场价格,为美国实体经济复苏注入了动力。相比于中国石油海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安全日益突出的客观现实,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初见成效的成功经验,无疑会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诸多有益启示。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由来已久,早在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时,美国就感受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前瞻性地提出了能源独立战略思想,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自身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然而煤炭能源消耗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因此,中国能源战略及规划中,必须注重降低煤炭能源消费比例,为此,一是提高天然气等优质高效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通过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例如非常规石油,及非常规天然气等,增加能源消费来源。并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天然气对煤炭及石油的替代应用领域。二是发展替代能源。尽管可替代能源发展在中短期内成效不明显,但长期坚持定会见到明显成效。上述二个方面的技术创新非常艰难,必须要有政府的长期立法和政策支持。三是节能管理。节约能源是成本最小的途径,需要政府常抓不懈及全民节能意识培养与提高。
上述三个方面都投入大,收效慢,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政府在能源发展战略及规划中,充分考虑能源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沿,体现高度的前瞻性。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取得成效的突破口是“页岩气革命”,而页岩气革命只在美国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合理的宏观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美国企业家独特的创新精神及创新动力与活力。被誉为“美国页岩气之父”的George Mitchell先生在页岩气几乎被放弃之际,凭着他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极探索,用了17年时间,花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终于在1981年于Barnett地区打出了第一口页岩气井,激励并带动了页岩气开拓者,不断尝试、攻克技术难关。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喷薄而出,反映的是企业家精神的贡献,而美国企业家精神背后是美国宏观体制的有效与成功。
中国目前的国家管理体制对于能源领域革命性进步尚有明显不足,因此,中国应借鉴美国的相关管理体制,在风险投资、技术研发、上游开采、基础设施、市场开发、终端应用等相关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中国非常规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的进步提供合适的土壤。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体现在美国的多部法律之中,能源战略必须以立法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此美国政府进行了长期努力,并不断从政策法规方面逐步完善配套。以页岩气发展为例,页岩气的成功不仅有《能源意外获利法》作为基础,美国政府也不断从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予以支持。页岩气分布广,具有分布式开发和利用的特点,页岩气的快速发展要有先进的管网及电网支持。页岩气要实行市场化开发,必须要管网开放,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把气运出去。页岩气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燃煤电厂的一半,经济成本也有差异,因此,对页岩气发电必须与煤电实行输配分开,实行差异化管理,这样才利于页岩气能源有效利用。美国政府重视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并完善了管网体制和电力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为页岩气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中国政府要取得能源领域的重大进步,必须先从能源立法入手,将国家长远战略目标法律化,规范能源开发管理及市场行为。支持鼓励能源创新,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不断的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配套完善。
[1]刘晶.中国石油安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单卫国,龚金双.石油独立战略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12(5):46.
[3]张起花,刘彧.能源独立的“清洁”版本——美国《2011年战略规划》解读[J].中国石油石化,2011(12):56-57.
[4]US shale gas weakening Russian,Iranian petro-power,Baker Institute study finds[R].Mathmatics & Economics,2011.
[5]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江海.从北部湾到中南半岛和印度洋:构建中国联系东盟和避开“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通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9):4.
[7]Dennis Blair,Kenneth Liebertha.Smooth Sailing:The World's Shipping Lanes Are Safe[J].Foreign Affairs,2007,86(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