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张秀梅
【摘 要】目前,胜一区注聚扩大区整个单元处于含水回弹期,研究隔夹层的有效性及遮挡性,对沙二11高含水厚层进行精细对比划分,寻找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详细论述了通过细分韵律,认清储层纵向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进而研究油藏的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认清单元存在的潜力,以利于下步的挖潜和注采方案调整。
【关键词】注聚扩大区;含水回弹;沉积相
1.基本概况
1.1油藏概况
胜一区沙二1-3注聚扩大试验区位于1-3单元西部,北部以7号断层为界与T15断块相连,东面与实验先导区相邻,南部和西部与边水相连,构造部位较先导区高,西部和顶部被大小14条正断层切割而复杂化,呈扇形构造分布形态,含油面积13.91km2,地质储量2651万吨。
沙二段1-3砂组泥岩以棕色、杂色以及灰绿色为主,为陆上沉积环境,主要是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交织河道砂是其主要的骨架砂体。三角洲体系中交织河的主要分布状态是部分交织,放射状的分流相互交汇。
胜一沙二1砂层组沉积特征:沙二段1砂组为浊流相沉积,1砂组分为4个小层,1砂组的砂体主要集中在1小层,从1小层到4小层砂体厚度和发育规模逐渐减少。砂体在平面上表现为网状交织的条带状河道砂体形态。沙二11层发育最好,全区分布,厚度较稳定,局部有小范围尖灭。浊流中心相砂体发育最好,砂厚4~7m,渗透率高。12层主体发育浊流中心相,砂体厚度大,孔渗性好,西部区域主体局部发育侧缘相和湖相,砂厚小,发育差,孔渗性差。
胜一沙二2砂层组沉积特征:沙二段2砂组,发育为多条河道组成的网状河道格架砂体,各分支河道明显呈条带状分布。平面上,各条河道砂体厚度较为平均值,只是东边河道厚度略高于西边。每条河道砂都呈现河道中间厚、向河道两旁逐渐变薄的趋势。河床微相砂体发育最好,厚度大、孔渗性好、渗透率高,向两侧厚度变薄,渗透性变小,而泛滥平原微相和河漫滩微相发育较差。
胜一沙二3砂层组沉积特征:3砂组呈网状河道分布,表现为交织的条带状的砂体。主要发生垂向加积沉积作用,河道两旁发育天然堤沉积单元,河道主要靠冲裂作用形成网状交织的形态。网状河道之间是广阔的分流间沉积,由河道伸向分流间的指状或扇形砂体,为决口扇沉积单元。3砂层组与2砂层组一样,发育河床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和河漫滩微相。
1.2注聚扩大区开发现状
扩大区自2002年3月开始注聚开发,第一段塞2002年12月底完成,较注聚初期,开井数增加16口,日能力增加203t/d,综合含水下降2.1%,注聚初显见效;第二段塞2012年1月开始,2013年6月综合含水降至最低87.1%,日油670t/d,随着含水回弹井数不断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目前油井数103口,日产液能力5920m3/d,日产油能力642.4吨/天,综合含水89.1%,平均动液面670m,注聚井开井数48口,日注能力5079m3/d,平均设计浓度1700mg/L。
2.聚驱开发特点及开发思路调整
随着注聚的开发,扩大区整体开始含水回弹,注聚开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油井见效早、回弹早
注聚预测最低含水86.6%,注聚一年四个月后降至最低值87.1%,通过实际曲线与预测曲线的对比,其呈现出见效早、回弹早的特点。
2.2层间矛盾严重,导致层间吸聚状况差异较大
注聚扩大区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砂体纵向上差异较大。注聚初期由于层间差异,各层间吸聚状况存在差异,通过水井吸水剖面资料可看出, 11层为主要吸聚层;通过油井产液剖面可看出,11层为主要产出层。统计初期各层吸聚量,11层注入量最大,其他层远远低于11层,从资料显示,注聚初期表现为11层单层见效,其他层见效相对较差。
由于扩大区平面、层间存在的差异,注聚初期为11层单层见效,在11层含水回弹后,对次主力层35层进行挖潜,进行层间接替。随着注聚开发,35层也开始出现含水回弹,针对11层、35层的含水回弹,层间接替措施又转向了非主力层的2砂层组。10N84井区代表了整个扩大区的开发思路转变,整个单元在通过水井调整、油井改层等系列措施后,发挥了次主力层、非主力层的潜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胜一沙二11韵律层划分及潜力分析
通过对比胜一沙二1-3单元井区内油水井曲线,发现11层内存在明显的韵律,将其细分为111、112、113三个小韵律层。
(1)韵律层物性特征:通过对胜一区油水井曲线对比,划分韵律,并对各韵律层的物性进行统计,发现在平均厚度、平均渗透率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其中112为厚度最大、渗透率最高的储层,其次为111层,最差为113层。
(2)各韵律层沉积特征:通过做出111层等厚图和等渗图看出:111砂体具有连续性,但厚度变化较大。于是将111层按砂体厚度、渗透率为依据初步划分出沉积相带,与原始解释的111沉积相图对比,新解释的111沉积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河道流也是成条带状分布,但主河道流向发生较大偏移,侧缘相沉积面积较原始图大;沙二112层沉积相与原始解释相同,主河道大面积连同;沙二113只在西北部局部发育,面积较小。
(3)隔夹层特征及分布:11韵律层之间发育泥质隔夹层,111与112间泥质隔夹层发育稳定,平面上连续,112与113间泥质隔夹层,只在西部局部发育。岩性特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厚度为0.2-1.5m,横向分布稳定。电性特征自然电位回返明显,微电极曲线值低,声波时差大
(4)韵律层间潜力分析。
在11层开采时,由于层内韵律间物性差异,渗透性最高、厚度最大、连通性最好的112层为主要出力层,采出程度最高,水淹程度严重,而渗透性较差的111层与113层动用程度低,采出程度低,水淹程度低,剩余油富集。目前生产沙二112层的油井49口,综合含水93%,含水回弹速度较快。通过新井测井曲线反应可证明112层目前剩余潜力较小,剩余油应集中在111层和113层。
4.韵律层挖潜效果评价及认识
4.1沙二111韵律层挖潜
首先选取有一定剩余储量,位于主河道中心相位置,111韵律层有一定厚度、渗透率的油井,根据选井原则,选取5口油井进行111韵律层的措施挖潜,初期增油79吨/天,截止2013年1月已累计增油18402.8吨。在111层主河道措施挖潜的同时,对侧缘相带油井也进行措施挖潜,措施井5口,措施效果较差,主要存在能量较差与出砂问题。
4.2沙二113韵律层挖潜
在沙二111措施挖潜取得好的效果后,对沙二113也进行了措施挖潜。选取1257井,曲线反应较好,厚度较大,渗透率较高,该井的113层与112间有明显的泥质隔夹层,对其11高含水层进行卡封,补孔113,措施初增油11.7t/d,效果明显。对比周围油井曲线,1243井113发育较好,对其进行措施挖潜,目前该井刚开井,效果待观察。
4.3完善韵律层井网
油井生产韵律层后,水井依然吸聚在112层,造成111层、113层无注聚井,只采不注,生产井能量下降,下步通过水井调剖、扩射等措施来完善井网。
5.结论与认识
(1)沉积微相控制了岩性,进而又与物性密切相关,不同的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水淹规律,因此研究沉积相对于认识剩余油分布,搞好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沙二11层内韵律层内,由于层间沉积不同,存在层间差异,物性最好的112成为主力层,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严重,剩余油分布在111、113层。通过对韵律层的沉积相的重新认识及油井措施效果分析,作为下步措施上产的主要方向。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