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绉类丝织物设计

2013-11-19 03:43
丝绸 2013年3期
关键词:经纬线丝织物加捻

徐 铮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310002)

绉是质地较为轻薄并且表面具有绉缩效应的丝织物,作为中国丝绸的一个主要品种,民国时期由于服饰制度改革和时尚趋向引领,轻薄的绉类丝织物大为流行,成为女装的主要面料[1]。但是相对于绉类丝织物所占重要的地位而言,现有的研究大都将重点放在整个民国时期丝织物的品种和发展上[2-3],缺乏对民国绉类丝织物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大量实物的分析,以及与相关文献史料的比对研究,将对民国时期绉类丝织物进行梳理,特别是探讨其工艺设计的方法,并由此归纳出该时期绉类丝织物发展的特点。

1 绉类丝织物的源流

绉类丝织物出现的年代很早,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带有绉纱印痕的青铜器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绉织物实物[4],但当时这类表面具有细小颗粒绉纹效果的织物被称为“糓”,《周礼》注曰“纱糓,轻者为纱,绉者为糓”。而“绉”根据《诗经》毛传、《说文》中所说“絺之靡织曰绉”“絺,细葛也”,指的是一种较为轻薄细致的葛布。唐宋时期,白糓、雾糓、生糓等成为贡品进贡朝廷,唐诗中也常有“浅色糓纱轻似雾”“杏子花纱嫩糓尘”之类描写[5],可见绉类丝织物在当时十分流行。到了明清时期,绉逐渐代替糓成为此类织物的专用名称,特别是浙江湖州地区生产的绉类丝织物——湖绉,种类很多,有花有素,而素绉纱大行于时[6],并出现了濮绉等众多的仿制品。

民国成立以后,绉成为一切“绉缩丝织物之通称”[7],包括平织和提花两大类。随着封建服饰制度的废除,传统厚重的锦缎类织物逐步被淘汰,而轻薄的绉类丝织物由于光泽柔和、手感糯爽而富有弹性,特别是迎合了20世纪30年代对透、漏、瘦的时尚追求,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女用衣料。从当时杭州天章丝织厂的广告中可见(图1),在所列的20种衣料中有30%是绉类丝织物。

2 起绉设计方法

民国时期的绉类丝织物,除了传统的湖绉、丹绉等产品外,由于新型原料和机械设备等的发展,单绉、双绉、湘灵绉、风行绉、鸳鸯绉、黑白绉等新品叠出,品名繁复,种类众多,但究其起绉的设计方法,不外乎利用经纬线加捻和利用绉组织这两个大类。

2.1 利用经纬线加捻法

利用经纬线本身的捻缩效应来获得绉效果是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绉类丝织物采用的方法。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藕色绉纱手帕,其经纬线均加捻,并且经线采用S、Z捻交替织入[8]。民国时期的湖绉等传统产品继续延用了这种起绉方法,同时随着厂丝等新原料的使用,又创织出了厂绉、单绉、双绉、乔其绉等新产品。而根据经纬线加捻情况及原料的不同,这种类型的织物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表1)。

表1 利用经纬线加捻生产的部分绉织物Tab.1 Some crepe silk fabrics produced by twisting of warps and wefts

一种是经线不加捻,纬线使用一个捻向的丝线织入。如传统湖绉中的花湖绉(图2)和顺纡湖绉及濮绉、丹绉等,其经纬都采用土丝,织物练后起绉;在厂丝引入生产后,又发展出经纬均使用厂丝,或厂丝作经土丝作纬的厂绉。民国时期,受到日本福津绸等的影响,出现了由一根强捻的粗丝与一根较细的无捻(或弱捻)单丝并合反向加捻而成的碧绉线,其丝身呈现螺旋状外观。与使用单向加捻纬线生产的厂绉等产品相比,利用碧绉线生产的单绉(图3)除纬线收缩在绸面形成水浪波纹外,还有螺旋纹线形成的粗绉纹[9];在这基础上还有利用色经色纬织成的条子单绉和格子单绉,上海美亚织绸厂生产的单绉和大诚绸厂生产的格子单绉都是当时著名的产品[10]。

图2 铁机新花湖绉Fig.2 Hu Crepe weaved by jacquard loom

图3 真丝单绉Fig.3 Real silk single crepe

另一种是经线不加捻,纬线使用不同捻向的丝线交替织入,因为纬线S向和Z向扭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其表面绉效应更为细腻。这个类型包括经纬线均采用土丝的鸡皮湖绉、绒绉,以及经纬线采用厂丝的双绉(图4)等。此外,1927年宁波华亚电机织造厂还曾开发出人造丝双绉。

还有一种则是经纬线均加捻,织物不仅在纬向,而且在经向也具有捻缩作用,表面的绉效果更为强烈。乔其绉是民国时期使用此种设计方法的典型产品,其经纬线均采用2S2Z的强捻丝线交替排列(图5),并通过原料的粗细、捻度大小以及经纬密度等来控制织物的厚薄和绸面的绉效应等。而“乔其”这个名称是法文georgette的音译,因此极有可能是当时对国外相同织物的仿制。

图4 双绉组织及加捻情况Fig.4 Weave and twisting of crepe de chine

图5 乔其绉组织及加捻情况Fig.5 Weave and twisting of georgette

2.2 利用绉组织设计

民国时期的绉织物生产还结合各种组织变化来达到或加强绉缩的设计效果,这也是绉织物新品常用的起绉方法。

2.2.1 袋状组织

袋状组织是当时绉组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如鸳鸯绉、风行绉、新华绉、黑白绉、米通绉、凹凸绉等都采用了这种组织,其中大多是由两组经线(表经和里经)和两组纬线(表纬和里纬)构成的表里换层平纹组织,利用袋状组织和结接组织间的不同作用力,使织物表面呈现泡泡效应或凸状花纹。如20世纪40年代由杭州九豫绸厂出品的风行绉(图6),经线有厂丝和人造丝两组,纬线则是分别为S和Z捻的两组厂丝,以平纹袋状组织制织,织物下机经过精练后门幅缩率标准可达到92%。利用袋状组织设计的绉织物在此基本结构上还有多种变化,如间隔地加入第三组经线,在表里经纬以表里换层组织交织时,第三组经线依照一定的规律与里纬以平纹交织,不交织时则已浮长形式沉在背面,使之呈现雨丝效果(图7),有的甚至在袋状组织中嵌入珠片,以丰富织物的外观效果。

图6 风行绉Fig.6 Fengxing crepe

图7 雨丝效果Fig.7 Effect of adding the third warp

2.2.2 缎背组织

缎背组织多采用经二重结构,其经线共两组(表经和里经),纬线一组[11],利用表里不同组织间的不同缩率,使织物表面呈现绉缩效果,而背面则为光滑的缎面,因而得名。缎背绉是利用缎背组织形成的典型绉类丝织物,在当时的山东周村、天津一带十分流行,其质地厚实,包括大缎背、小缎背、色织缎背等几个品种,在经纬线配置和组织结构使用上略有不同。

大缎背的两组经线均采用无捻有光人造丝,纬线则采用加捻人造丝,在织造时,两组经线通过表里换层分别与纬线以平纹变化组织交织成地组织,花组织则采用八枚经面缎纹,使织物背面有较光亮的浮纹;小缎背的纬线不加捻,当甲经以浮长起花时,乙经和纬线交织成平纹做背衬组织,反之,当乙经显花时甲经和纬线以平纹组织背衬(图8)。色织缎背绉的组织结构与小缎背相同,其中表里两组经线的颜色不同,采用1︰1排列,故而织物在光线下呈现极佳的闪色效果[12],是一种熟织的人造丝产品。

图8 缎背绉结构Fig.8 Structure of satin-back crepe

2.3.3 其他常用的起绉组织

利用斜纹变化组织来形成绉缩效应也是当时常见的设计方法,如40年代美亚织绸厂设计的全人造丝织物——安琪绉,共有甲、乙、丙三组经线和一组纬线,在织造时,甲经与纬线交织成碎斜纹假背加提亮花,乙经与纬线交织成斜纹变化组织,丙经按纹样的要求在织物表面提花,在背面则为浮长,最后将浮长线修剪去(图9);新芳绉、浪娜绉则是通过采用变化斜纹组织来取得绉效应;活乐绉则是在平纹组织地上以三枚变化斜纹组织显花等。

图9 安琪绉Fig.9 Anqi crepe

此外,还有各种在平纹和斜纹组织为基础上加以适当组合形成绉组织,变化十分丰富,如20世纪30年代占苏州电机织物90%左右的锦地绉即以平纹组织为基础,并加以变化,在织物表面呈现出错综排列的、具有轻微凹凸小颗粒的效果。这类组织还被引入到丝呢织物的生产中,以获得仿毛效果。

3 结语

民国时期绉类丝织物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设计方法更加多样。除了继承传统的经纬线加捻法外,出现了绉组织这种古代中国没有的新型起绉法,创造出大量绉织物新品种,并且这类组织还被引入到大伟呢、博士呢等丝呢织物的生产中,以获得仿毛效果,这是民国时期绉类丝织物设计中的一个创举。二是原料更为丰富。厂丝、人造丝等新型原料的引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且由于蚕丝与人造丝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可使织物在练染后呈现双色,从而使用多组经线或纬线的重组织被大量运用到绉织物设计中,改变了传统绉织物多采用单层组织的情况。三是机械设备和精练技术更为先进。当时一些具有实力的丝织厂引进了美式ATWOOD络丝机及捻丝机等新式准备机械[13],提高了经纬线的加捻技术,而精练技术的改进则使练染过程中经纬线的脱胶收缩更明显,从而增强了织物的起绉效果。

正因如此,民国时期创新设计的这些绉类丝织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今绉织物仍大部分延用了当时的设计方法,单绉、双绉、乔其绉、缎背绉等产品直至今天也还有大量生产。特别是在崇尚个性的今天,通过利用简单经纬线和组织变化形成的不同绉组织来设计一些不规则图案,就可事半功倍地获得较好的织物表观效果。

[1]孙宏,来侃,孙润军.PTT/PET和棉泡绉织物的开发[J].现代织技术,2010,18(1):36-38.SUN Hong,LAI Kai,SUN Runjun.PTT/PET and cotton blister crepe fabric development[J].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2010,18(1):36-38.

[2]戴亮.中国近代丝绸品种史[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10(3):125-127.DAI Liang.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silk variety[J].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Silk Engineering,1993,10(3):125-127.

[3]包铭新.中国近代丝织物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9,15(1):59-65.BAO Mingxin.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ilk fabric in China[J].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1989,15(1):59-65.

[4]高汉玉.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品[J].文物,1976(6):19-21.GAO Hanyu.Shang textile excavated from Taixi Site[J].Cultural Relics,1976(6):19-21.

[5]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ZHAO Feng.Chinese Silk History[M].Suzhou:Soochow University Press,2005.

[6]湖州丝绸志编纂委员会.湖州丝绸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Huzhou Silk Local Records.Huzhou Silk Local Records[M].Haikou:Hainan Press,1996.

[7]杨大金.近代中国实业通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YANG Dajin.The History of Industry of Modern China[M].Taipei:Student Book Co.,Ltd,1976.

[8]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Hunan Provincial Museum.Chu Tomb of Changsha[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2000.

[9]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XU Xinwu.The History of Textile Industry of the Jiangnan Region[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

[10]上海丝绸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Shanghai Silk Local Records.Shanghai Silk Local Records[M].Shanghai: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1998.

[11]杨小侠.毛涤缎背华达呢织物设计[J].现代纺织技术,2011,19(2):38-40.YANG Xiaoxia.Wool-Polyester satin back gabardine fabric design[J].Advanced Textile Textile Technology,2011,19(2):38-40.

[12]田文俊.缎背织物小议[M].黄冈:湖北省黄冈工业学校,1986.TIAN Wenjun.Discussion on Satin-back Crepe[M].Huanggang:Huanggang Industrial School of Hubei Province,1986.

[13]徐善成.上海近代丝绸史二论[J].丝绸史研究,1994(2/3):64-72.XU Shancheng.Silk history of modern China[J].Silk History,1994(2/3):64-72.

猜你喜欢
经纬线丝织物加捻
加捻对碳纤维增强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加捻与包缠对UHMWPE纤维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碎片的“温度”——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丝织物研究
短纤维单纱捻度测试方法的研究
青草制辫成型装置设计与试验
经纬线
经纬线
经纬线
丝胶在真丝织物防皱整理中的应用
高速真丝织物污点检测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