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
【摘 要】我国交通比较拥挤,车流量很大,所以部分道理的沥青路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早期损坏现象,对车辆的行驶和安全性造成影响,本文就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原因和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防护
1.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1)损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路面出现破损,特别是长期多雨的地域。轮迹碾压后造成路面形成凹槽,然后逐渐的出现破损,导致水损坏的因素主要为路面的排水系统差、路面压实度不达标、路面离析。
(2)裂缝。裂缝是路面早期损坏比较普遍存在的,其主要的危害在于对路面内部的损坏,水通过裂缝进入路面内部导致路基层软化,路面的承载能力就大大降低。
1)横向裂纹。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因设计和施工的问题所导致的荷载性裂纹,另一个则是由于沥青层面的自然温度收缩所产生的裂纹。
2)纵向裂纹。横向裂纹也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因为路基的压实度不够所导致的路面沉降;两一个则是因为沥青面层分幅摊铺的时候,没有将接缝处处理妥当,所以车辆碾压就出现了裂缝。
(3)龟裂。龟裂的表现多为顺着轮迹所出现的单条或多条平行的裂缝,在这些裂缝之间又有一些横向的连接裂缝,形成类似龟纹形状的裂缝,路面结构强度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4)车辙。因为设计问题或施工问题所导致的路面变形,车轮碾压部位经过反复的碾压所产生的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移位就容易形成带状凹槽。
(5)波浪。波浪和车辙都是因为设计和施工所造成的,波浪是因为抵御不了轮胎的水平作用力。
(6)松散。沥青的粘结度不够就容易出现松散的情况,或者是使用的沥青量不够,还有可能是因为施工的因素。
(7)坑槽。坑槽属于进一步的破损,是由于没有对裂缝、龟纹进行及时的不久,放任其存在,日积月累所产生的更深层次的破损。
(8)沉陷。路基的强度不达标,车辆在上方行驶的时候或者是一些自然的因素就很容易让路面出现大面积的下陷,路基的压实度是主要因素。
(9)剥落。在沥青中添加了中性或酸性的石料就会让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粘结度不够,车辆碾压容易让路面表层剥落,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坑槽等危害。
2.沥青路酉发生早期破损的原因
(1)材料因素。我国当前的道路所使用的沥青都是进口的优质沥青,可是因为道路建设部门在进行招标的时候会对沥青指标进行稍高的设定,正因为这样,一些招标商为了能够达标中标就在沥青中参入了某些成分来提升沥青指标,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让沥青路面的寿命大为缩减。
(2)施工隐私。道路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骨料进行实验室配比,之后再投入生产,可是实验和实际之间存在着差距,导致了设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主要因素是骨科的吸水性,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设计上,集料密度用的是视密度,所以很容易出现误差。
(3)搅拌混合料、摊铺、压实工作。摊铺和压实是道路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除了要按照工序来进行道路的摊铺之外,还要注意控制温度、供料速度、前进速度等因素,不可以让大料出现离析的情况。碾压不要喷洒过多的水,要控制好温度。碾压过程要完整,不可中途停机、转向,容易让路面出现挤堆、拥包等情况,降低路面的平整度。
(4)路基因素。部分道路的破损是因为路基问题或施工问题,像是一些软土地区。路基在软土地上会不稳定,对地基的前期处理工作不恰当就很容易让路面出现一些早期破坏的情况。
(5)桥梁施工缺陷的原因。桥面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通常发生在那些预拱度设置不合理造成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的桥梁结构上。由于桥面的变形条件和弹性状态受桥梁的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控制,与一般路基上路面变形状态不同,未达到设计厚度的沥青面层往往受到剪切破坏。而且一旦有病害发生,便迅速扩展到全桥,很难局部修复。
(6)后期管理养护因素。路面建好之后还需要妥善的管理和养护,例如限制车辆荷载。很多城市路面后期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是造成路面早期破损的直接原因。
3.沥青路面瘸害的防治
3.1裂缝的处治
3.1.1路面层裂缝处治。
(1)宽度小于3啊的裂缝:用路用修补胶在裂缝处涂一层,防止水的渗透。
(2)宽度3mm-5mm的裂缝: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及辅助人工清理缝中杂物后,用流动性良好的热沥青或改良乳化沥青,通过灌缝机依次缓慢向缝中灌注,直到饱满为止.并撒料封口,冷补胶涂缝防水。另外.也可用开槽机沿裂缝开槽并做必要的技术处理后,人工将砂粒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裂缝,捣实并用路用烙铁封口,冷补胶涂缝防水。
(3)宽度大于5mm以上的裂缝:沿裂缝两侧各宽5 cm开槽,挖除上面层约l0cm宽,厚2cm-6cm的面层,经除尘、清理槽中杂物及缝中灌满稀释沥青后,在槽内喷撤改性沥青或改良乳化沥青粘层油,再用与原面层相同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填充、捣紧、夯实,冷补胶涂缝防水。
3.1.2基层开裂引起反射裂缝的处治。除了按第3.1.1条的修补方法进行处治外,考虑基层开裂为结构性破坏,处治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面层时,应增加土工布或土工格橱作为应力吸收层,以抑制反射裂缝再次发展。
3.2坑槽的处治
局部面层坑槽处治。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修补病害范围形状要呈方形,并且四周线要与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直;开挖病害面积要大于实际病害面积四周l0cm—15cm以外;用锯缝机沿确定开挖病害范围的四周锯缝,凿除病害层,并进行清除槽底废料及杂物、浮灰等技术处理后,在槽底及四周涂刷粘层沥青;选择与原路面结构相同或接近的沥青混合料填筑,要求混合料温度不得低于120℃,整体铺筑,用较细的集科填边,逐渐向中间推进,边填料边夯实,确保压实度。若坑槽深度不大于7cm,要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确保每层的压实度符合要求,面层不得出现集料离析现象。
路面基层局部坑槽处治。
(1)按要求处理好放样后,用锯缝机沿确定开挖病害范围的四周锯缝,凿除病害路面,彻底挖除基层的病害层,清除槽底废料,然后选择与原路面基层结构相同或接近的混合料填筑.若是由于水稳性不好引起的,则要采取引水及防水技术措施处理.防止水害。
(2)在基层顶面喷撤透层油,上覆无纺土工布,接着再进行处治。
3.3车辙的处治
因沥青混合料质量或渠化交通而产生车辙的处治:深度小于l0mm、路面与基层连接良好的,选择高温季节,热烘被修补区域路面软化后,耙松、适当添加新的混合料后,进行压实;对于车辙深度大于10圃、影响行车安全的,用铣刨机刨除4cm厚的面层,经清理废料及杂物后,喷撤粘层油后铺设土工合成材料,重新摊铺与原路面结构相同或接近的路面层,碾压密实。
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造成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车辙.采取技术措施处理好基层。
3.4泛油的处治
如果路面的泛油面积不大,则可以采用趁路面温度较高的时候,将加热后的铁铲来对多雨的油进行铲除,之后将碎石填入其中的方法来处理。
3.5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做好路面的排水设施管理工作,让路面不常积水,遇到下雨天能够有通畅的排水系统来让路面迅速的将积水排走。做好后期的路面养护工作,通过养护管理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这也是防治路面早期破损的最佳办法。
4.结语
总之,沥青路面质量是受到设计、施工和后期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为了能够降低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发生频率,我们除了要严把材料关和施工关之外,后期的养护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几个工作都做到位了,才能让道路安全,使用寿命更长。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