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2013-11-18 13:26
关键词:民营企业浙江转型

孙 娜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5)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为全省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①张乐、张遥、曹滢:《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活力之源》,《现代金报》2012年3月4日第A2 版。2012年中国500 强民营企业,浙江占了142席,连续14年居全国之首,已有4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了670亿元。②秦玥:《主政浙江 夏宝龙要让民营经济“不堵车”》,《中国经营报》2013年1月7日第7 版。浙江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动力、增加了特色、增添了亮点,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民营经济已具有不可撼动和替代的重要地位。2011年,浙江省民营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占全省总量的76.6%。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包括股份制以及外资和港澳台企业,仅私营企业这一块,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6%。③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11、2012)并经作者计算得到。促进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是关乎整个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十一五”期末及“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从全球经济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一种所谓“新常态”的长期化,增长率较低,风险很大,失业率高企,货币政策宽松,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从国内经济看,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利润增长趋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增强。

(一)中国经济由快速增长向稳定增长转变

1978年~2011年,国内经济保持年均9.9%的高速增长,从2007年开始,GDP 增速明显放慢,2012年增长7.8%,是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再持续那种8%~9%以上的增长速度;世界银行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0%的水平。尽管国内仍有相当一些著名专家预期中国经济仍将有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但此“高速”决非改革开放以来的那个“高速”,因为相对于全球未来2%~3%的经济增速,7%~8%亦可认为高速,据此可以认为,这些学者的预期是言之有理的。

(二)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开始增强

美欧两大经济引擎均呈下行态势,而中国在出口占全球11%以上后,如果产品结构等没有较大提升,商品出口已不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越南、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强劲,但仍难以改变全球经济整体趋缓格局。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供给在2015年以后将由结构性短缺走向总量短缺,蓝领工人、高技能职工和一部分技术岗位职工的工资增长将加快。未来岁月中,来自外需增长放慢和内需增长加快的两股不同力量,将共同促进中国内需增长动力的持续走强。

(三)经济结构优化、提升趋势增强

中低层次劳动力工资加快增长起码有三个重大利好:一是促使国民经济的消费和积累关系逐渐趋于优化;二是推进服务业加快增长,因为只有在中低层次劳动力工资加快增长的状况下,才能对劳务性产品的需求有较快增长;三是形成国内厂商加快技术进步、加快制度变革、深化内部管理的倒逼机制。与此同时,国内资源环境条件将日益严峻,但也激励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转型。

浙江民营经济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体制机制“疲态”。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增长放慢,制造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空心化”迹象。下一个五年,将是浙江民营经济推进重大转型的五年,推进优势再造的五年,推进制度深化的五年。

二、民营经济重要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内和省内发展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自身的发展也呈现诸多趋势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成本要素结构和产权治理结构等方面。

(一)“新成本结构”下的多元约束趋势

当前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明显上升,能源、环境、商务等成本陆续叠加,民营经济由“低成本单一要素结构”向“高成本复合要素结构”转变,这将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普工荒”带来的用工约束趋强。“刘易斯拐点”来临,经济发展已进入劳动力无限供给向用工短缺转变的时代,浙江乃至全国的就业形势已由结构性的“技工荒”转变为全面的“民工荒”。而民营企业由于用工数量大、流动性强、劳动合同时间短、工资报酬低等因素,受“用工荒”冲击最大。国家人保部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市场岗位空缺首次超过求职人员,2011年上升到1.06,到2012年第四季度,进一步上升为1.08。在供需不平衡加剧的趋势下,浙江省城镇制造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涨幅度由2005年的12.7%,上升到2010年的16.7%,2011年更是高达19.5%。

图1 市场岗位供需情况和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2.资源成本约束日益提高。土地资源方面,作为民营经济主要土地载体的经济开发区经过近20年发展已基本饱和,而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逐年减少以及基本农地限制,难以再大规模建设开发区,各工业园区在有限土地指标供应上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一些成长型民营企业往往因为土地因素被迫保守经营或外迁。能源成本方面,非资源性“电荒”问题凸显,各地在生产用电分配中的“差别对待”,对民营企业造成很大影响,而采取有序用电和错避峰措施,中小民营企业也首当其冲,这将转变为企业用电成本的增加。环境支撑方面,按国家初步核给浙江的能源消耗总量估算,“十二五”时期只能增加4 000多万吨,企业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且由于全社会环保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类环保税费将陆续出台和严格执行,污染排放和治理成本正在逐步提升。

3.企业资金成本增加约束。民营经济从银行渠道获取资金成本较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25%~30%左右。①吕强:《浙江调研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http://www.caijing.com.cn/2011-06-17/110748616.html。存贷款利差加上承兑汇票贴现利息,企业实际贷款利息远远高于正常贷款利息,接近甚至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即便如此,中小民营企业能从正规金融体系得到贷款的比例不到10%,大部分融资需求依靠民间借贷解决,而浙江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已高达25%~30%。2007年~2011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净支出年均增长15.0%,其中2011年比2010年增长38.4%,利息净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重由2006年的84.1%上升到2011年的94.0%(见图2)。

图2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净支出占财务费用比例/%

在新成本结构下,民营经济利润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利润增速开始放慢。浙江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增速差距不断拉大,由2006年的1.8 个百分点上升到2010年的5.8 个百分点,2011年延续这一态势,直到2012年才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从2009年开始明显下滑,2011年只有4.8%,2012年初月度利润增长持续下降,直到下半年有所收敛,全年利润增长-6.1%。从2009年开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利润率差距拉大,2011年,规模以上国有企业销售利润率6.0%,而民营企业只有5.4%。

(二)“代际传承”下的治理结构转变趋势

1.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存在制度缺陷。民营企业大多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企业创立阶段和初期发展阶段,家族式管理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逐渐壮大,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家族式管理产权关系固化,与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的产权结构多元化与产权可流动性背道而驰。其次,家族式管理往往造成企业决策的随意性,缺乏有效监控和制约。另外,任人唯亲也是家族式用人制度的固有特征,必然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压制甚至是欺负外来人员的氛围,很难留住人才,使企业陷入人力资本匮乏的困境。

2.多数企业面临“代际传承”问题。浙商研究会在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就“接班人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浙江80%以上的家族企业已经面临接班人问题。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创始人下一代没有兴趣接班,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与其父辈完全不同,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爱好也不同于父辈,他们的兴趣不在于经商或者不在于其父辈所从事的领域。二是企业创始人下一代没有能力接班,未来经济环境将更严峻、对企业家的要求将更高,且企业传承不单单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传承,更是领导权威、人脉关系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继承,相当一部分创业创始人下一代不具备短时间内继承这些软实力的能力。

3.逐渐盛行的“经理人当道”时代。近几年,通过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员工持股和鼓励上市等多种方式,浙江部分民营企业已经进入“经理人当道”时代。浙江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资料显示,“十一五”中后期,浙江吉利、星星等一大批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集团,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持股。“十二五”期间,台州平均每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截至2012年10月,台州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27家。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和上市,不仅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能有效推进企业进行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走上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发展道路。

(三)外部环境激励下的路径转变趋势

1.民营经济“去轻化”趋势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趋势开始弱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成为民营经济主导产业。2004年开始,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重工业超过轻工业,2011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1%(见图3)。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重工业比重也由2009年的52.8%上升到2011年的55.4%。2011年浙江中小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全省中小企业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化学纤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装备制造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图3 浙江规模以上企业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民营传统行业自行收缩提升效益。通过优胜劣汰、收购、兼并及重组,2011年,全省纺织业、纺织服装、食品、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下降为2007年的62.0%,企业亏损面 由2007年 的11.4% 下 降 到2011年 的10.8%。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纺织服装和食品行业利润率为6.8%和7.1%,分别高于所有行业平均利润率1.4 和1.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开始注重通过提升技术设备和科技创新来促进转型发展。2006年~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备购置费用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别增长10.5%和22.7%。

3.民营企业开始在省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浙江省内土地、能源和环境的制约相对加剧,不少民营企业开始在省外拓展发展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生产经营基地。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期对浙江上市公司省外投资的研究资料显示,2006年~2009年浙江上市公司对省外投资年均增长40%,比对省内投资增速高10 个百分点以上,上市公司在省外的资产约占到总资产的1/10。目前,浙江省有超过640 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占全省总人口10%以上;创办企业超过26 万家,投资总额近4 万亿元,年产值几乎接近浙江全省的GDP。①数据源自浙江省委政研室、省经合办联合调查组:《关于促进省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的调查报告》。

4.民营经济开始热衷于发展服务业。民营企业随着原有业务的成熟,利润空间趋小,不得不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金也需要进行再投资,寻求新的产业扩张机会。因此,不少民营企业开始转向多元化发展,浙商获得的丰厚资本不再仅仅专注于工业领域,而热衷于进军现代服务业或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出现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以及服务企业大型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有七成涉足房地产,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服务业占总投资额的60%以上。

(四)主体地位不够明晰对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事实上已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而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实际上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然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方针却与实际有若干距离,在方针政策上尚无明确民营经济事实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政策实施上无法做到公平对待,进而扭曲了民营经济的行为模式,扭曲了社会情绪,也扭曲了方针政策的实施。多重扭曲阻碍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不利于民营经济拓展新的投资发展空间,不利于民营经济寻求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不利于激励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壮大,进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民间长期具有一种自我恐惧情结,一些民营企业家在贫穷时可以毫无畏惧地打拼,而在有了一定资产之后,便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恐惧和自我安全的恐惧,对未来的发展有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感,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稍有小钱即千方百计寻找安全感,不愿持续做大做强。当前,虽然民营经济在外部环境约束下,已经出现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个体性,而民营经济真正的转型应该是产业和区域的整体转变和提升。

三、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下一个五年,国内经济的约束和激励因素都将发生较大变化,为更好地推动浙江发展,应促使民营经济转变理念、调整战略、拓展空间、提升素质。笔者认为,浙江民营经济的以下七个转型趋势,既是实际存在的状况,也是客观发展的要求,应更好地促进这些趋势的推进和深化。

(一)价值理念转型

多年来,人们探询企业家们当初创业的目的时,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是为了维持基本温饱。人的意识是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变化,意识也在发生变化。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于艰难困苦之时,成就于改革开放快速推进之间,传承于经济转型实施之际,正在经历和将要经历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变。

1.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的转变。由追求温饱的低层次需求,向追求社会价值的高层次需求转变;由追求个人境况的改善,向追求社会责任的实现转变;由物质生产至上的经营发展理念,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产并重的经营发展理念转变。

2.企业家由“小业主意识”向“现代企业家意识”的转变。局限于个体心智的巨大差异,要求中小企业都做大做强是不现实的,但所有的中小企业主都应具有现代企业家意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加快确立合作和合约精神,共享和共赢精神,以竞争促进合作,以合作优化竞争,形成没有输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3.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向注重提升企业文化和承担社会责任转变。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在企业内部建立关爱员工、积极和谐的劳动关系,在广阔的社会责任背景下树立良性财富文化观,强化企业诚信生产和诚信经营,认识到企业、社会和消费者三赢是民营企业永续发展的前提。

(二)战略思路转型

民营经济战略思路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巨大转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集约式发展是民营经济必须实施的重大战略路径,也是民营经济后续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土地等资源要素利用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支撑。

2.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内涵式发展是集约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形成了一批布局不甚合理和利用水平均较低的城乡建设用地、拥有一批效率和精度均较低的生产装备、不断生产功能档次和消耗均较高的中低层次产品,这些都要加快进行替换,从而形成内涵式发展的巨大空间,企业完全可以在少增加和不增加用地、用电、用水及排放等状况下,扩张企业生产经营。

3.在全球范围内构筑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浙江出口已占全球贸易的1%以上,充分利用上海港和宁波港的物流体系,以全球大视野来加快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要素结构转型

要素结构转型的要义,形象地说,是加快从草根型企业家与农民工结合的结构,转变为精英型企业家与高素质要素结合的结构,精英型企业家和草根型企业家之间绝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1.促进资本替代劳动。以先进的机器设备,减少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工艺技术水平和档次,带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2.以先进工艺替代传统工艺。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工艺技术的自主创新,继承民营经济优良传统工艺,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水平。

3.以信息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在民营企业的广泛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管理、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

4.以占地少的工艺和装备替代占地多的工艺和装备。积极更换和使用占地较多的机械设备,建设多层厂房,提倡乔灌草与屋顶花园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提高容积率,从节约土地资源入手谋划。

(四)空间结构转型

在浙江省内资源能源有限的发展制约下,加快实施企业空间结构转型,开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求发展。

1.强化民营经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全面优化产业园区服务,提升产业平台综合能级,加快促进民营企业向全省14 个产业集聚区、117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以及数百个乡镇层面工业功能区集聚发展。强化企业分工合作,提升产业关联度,增强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促进目前以块状经济为典型的低端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转变。

2.促进民营经济空间分离发展。第一重分离是促进总部与加工基地分离,促进省内中心城市以及原先产业集群所在地,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与省内外的加工基地联动发展。第二重分离是促进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分离,选择省内自然环境好、生活便利舒适的中心城市或是生态小镇作为研发基地,吸引集聚研发人才,提升设计研发实力,带动生产基地发展。第三重分离是外贸出口经营基地和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浙江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建立出口产品基地,而在省内发挥经营活力和物流优势,着力向全球销售。

(五)产品结构转型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下,要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转型。

1.从“粗制滥造”向“精工细作”转变。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更新,加快增强设计研发水平,提升工人操作技艺,注重抢占市场需求先机,强化产品深度开发,提升产品实用度、美观度和精致度,凭借精工细作、经久耐用的产品,加快树立产品美誉度和企业知名度。

2.从生产产品到生产价值转变。注重融合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赋予产品本身之外的内涵;注重契合时尚风向,提高产品外观品位;注重实施策略营销,扩展产品受众面;最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全方位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由基本实用价值向理念价值转变,促进民营企业从工业利润向商业利润时代转变。

(六)治理结构转型

在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渐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趋势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模式由家族关系契约向委托代理契约转型,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公司治理转型。

1.加快建立开放式产权结构。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吸纳社会资本,向愿意投资的人士开放企业产权,组建股份制企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应顺势走上上市公司道路。

2.企业管理去“家族化”。企业的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决定,家长或者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和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横加干涉,企业聘请的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家长或者某一个家庭成员负责。对于暂时还不适宜进行治理结构转型的民营企业,通过提高企业主自身素质,协调家族成员的内部关系,培育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就代际传承来说,提高企业接班人素质,通过实践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中,不断强化接班人的实战经验和在家族企业内的领导权威及亲和力。

(七)行为准则转型

民营企业随着高速发展时期向稳定发展时期的转变,那种“遍地是黄金”的发展机遇将一去不复返。因而,企业行为准则将有较大转变。民营企业既不要高估能力,更不要低估风险;既不要高估困难,更不要低估自我;既不要高估成绩,更不要低估未来;坚守“不做什么”的底线,坚定做“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信念。

四、确立民营经济竞争性领域主体地位

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在于解决竞争力与实际地位相矛盾的状态,明确民营经济竞争性领域主体地位;其次在于遵循市场规律,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的基础上,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全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在重大方针政策上,明确民营经济竞争性领域主体地位。牢牢把握实际情况,清醒分析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抛弃那些对经典作家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不断根据发展着的实际来深化认识,探索在方针政策上明确提出以民营经济为竞争性领域的主体,使得民营经济与公有经济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同一起跑线。①卓勇良:《确立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主体地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年第5 期,第38-43 页。

1.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清理和整治对民间资本设置的各种附加条件,对法律未明确禁止的产业领域,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树立民营大企业也是战略投资者的理念,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民营资本都可以进入。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1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未来科技城的开发建设。

2.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各项重大体制改革。浙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要继续发扬浙江“先行先试”精神,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调结构促转型改革、要素保障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让浙商充分参与到各项改革中,进一步激发浙商“敢为人先”“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创业创新热情。

3.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要素保障。加快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机构,确保年度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深化民间融资试点,促进民间资本规范有序进入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积极拓展工业用地空间,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分配土地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用地需求,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适当增加用地指标。

4.推进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质量检测公共平台、行业信息公布和工业预警监测等行业共性服务体系。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发展咨询、审计、会计、律师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行业协会,以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企业外部运行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为促进浙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居民增收作出重大贡献。“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面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粗放式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等多重考验。期冀通过民营经济自身素质提升和外部环境优化完善,加快民营经济转型提升,切实将民间活力转化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再造民营经济发展优势。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浙江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Mother
Task 2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