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树高 赵晓莉
(浙江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世纪60年代初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效益改善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在不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 558.3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20%,比2005年增长了4.77 个百分点,占浙江省GDP 的17.20%,比2005年增长了3.42个百分点。①数据来源于《2012 浙江统计年鉴》,经整理得到,文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2011年末,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达320.89 万人,生产效率为17.32 万元/人,比第二产业的8.86 万元/人超出8.46 万元/人,比服务业生产效率高6.15 万元/人,②数据来源于《2012 浙江统计年鉴》,经整理得到,文中生产效率用某行业生产总值除以该行业年末从业人数表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其他产业的整体水平。
在与制造业的互动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在区域城镇体系的不同层级中集聚起来,尤其是向中心城市集聚。杭州作为浙江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其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2005年的5.0 ∶50.8 ∶44.2调整为2011年的3.3 ∶47.4 ∶49.3,③数据来源于《杭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加速了杭州市与周边城市产业互动格局的形成。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周边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整个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历来是相关研究的焦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Riddle(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产业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1]顾乃华、毕斗斗和任旺兵(2006)以我国200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其中金融保险业的作用最为显著。①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 期,第14-21 页。孔德洋、徐希燕认为制造业亚群落和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制造业亚群落为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提供了生存的环境,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为制造业亚群落提供营养和赖以升级的知识流。②孔德洋、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2 期,第74-79 页。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钟韵、闫小培等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探讨了广州这一高等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输出的空间特征,其中一条结论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所服务的对象以企业和政府部门为主,决定了其输出的方式主要依靠服务提供者的移动而进行,因此,服务的输出能够跳出单城市体系的区域。③钟韵、闫小培、林彰平:《高等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输出空间特征——基于广州商务服务企业行为的探讨》,《地理研究》2010年第12 期,第2166-2178 页。上海作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最发达的中心城市,对长三角工业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了其对上海本地工业的影响。④孙军、高彦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业空间互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兼论如何摆脱中国产业转移困境》,《发展研究》2011年第9 期,第36-42 页。魏江、周丹则认为,在区域创新系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能够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并能引导制造业的创新方向,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2]
目前大量研究已经对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进行了实证,但这些研究多将两者的互动关系置于同一空间中进行论证,而忽视了两者在不同空间中的互动。我国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各自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功能,对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外围不同圈层区域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尚留有空白。笔者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证上突破单一层面研究的局限,研究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围不同圈层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含量高、集聚程度强、辐射范围广、产业联系紧的行业,大多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一方面,中心城市发达的经济基础、丰富的要素资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文化资本的寻求促使其逐渐向中心城市集聚。
中心城市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与集聚,产业结构逐渐高度化,城市功能不再以制造业为基础,而是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从中心城市转移到外围地区,避免了因中心城市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上升而导致成本的日益增长,在外围区域寻找更优的发展环境,从而在外围区域不断集聚,形成大小各异的块状经济。
从中心城市转移出去的制造业以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的形态存在,产业集群由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部网络层组成。其中,核心网络层由各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制造业构成,辅助网络层则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构成,集群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看做是集群内核心网络层和辅助网络层之间的互动。
作为集群内核心网络层的制造业,需求大量的本地化服务,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辅助网络层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为制造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集群内的各主体不可避免地将与集群外的环境发生联系和互动,即集群的外部网络层。处于中心城市外围的区域块状经济在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一方面,它通过自身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某些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需要一定的规模经济和特殊的人力资源支持,本地无法形成并提供,这就需要从中心城市获取。由于转移出去的制造业仍然保持了与中心城市的产业互动,因此,从中心城市转移出去的制造业会倾向于在外围临近区域布局。地理临近进一步方便了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周边地区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进一步借助产业链理论来解释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主要由研发、设计、采购、制造、包装、存储、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中心城市的企业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将一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外围区域,集中资源专注于产业链中增值较大的研发和品牌运营等环节,一方面使得中心城市的产业逐渐向产业链的两端攀升,另一方面为外围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更加专业和高品质的服务;而外围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从整体上看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在制造环节上有竞争优势,这些产业集群通过与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能够提升自己的产品附加值,从而使得产业链呈现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围区域制造业互动时,不仅帮助外围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更提升了区域的产业链价值,增强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通过上文的机理分析可知,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围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呈互动发展之势。笔者以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三个层次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三个层次的制造业发展与中心城市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在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三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来进行实证研究,时间为1994年至2010年。
用X 表示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X1、X2和X3分别表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增加值,用Y1、Y2和Y3分别表示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制造业的增加值,计算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当使用平滑后的数据进行计算时,我们发现,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各层次的制造业相关系数在0.8 左右,其余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表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与各层次制造业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分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较低,但相关程度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变量之间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不表明两者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本文继续运用协整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ADF 检验发现,各时间数列的对数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各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各层次制造业对数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数增加值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从以上回归结果看,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很好,说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各层次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从计量结果看,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各层次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加0.9632%、0.9594%和1.0028%,说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各层次制造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各方程的估计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估计方程的残差为平稳时间序列,说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各层次制造业具有协整关系。
同理,分别求得杭州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各层次制造业的协整方程,相关系数见表2。
表2 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各层次制造业协整方程系数矩阵
由表2 可知,杭州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各层次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最大,金融业次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最小。同时可以发现杭州市各生产性服务行业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制造业的关系紧密程度最低,与杭州市本地制造业的互动性较强,而与浙江全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最强。进一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见表3。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层次制造业是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不是各层次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浙江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基础相对较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尚没有十分明显地显现出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过在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演变过程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从而提高制造业的效率。
从上述实证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杭州市已成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与不同圈层的制造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互动关系。与浙江全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最强,与杭州市行政区制造业关系次之,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制造业关系最弱。进一步分析表明,杭州作为全省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最为重要的是为省内各地的集群产业提供金融、科技等高层次服务;而与之地理和行政紧密联系的行政区范围内的制造业自然地与杭州各类服务业产生联系;受行政区经济的限制和制造业层次不高的影响,杭州都市经济圈制造业与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相对较弱。
2.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对制造业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传统产业,其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最为密切,这主要是由于浙江省制造业的主体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而言具有较低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单位成本的降低,如降低运输和物流成本,因此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基础设施依赖较大。杭州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上具有先发优势,其中尤其以金融业的发展最为突出,杭州市金融业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辐射,已经逐步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互补充,服务于长三角其他城市和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对浙江省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杭州市的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就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
1.推进不同城市等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城市等级序列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等级城市发展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并服务于其所在的整个区域,低等级城市发展低层次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地制造业。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高等级中心城市,在发展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存在优势,因此,杭州应不遗余力地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对杭州市制造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立足于全省,为全省的制造业提供服务。其他城市则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在向杭州市寻求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于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的进程,充分利用好外部获得和内部自发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2.加快推进杭州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杭州应积极推动资金、科技和信息等资源向重点优势企业集中,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强主业的同时,拉长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尽快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第三方信息服务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信息服务业体系,有利于迅速实现服务业行业整体提升,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杭州市应把握好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重视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建设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准绳,推进钱江新城金融集聚区的打造进程,以确保杭州经济发展的平稳推进,解决全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区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应坚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对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网络化、信息化和集群化的改造与提升,加快物流设施整合和区域物流中心建设,重点扶持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加快物流业人才培养。
3.突破行政区限制,大力发展城市群或都市经济圈。从杭州都市经济圈制造业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来看,互动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各级政府的一体化愿望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主体的动力。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行政体制和不同的财政体制,这些体制差异通常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因而,如何消除体制分割,是建设都市经济圈的关键。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努力促进各地区间的产业互动发展。杭州周边城市应继续积极承接杭州市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并保持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节点城市的联结作用,促进市场化改革,使杭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湖州、嘉兴和绍兴的制造业形成实质上的联动发展。
[1]Riddle.Se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1986.
[2]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