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都是第一次做得最好

2013-11-17 07:56修思禹梁海松
英才 2013年12期
关键词:英达京派情景喜剧

文|本刊记者 修思禹/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导演、演员、主持人……英达被众人熟知的头衔不止一个,但他始终无法脱离“世家子弟”的标签。

英达是一个“不好惹”的采访对象。

“你这脸皮有点厚,我坚持不说,你还死皮赖脸地问,这不太好。”“你这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身为记者提问的水平要高一点。”……这是不久前,英达在某个发布会现场,面对几家媒体,在镜头前口无遮挡说的几句话。尽管是用调侃的表情和语气,仍然不难看出他有一种在智商上的优越感。

在《英才》记者的面前,他同样没有掩饰这种优越感。听到不喜欢或者不想回答的问题,他常常反唇相讥:“我有必要和你讨论这个问题吗?”“我是学心理学的,你能争辩过我吗?”

主持人阿忆曾评价英达说:“英达像个孩子,得理不饶人。一块儿坐下来吃饭,谁要是想跟他理论,这顿饭就别吃了。”

听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达是很难相处的人,但一个熟悉英达的朋友却告诉记者,英达是个真诚而简单的人,不掩饰内心的自信与傲慢,正是他为人简单的一种体现。据说在他主持的节目录制现场,他还会自掏腰包买来自己最爱吃的驴肉火烧与大家分享。

导演、演员、主持人……英达被众人熟知的头衔不止一个,但他始终无法脱离“世家子弟”的标签,当然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身份。

没给家族第四代丢人

关于父辈的影响力,英达在很多采访中都被问及过。原以为他早被问烦了,岂料他对此仍然津津乐道,还笑言:“我不在意别人问我关于家族的话题,反正被问了几百遍了。不管怎么问,我的回答都大同小异。”

不过,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即使回答了几百遍,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会英达想表达的意思。

一年前,国内一家人物周刊,曾写过一篇关于英氏家族的报道。文章出版后,并没有掀起波澜,却引起了英达的极大不满。他用手机给采访他的记者写了一条特别长的短信,逐一指出文字描述的不准确,以及对他所表达的观点的错误领悟。其实,对英达来说,家族并不是一个特别有炒作点的话题,他与前妻知名演员宋丹丹的爱恨情仇,十几年来都没有停止过被媒体和大众关注,但很少听到他对此做出回应或者解释。他偶尔会暗讽对方,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用自嘲的语气一带而过。可提到父辈,英达则是完全相反的态度。

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是满洲正红旗,创办《大公报》及辅仁大学;祖父英千里曾任台湾辅仁大学副校长、是蒋介石钦点翻译人选;父亲英若诚,是话剧界元老,曾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英达对血脉相承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我们家在五代以前是非常平庸的人,到我曾祖父的时候,基因样本就突变了,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他的兄弟姐妹都没有表现出跟他一样的优秀。我的曾祖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特别注意,他希望这种基因能够不被稀释。”在科学上是否有此说法,我们不得而知,但英达的理论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一个家族突然迸发出一个杰出人物和一个平庸人物之间相差的距离是非常少的,只是因为后来一点点积累,每一次都比别人多一点,最后就远远把普通人甩在后面。所以作为一个发迹的人,不需要攒什么钱,而是有义务,把手里火炬传下去。如果没传下去,做出再大的成绩来,也是失败的。一个成功者要对整个家族负有责任,因为你的成功是从前面接过来的,父辈为你的教育付出了许多,那么你有责任把下一代培养出来。这也是我们家的传统。”

毕业于北京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也是至今都经久不衰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被美国《新闻周刊》冠以“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称号……英达有一张漂亮的人生履历,但与其父辈们的成就相比,似乎仍然不够厚重。

“对于父辈们的成就,你是否有压力?”面对这个问题,英达没有一秒钟的犹豫:“没有任何压力,我成功与否是我父亲的责任。再说,我已很优秀了,我没有给我们家族第四代丢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薪火相传我也完成了,我的孩子我培养得很成功。

“孩子”指得是英达和梁欢的儿子英如镝。1998年出生的英如镝,从3

岁开始学习滑冰,是北京一家业余少儿冰球俱乐部——虎仔队的核心队员。因为在其“效力”的虎仔队中表现上佳,被美国NHL(美国职业冰球联盟)看中,成为梯队人才,定期到美国培训。

为了培养英如镝,英达的付出可能超乎别人的想象。“我虽然不会打冰球,但是我会全力以赴帮助我儿子。一般孩子打冰球打得好,家长也就夸两句,或者是多掏点钱。但如果我儿子未来真的选择冰球作为他的职业,那么,我们到时就可能全家去美国。因为只有在那打冰球才能更成功。有的时候我也真烦得要命,但没有一刻后悔过。”

英达觉得,有一天英如镝的成就一定会超越自己,但是也坦言,自己很难再超越自己。

京派酒肉朋友

2013年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拍20年,这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也是英达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历经多年,这部电视剧每年都会在各大电视台重播,粉丝跨越了几个年代,魅力依然不减。但这也从侧面证明20年来,中国的情景喜剧,不是走上坡路,而是走下坡路。

继《我爱我家》以后,英达拍摄了《候车大厅》、《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等多部情景喜剧,却没有一部超越《我爱我家》。有人说,没有梁左,英达就不会超越英达。

“有梁左的时候,英达也没有超越英达。我和梁左曾经总结说,什么事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得最好。《我爱我家》是我的第一部情景喜剧,后来没有人超越。我当演员被人记得比较清楚的,也是我第一部戏《围城》。梁左也一样,不光《我爱我家》,他原来写过的东西,也都有这么个特点。客观地说,现在我躺在床上看《我爱我家》的时候,看到很多让自己很汗颜的地方,这说明我是进步了。如果现在还有一个梁左,又能写出《我爱我家》那样的剧本,我当然可以去超越自己。可惜找不到,现在,我只能从技术上超越。”谈到这,英达突然话峰一转,“其实在梁左之后,我们也培养出了很多剧作家,甚至有在成就、规模和影响上超越梁左的人,比如宁财神就是我手把手一点点教出来的。还有邢育森、吕小品……包括英壮和英宁,都是我的徒弟。”

作为情景喜剧的引进者,英达谈起自己在情景喜剧界的地位,没有任何谦虚。甚至当记者问“中国所有的情景喜剧,其实都是跟你有关系的吗?”这样的问题时,英达的不悦立即写在了脸上:“什么叫跟我有关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火都我点起来的。现在创作情景喜剧的人,从广义上说都是承袭了我们的风格。文学上是我、梁左、王朔,我们三个人的风格。导演上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有影响的导演、年轻的或者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导演,都是我徒弟,反正在干这一行的,无不是受过我的言传身教。”

虽然英达一再强调自己的影响,却也坦诚,当年他们那批一伙的人,都没有跳出王朔的风格。“我们这一伙人,包括梁左、冯小刚、郑晓龙、马未都、海岩、刘震云……甚至还有莫言,当年是整天在一块混的酒肉朋友,我们形成的这种风格简单来说就是那种京派,大家不一定都是北京人,但以京派为主。产生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影响到今天,这种风格的祖师爷是王朔,而且是他一人完成的,这太奇怪了。”

不久前,英达完成了《我爱我家》姊妹篇《我们一家人》前30集的拍摄。他对完成的部分并不满意,因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无从寻找。虽然不期待新剧能超越《我爱我家》的影响力,但英达希望编剧东东枪能在文学上全面超越梁左。他说,这并不是要矮化梁左,或者就真的要比梁左强,而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东东枪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猜你喜欢
英达京派情景喜剧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
互联网时代情景喜剧创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情景喜剧对白模糊限制语功能研究——以《破产姐妹》为例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开幕:英达热再生施工惊艳贵阳
论中国情景喜剧美学审视
英达热再生再担沪宁高速大中修
英达就地热再生机组打破限制
献力绿色青奥,英达热再生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