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隽永、南北结合之园林典范——潍坊市十笏园园林艺术研究

2013-11-16 05:44刘红丽
绿色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小院水池园林

刘红丽

(山东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1 引言

十笏园位于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49号,面积2652m2左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清朝中期,陈兆鸾、郭熊飞先后迁居此处,几经易主,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买,当年地处山东平原的潍县,在清代是一个商业活动频繁的地方,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当年富商、地主、官僚造园之风日盛,著名的古园有16处,在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十笏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现今仅存的一座。

园主人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在咸丰年间用巨款而捐得举人和内阁中书之衔,他作为潍坊四大豪绅之一,能诗能文,还著有《耕云囊霞》等文集。他游历了大江南北,购此园后,拆除旧宅另建,堆山、凿池、架桥、建亭,按园主说园太小只“十个笏板”大,故名十笏园。当时他聘请了他的好友蒯菊畦、刘子秀、于敬斋三人设计,以北方厅堂式建筑为主,又吸取了江南名园造型风格,融南北建筑手法为一体,营造了这座小型庭院式建筑。因其布局得当,安排合理,古朴典雅,小巧玲珑,造园只用了8个月就竣工。一时名家汇集,赞誉不断,安丘的王端麟有《沁园春》一词赞曰:“三弓隙地拓开尽,子久云林费剪栽。有方塘半亩,镜湖潋滟,奇峰十笏,灵壁崔嵬,曲榭留云,清泉戛至,野草闲花自栽。萧闲甚,是看山已足,五岳归来。”

1988年十笏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潍坊市政府又全面进行维修,同时又逐步收回和改造丁式其他宅院,还原附近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图1)。

图1 十笏园平面

2 十笏园规划布局

十笏园西接郭家巷,东、北是宅院,全园主要由中、东、西三部分组成,其中东西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为园林主体部分,三跨并行,中跨辟园,有别于江南私家园林,现在的十笏园古建筑群主要由丁氏园林、民居和关侯庙、孔融祠三部分组成,总平面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10400m2,主园林面积2652m2,山水面积723m2,总体布局严谨,疏密有致,三条轴线贯穿组织各个院落和园林空间,自由活泼,步移景异。

西跨院为园主人的会客室、书房,主建筑“深柳读书堂”为主人接待客人的客厅,西部院落以“深柳读书堂”、“颂芬书屋”、“小书巢”为轴线,轴线西侧有“秋声馆”、“静如山房”等西厢房。其中“深柳读书堂”是三开间七檩前后出廊硬山顶的过厅,原为丁家私塾,厅堂装饰精美,堂前有一座宽敞的院子,院中植有花木,在花木之中立一奇特的景石,为优雅的院子平添了几分自然之感。

中跨为园林,园的中部1/3的面积是水池,东部为假山,西侧为长廊,中部以“十笏草堂”、“四照亭”、“砚香楼”为中轴线,西侧有“小沧浪”、“回廊”、“春雨楼”等建筑,东侧有“漪岚亭”、“稳如舟”“落霞亭”、“蔚秀亭”等点景建筑。“四照亭”位于水池中央偏北,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的水榭,立柱间设靠背栏杆,亭中悬清末潍县状元曹鸿勋手书的“四照亭”匾额,亭西有曲桥与长廊相接(图2)。水池南岸的“十笏草堂”坐南朝北,三开间七檩硬山顶,檐下雕花牙,明间雕花格扇门。“砚香楼”是明代的建筑,原为主人藏书、读书的地方,二层三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设月台。楼上层南壁用格扇门窗,门窗外出前廊,并设栏杆。

图2 四照亭

假山沿水池东岸,依借东跨院的西墙和房屋西山墙而建。山高约10m,南北长约30m,东西宽约15m。山体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山径崎岖,间有山门、水池、瀑布、平桥、山洞之设。山南端有小亭一座,曰“落霞亭”,上悬郑板桥手书“聊避风雨”匾额。山巅建有一座六角攒尖小亭,名“蔚秀亭”,亭内嵌有清代著名画家金农所作白描线刻佛像刻石。山下北侧近水池边的“稳如舟”,为船形建筑,似一小船停泊于岸边。水池南部岸边有两座小亭:“漪岚亭”和“小沧浪”。

池西岸有长廊呈曲尺状纵贯南北,北端与“春雨楼”连成一体。廊上雕花牙,柱间设坐凳栏杆。廊壁南北两端嵌有《十笏园记》刻石各一方,南端为丁善宝自撰,北端为其友人张昭潜撰,曹鸿勋手书,中间嵌有郑板桥竹兰刻石5方。廊西壁开有两个门,以通西院。“春雨楼”似为“砚香楼”的西厢,为二层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出抱厦,并设坐凳栏杆。方台、圆窗、颇留古味。水池北岸的漏砖云墙,正中间开一六角形门,门上方嵌有清代书法家翟云升所临韩愈“鸢飞鱼跃”刻石。

园的东跨院设有郑板桥作品展室。院内石碑,皆板桥手迹石刻。室内陈列着郑氏的竹石图,题兰、题竹等。小院格调清新,典雅别致。

该园在北方园林中独具特色,兼有南北方园林的风格,因是旧宅改造,空间受到限制,但是为了突破住宅狭小的庭院空间,巧于布局,大胆地采用了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使总体布局紧凑而无拥挤之感。建筑布局小巧隽永,错落有致,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感,使小园景色平生无尽之意。

3 十笏园园林艺术分析

3.1 空间的对比

十笏园占地面积较小,在有限的空间中为了突出主景区,多采用对比手法,即在相邻的主景区周围设置较小的空间,比如在入口到景区的过渡空间中采用了此手法,进入十笏园的大门,是一狭小的10m2左右的封闭空间,入口对景为石竹相配的小景,西行过月洞门进入狭长的过道,空间较严整而封闭,前方又一月洞门吸引前行,方进入园林景区空间,山水景色尽显眼底,顿觉豁然开朗,顷刻间空间气氛骤变,由小空间进入到大空间,由拥塞局促空间进入开敞空间,严整空间进入自然空间,从而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情趣,对比效果非常显著(图3)。

图3 月洞门

十笏园中心园林为主要景区,而西侧的“深柳读书堂”为园林的附属空间,起着烘托陪衬的作用,主从空间关系较为分明,为了凸显这种关系,主景区不仅面积大,又以水为中心,点缀山石花木、亭台廊榭,既充实又有变化为园中引入注目的地方,而西侧“深柳读书堂”小院呈长方形,规则式布局,面积小巧,本身平淡无奇,一柱景石平添小院的质朴,一株腊梅带来小院的生机,通过门洞可窥见主要景区,小院的布局与核心景区形成一大一小、一自然一规则的对比关系,小院布局与主景区气氛迥异,获得园林气氛上的转换,起到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3.2 园林建筑的点睛处理

十笏园的园林建筑共有9座,建筑类型有厅堂、楼、榭、舫、廊、亭,园林建筑小巧玲珑,高低错落,相互顾盼,围绕水面的兴趣中心展开布置,主体建筑十笏草堂坐南朝北,与四照亭和砚香楼形成一条中部景区的轴线,砚香楼为全园最高的2层建筑,退居在园林后部的砚香楼小院中,使建筑的层次感丰富而跳跃,四照亭为一长方形水榭,坐落在水池中央,是园林景区的视线焦点,从被看的角度出发,它造型优美又被观位置极佳,人们入园后它首当其冲地成为人们捕捉的第一景观印象,成功起到点景的作用。①“四照亭”造型优美,三重檐六檩卷棚歇山顶建筑,建筑的梁架用了斗拱,翼角起翘较为平缓,装饰风格较为浑厚,绿色和深红色彩绘,白色汉白玉基座,显得建筑庄重典雅,有北方园林的典型特征,但在栏杆上较为低矮、轻盈,与四照亭相连的是一座曲桥,桥面既平又曲,桥身由三拱做成,小巧而别致,又有几分江南风味;②四照亭被观位置显要,无论从南面的十笏草堂正观,从西面的长廊动观,还是从假山的落霞亭和蔚秀亭俯视,它都成为视线的焦点,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③从观景的角度出发,四照亭坐落在水面的中心位置,在亭内环视四周均有景可赏,成为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假山上的建筑有两座,北为蔚秀亭,南为落霞亭,两座山亭随山体皆依东墙,山体北高南低,蔚秀亭坐落在山北顶峰,强化了山的巍峨嶙峋,落霞亭为长方亭稳依在南半山腰,使山体呈现巍峨错落之美,俯瞰园林美景尽收眼底,南山脚下临水旁坐落一个小亭“漪岚亭”三面临水,漪为水波动荡,岚为山水雾气,表明亭揽东山之灵,凌西水之韵。亭顶为六角攒尖顶,脊成盔顶式,五面围栏,绿柱红枋,柱间50cm,形态小巧,四周置有山石,伸手可戏水,它的位置与形态都以“巧”取胜,既是山水画面的点景又是观赏风景的视线交汇点,因其形态过小,反衬山体的高大和水面的宽阔,从十笏草堂正观水景成为视线的近景,从漪岚亭观景无论观赏的角度和距离都是极佳的观赏点。与漪岚亭隔水相对的水池东南角是一草亭“小沧浪”,亭平面为方形,红柱不经斧修,木瘤可见,屋顶为攒尖草顶,亭内置一圆石几,以四周围栏为座,甚是简朴、雅淡。小沧浪亭作为西侧回廊的起点,丰富了园林西南角的景观,也成为东侧的建筑观景的着眼点,因其外形的朴素,彰显园主人的内敛和崇尚自然的雅致(图4)。水池西面的回廊南起小沧浪,北接春雨楼,隔水望山,成为动观全园风景的视线,为了与东侧的深柳读书堂小院相隔,采用了单面廊的形式,廊上雕花牙,柱间设坐凳栏杆。廊壁南北两端嵌有《十笏园记》刻石各一方,廊西侧墙体开月洞门,和西侧小院成为风景的流动窗口。一面湖光山色,一面隐约院中竹木,廊在北端东折北走,成曲廊,一角入水,断栏设阶,下与桥通。在水池的东北角有一座类似于船形的建筑“稳如舟”古朴别致,为六檩卷棚式顶,这座建筑事实上只有前面模仿了船头,而后部则藏入其他建筑中与东山余脉相连,北出门可寻道登山,西凭栏可临水观鱼。周围花木、假山、水池应有尽有,环境十分幽静典雅,成为四照亭后水面的点景建筑。

图4 小沧浪亭

3.3 空间渗透与层次的处理

十笏园景区空间较小,但通过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处理、分隔与联系的处理等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充满幽深和变化、含蓄和深远,如:园林水景北侧为一龙墙,中间开八角洞门,门顶硬山檐压顶,门与墙作为青砖砌成,两侧云墙上部用砖拼漏窗图案,使人视线可穿过花墙达砚香楼小院,两空间相互渗透,极富空间层次感,使主空间延伸而显扩大感。主景区与西部“深柳读书堂”小院用一单面回廊相隔,隔墙用圆形景门和八角景门打通两空间,使两空间隔而不绝,既风格独立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取得主空间较大的进深,而使视线连绵不绝。在曲廊的南端、深柳读书堂的南端有一小型的天井,点缀着山水和花木,是园林外侧的小空间,不仅衬托和突出了主体空间,给人以空间变化丰富的感觉,因其空间的层次感还增添了情趣,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传统造园艺术认为露则浅、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十笏园中部景区东北角设有一舫“稳如舟”,船头露出水面,船尾藏在山体中,船头一株大柳树使得小舟忽隐忽现、若有若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神秘感,含蓄的处理手法使得水面景物含蓄、意远、境深,凸显其园林魅力,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暗示水面的悠长。

3.4 高低错落的处理

十笏园园林建筑围绕水池高低错落、宜远宜近地展开布局,极富参差变化之感,由于水面面积较小,为了与水面取得开阔之感,临近水面的建筑极尽小巧之形态,漪岚亭三面环水,开间只有50cm,回廊高2m,宽只有1m属于沿水建筑的最低层,水中四照亭底座高出水面70cm,采用三重檐,形体略高,成为建筑轴线的主景建筑,在四照亭北侧的砚香楼和春雨楼坐落在小院中,是二层建筑,成为水面景色的背景,而全园的最高建筑坐落在东侧假山上的蔚秀亭,高高耸立在山的北侧,俯视全园,近水建筑取其低矮,远处建筑位于高处,形成以水为中心的建筑中低外高的向心性,整体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层次丰富,低矮建筑使水面开阔,高层建筑不压迫水面,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较高的造园造诣。

3.5 堆山叠石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凡有园,必有山石。十笏园根据景观的需要在园林景区和生活院落中精心点缀了各种类型的石景,如假山、器设石、碑刻石、石笋、景石等,真正体现了“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意境。

3.5.1 假山

在庭院中部西墙依墙而建一座假山,占据了墙面的大半部分,山高10m,东西达15m,全部用太湖石堆砌而成,借有限空间与山石对比造成了咫尺山林的气氛,整体山形北高南低,山体陡峭,山北一座蔚秀亭平添了山的高度,山南山腰上一座落霞亭装点了山形,山脚一座小巧的漪岚亭反衬了山的高大嶙峋。在山的高程上力求回环错落、变幻莫测、再现大自然的峰峦峭壁,山上铺设迂回的山路,山内部还形成了虚空的洞壑,洞壑时而深潜岩底,时而登临岩峰,忽明忽暗、忽开忽合,变化无穷。

3.5.2 器设石

在十笏园园林景区和生活院落中点缀着器设石,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坐落在石几上,为空间平添了自然之气。在砚香楼小院南侧坐落一器设石,正对在园林水景北侧龙墙中间八角洞门口,器设石高1.2m,宽约1.0m,是全园最大的景石,为江南太湖石,通体有空透的圆形涡旋,形象生动、优美,犹如鹤立鸡群似有飞舞势,器设石放置在此空间上既起到点景又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龙墙的八角洞门口是器设石的画框,又成为砚香楼的影壁,使得砚香楼小院深藏而不外露。在深柳读书堂小院、芙蓉居小院、戏台北院、颂芬书屋等庭院空间及生活区过道端点、转折处、门口对景处也点缀着器设石,它们玲珑剔透、形态各异,成为庭院的主要景观着眼点,为庭院空间增添了质朴自然之气。

3.5.3 碑刻石

在园林景区东南角漪岚亭旁伫立一碑刻石,上书“十笏园”三字,字体刚劲有力,此石称得上为天然奇石,上中下三孔并列,与“十笏园”三字相互衬托,两者相得益彰。它是碑刻,但它又不是碑刻,因为它是天然的石头,在石体的另一面还刻有碑文:“到此无不心慕客,入园即是画中人。”在落霞亭内还有三块刻石,分别题为:“笔墨三则”、“田游岩”、“题画石”,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为一体。

3.5.4 石笋

十笏园水池南岸为硬地和十笏草堂的平台,在平台左右两侧各立一2.5m左右高的石笋,呼应了轴线的关系,石笋矗立在石几之上,犹如挺拔的旗杆,成为从十笏草堂北望水景的前景并以俏丽的姿态增添了景园的风采。

3.5.5 组景石

在生活区院落中常用组石来点缀庭院空间,增加自然之趣,如在芙蓉居小院、大厨房小院、喜堂小院、大公用小院等,三五成组的景石,或立或卧,稀疏散落,位置或在房前庭院一角,或在正对主房的对面墙上,配以葱茏的树木、滴翠的修竹,为狭小的院落平添了自然情趣和浓浓的画意。

4 十笏园园林特点

4.1 南北方园林的结合

十笏园总体布局表现为北方园林的特点,但尽量做一些变体,使园林兼具江南园林的自由风格。

(1)轴线上是正与变的结合。北方园林讲究主要园林建筑呈轴线对应关系,以达到建筑群体布局“形散而神不散”的目的,十笏园采用这一原则,在园林景区有一条明显的轴线控制着全园,从南到北为:十笏草堂、院门、四照亭、院门、景石、砚香楼。但在建筑形制上又有变化,即南院十笏草堂为倒座(座南朝北)主厅,左右出耳房,耳房间数、大小不一,以打破严格对称,北院砚香楼为主厅,左右出耳房,再配厢房,但东厢房一层、西厢房二层,东耳两间、西耳一间,使得轴线建筑既对称又有变化,具有江南园林的意味。

(2)建筑构件上南北作法的结合。建筑屋顶部分起翘较为平缓,舍去了南方园林建筑飘逸的翘角,增加了北方建筑内敛稳重的气质,形态较为浑厚,建筑色彩较为鲜艳,这是北方园林的典型特征,但在栏杆作法上做到较为低矮轻盈,像四照亭栏杆、曲桥栏杆等,透出几分江南风味。

(3)掇山理水、建筑布局分别体现南北园林的作法。池岸的进退、假山的堆叠、岸边临水建筑的位置,体现江南园林的活泼婉转,但主要建筑的位置却严格对应轴线,这又看出北方园林的严谨,二者结合较为完美和紧密。

4.2 小巧而雅致

十笏园以小为特色,山水面积仅723m2,但造园得体,尺度适宜,不给人闭塞之感。漪岚亭空间仅2.3m2,通过漪岚亭的尺度相比照,园林空间大小适宜,整体空间比例协调统一,奇亭巧榭,景到随机,亭台楼榭高低错落,有隐有显,有虚有实,有疏有密,空间层次丰富,景色既深且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造园得体、精在体宜”的造园精髓。

4.3 独特的建筑形式

园林建筑屋顶采用了三重檐的形式,梁架用斗拱,翼角小起翘,既有北方建筑风格,又有自身的特色,居住建筑屋檐下采用了仿竹斜撑,着绿色,素雅别致,充分体现了地方建筑特色。

十笏园作为私家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风格而扬名,因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而得以保留,她不仅是潍坊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名园中的一朵奇葩。

致谢:参与绘图人员樊丽君,姜玉珊。

[1]谢 燕,王其钧.民间园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刘庭风.中国古园林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贾祥云,郭海林,孙红卫.小巧简约之典型 南北过渡园林之范例[J].中国园林,2007(6).

猜你喜欢
小院水池园林
全国科小院 山农居第四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小院觅夏凉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休闲假期
责任(二)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
找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