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军,李 红,戚建强
(北京理德斯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81)
一个区域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如何和何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内外学者也对此领域有着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一方面,区域创新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通过区域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外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凡是产业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该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就强,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1,2]。
因此,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参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而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推荐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已经成为各区域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3]。
近年来,大兴区一批企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大兴区已经有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5家(包含亦庄开发区),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15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家,区级科技企业研发机构45家,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15家。
在服务体系方面,“十一五”期间,大兴区共建立区级孵化器5个,市级1个,国家级1个,全区孵化总面积已达12万m2,在孵企业304家。建立服装、食品、印刷包装等产业技术联盟4家,成员单位超过25家,参与企业78家。开发区组建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数据服务平台、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与承接平台等一大批公共服务平台。
但总体上看,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仍然是个薄弱环节。相对于北京市企业整体研发中心创新能力,大兴区企业研发中心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只有大力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大兴区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快、更好地发展[4]。
2006~2009年,北京市和大兴区全社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及其年平均增长率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09年北京市和大兴区全社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2006~2009年,北京市全社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为2202亿元,每个区县的平均累计研发经费投入为137.6亿元(按16个区县算);而2006~2009年大兴区全社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仅为7.3亿元,远低于区县的平均累计研发经费投入。2006~2009年,北京市全社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6.6%,而大兴区全社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0.2%。2006~2009年,北京市累计研发投入占GDP的5.34%,而大兴区累计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86%。
从北京总体情况看,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就大兴区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十一五”期间,大兴区实施了“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区级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信息化建设试点4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市级专利试点企业40个,申报市级研发中心5个。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数量分别为70、37、32个,而大兴区内尚无国家级研发机构。
“十一五”期间,大兴区共建立区级孵化器5个,市级1个,国家级1个,全区孵化总面积已达12万m2,在孵企业304家。到2009年底,大兴区建立服装、食品、印刷包装等产业技术联盟4家,成员单位超过25家,参与企业78家。但从调研情况看,与总体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且存在机构不够健全、规模不够大、专业化水平不够、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技术创新中介机构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投资较大、投资周期长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高风险性,甚至很多技术创新活动可能至关国家安全、产业发展的需要,不仅仅为了某个企业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区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全部依靠市场化的运作,特别是在我国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不是很健全的条件下,必需要加强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要,从政策上鼓励、支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大兴区提出“创新驱动前沿”的功能定位,高水平建设“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低碳绿色家园”和宜居宜业和谐新大兴的目标,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以及都市产业等十大产业。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大兴区通过以下手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1)集中大兴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优质研发资源,基于大兴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2)搭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新空港产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大兴园等特色创新园区,搭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全力提升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支撑产业发展,引导都市产业特色发展。
(3)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协调作用,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从财政上要更加重视对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4)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投资、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通过以上举措,大兴区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能力、创新平台支撑能力和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深化与相关研发机构的合作,推进企业研发中心能力建设,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大兴区区域创新体系将得到升级,科技体制将更加完善,科技对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支撑能力将大幅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1]王锐淇.我国区域产业分布特征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
[2]徐小钦,黄 蕾.产业积聚、持续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3]黄 寰.自主创新与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J].求索,2007(7).
[4]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年鉴2008,2009,2010[R].北京:北京市统计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