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北魏与高句丽的封贡关系

2013-11-16 01:26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朝贡高句丽都督

张 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迭起。但对高句丽而言,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除 丘俭征高句丽的战争外,高句丽同中原王朝的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高句丽王分别是第二十代长寿王琏(413~491)、第二十一代文咨明王云(492~519)、第二十二代安臧王安(519~531)、第二十三代安原王延(531~545),第二十四代阳原王成(545~559)。高句丽与北魏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高句丽的朝贡和北魏的册封。

一、高句丽遣使朝贡

高句丽向北魏遣使,据《魏书·高句丽传》,有4条史料,分别是“世祖时,钊曾孙琏始遣使者安东奉表贡方物,并请国讳”、“高祖时,琏贡献倍前”、“正始中,世宗于东堂引见其使芮悉弗”、“讫于武定末,其贡使无岁不至。”当然,朝贡史料不止4次。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长寿王迁都平壤后,高句丽向北魏朝贡还有多次,分别出现在长寿王二十三年(435)夏秋各1次,二十五年(437)春二月1次,二十七年(439)冬十一、十二月各1次,五十年(462)春三月1次,五十三年(465)春二月1次,五十四年(466)春三月 1次,五十五年(467)春二月 1次,五十六年(468)夏四月1次,五十七年(469)春二月1次,五十八年(470)春二月1次,六十年(472)春、秋各 1次,六十一年(473)春、秋各 1次,六十二年(474)春、秋各1次,六十三年(475)春、秋各 1次,六十四年(476)春二月、秋七月、九月各1次,六十五年(477)春、秋各1次,六十七年(479)春、秋各1次,七十二年(484)冬十月1次,七十三年(485)春、秋各1次,七十四年(486年)夏四月1次,七十五年(487年)夏五月1次,七十六年(488年)春二月、夏四月、秋闰八月各1次,七十七年(489)春二月、夏六月、冬十月各1次,七十八年(490)秋七月、九月各1次,七十九年(491年)春、秋各1次;文咨王元年(492)夏六月、秋八月、冬十月各1次,三年(494)春、秋各1次,四年(495)春二月、夏五月各 1次,七年(498)八月 1次,九年(500)秋八月1次,十年(501)春正月、冬十二月各1次,十一年(502)十二月1次,十三年(504)夏四月1次,十五年(506),九月1次,十六年(507)冬十月1次,十七年(508)夏五月、冬十二月各1次,十八年(509)夏五月1次,十九年(510)夏闰?月、冬十二月各1次,二十一年(512)夏五月1次,二十二年(513)春正月、夏五月、冬十二月各1次,二十三年(514)冬十一月1次,二十四年(515),冬十月1次,二十六年(517)夏四月1次,二十七年(518)春二月、夏四月、五月各1次;安原王二年(532)六月1次,三年(533)二月1次,四年(534)1次。

综上,从数量上看,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向北魏朝贡42次,文咨王时期朝贡30次,安原王时期朝贡3次,共计75次;从频率上看,长寿王时期出现一年朝贡3次的有3年,朝贡2次的有11年,文咨王时期出现一年朝贡3次的次数的有3年,朝贡2次的有5年。高句丽向北魏朝贡史料还表现在《魏书·本纪》中,其朝贡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历代之最。由此可见,高句丽与北魏不仅关系密切,而且二者的臣属关系明确。

二、高句丽接受册封

从高句丽第二十代王起,中原各王朝都对高句丽王加封号。根据《魏书·高句丽传》整理而成的高句丽接受北魏册封史料如下表。

高句丽接受北魏册封史料

据表,北魏册封高句丽官职史料,有三点需要关注:一是时间上看,6条史料跨越一百年之久,涉及北魏4位皇帝、高句丽4位王,说明册封虽并不频繁,但二者的联系从未间断;二是册封时机看,北魏册封多集中于高句丽王位更迭之时,说明高句丽易主之时,也是北魏加强二者交往的契机;三是官职上看,有官职7种,爵位2种,说明北魏对高句丽较为重视。

提取上述史料中的官职、爵位名称,笔者具体解析如下:

1、都督辽海诸军事

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初成于汉末三国,魏晋之后成为地方军事长官。都督诸州军事,始见于曹丕时。西晋初,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惠帝时,都督诸州军事也兼任驻地州刺史,并总揽本地军民之政。南北朝沿袭。笔者认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应该源于魏晋之后的“都督诸州军事”,是地方军事长官,其职权是总揽本地军民之政。“辽海”是“诸州”之一,具体是指北魏授权高句丽掌管“辽海”军事,说明高句丽归属北魏。同时,“都督辽海诸军事”也是高句丽与北魏首次接触时,北魏世祖对高句丽长寿王琏的册封官职,位在诸多官职之首,说明北魏对高句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征东将军

将军在春秋时称为“卿”,战国时成为正式官名。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晋代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多,权位不一。“征东将军”是“四征将军”之一,曹魏时,它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繁多复杂,所以,笔者认为,北魏册封高句丽王琏为“征东将军”,已不具备曹魏时统领四州的职责,只是具体统领高句丽政权已有的活动区域,高句丽长寿王的职权得到了北魏皇帝的认可,高句丽在北魏眼中地位显赫。

3、领护东夷中郎将

秦置中郎,汉有中郎将,武官的最高官职,掌管皇家卫队,归光禄勋管辖,后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南北朝时继承前代,仍为武官。笔者理解,上述史料中的“领护东夷中郎将”应当是“中郎将”官职的延伸。这一官职源于中原王朝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辖之目的,起初是朝廷派人充任,后由少数民族首领兼领。高句丽是“东夷”的最高武官,这也是北魏册封高句丽长寿王为“领护东夷中郎将”,也是北魏第一次对高句丽的册封中的官职。说明其在东北其他政权中的突出地位。

4、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公、王是爵位,用来表示身份等级和权利的高低。先秦即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秦汉以军功,设有二十等爵。曹魏废二十等爵,而设九等。西晋设置十八等爵。北魏设置爵位分两个阶段,一是皇始元年(351),道武帝封五等爵,二是景明元年(500),宣武帝元恪定制十一等爵,分别是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

“王”始于曹魏的九等爵,“开国郡公”始于西晋的十八等爵,它们又是北魏的十一等爵之一。北魏册封高句丽王为“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分别占据北魏十一等爵中的第一、第二位。从如此之高的所授爵位看,高句丽在北魏政权眼中地位和权利之高。

5、车骑大将军

“车骑将军”最早见于《史记》,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成为正式官职。西汉时期是重要的武官之一,东汉时期,位在三公之下。魏晋南北朝延续前代设置,是“车骑将军”中地位较高者,金印紫绶,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

高句丽先后有四次被北魏、北齐皇帝策赠为“车骑大将军”,分别是公元491年,长寿王死时;519年,文咨明王云死时;532年,出帝初,诏加延;550年,诏加阳原王。涉及高句丽四位王,从其地位或比三公,可以看出北魏、北齐对高句丽的重视,以及它们之间的臣属关系,另一侧面也可看出这一时期的高句丽非常强盛。但究其实质,高句丽王所得“车骑大将军”,虽地位显赫,但仅为虚职,这一点从长寿王琏、文咨明王云都是死后追赠可以判断。册封的真正意图在于说明二者的关系之密切。

6、太傅

太傅,古代官名,位列三公,正一品位。最初始于周代,为辅弼天子之职。秦时废止。西汉复置,仅次于太师,此后历代沿置,但位尊实虚。

高句丽王被册封为“太傅”,仅有一次,即高句丽第二十代王琏。但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从职位本身来看,“位列三公”,说明地位之高;二是从实质来看,“位尊实虚”,说明其并无实权;三是从册封时机来看,此官职册封于高句丽长寿王死后,说明这一职位对高句丽王琏而言毫无意义,但对高句丽政权却意义重大,它是高句丽外在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7、散骑常侍

汉代散骑,是皇帝侍从。魏文帝时以士人充职。其职权为规谏过失、骑马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奏事为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同,属集书省,但并无实权,仅为尊贵之官。

高句丽王被册封为“散骑常侍”,分别出现在北魏一次,公元532年,“出帝初,诏加安原王延为散骑常侍”;北齐一次,公元550年,册封阳原王成。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高句丽比较强盛;从“散骑常侍”职权看,对高句丽王而言,这一官职也是虚职,并无实权,只是出于表面对高句丽的重视。

8、安东将军

安东将军是军事职官。东汉有四安将军,分别是指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四将军,是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的辅佐。安东将军是四安将军之一。始置于东汉末年,陶谦为之。曹魏时,安东将军是第三品武官,所属官吏有长史、司马、正行参军、功曹、主簿、门下督、帐下都督、诸曹掾、营军吏、刺奸吏、门吏、书吏等。北魏秩二品下,北齐秩三品。北魏、北齐用作安置勋旧的虚号。[1]

高句丽王最初被授予“安东将军”是在公元520年,灵太后拜安臧王安为安东将军。从其职位来看,虽然地位较高,但北魏时为虚号,说明它并无实权。应该是北魏后期出于对高句丽尊重的需要。

9、使持节

“节”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典籍。[2]《周礼》记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节”是一种信物,为明信辅君命之用。使者持“节”,任务完成后需归还。

使持节作为一种官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于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高句丽王最早被授予“使持节”一职是在公元532年,显宗诏加安原王延为使持节。说明这一时期,北魏已经授权高句丽王代表皇帝行使地方权力。这样的授权,显然,高句丽既处于从属地位,又有较高的权力。

综上所述,北魏册封高句丽王的诸多官爵,始于长寿王迁都平壤后。有三点规律需要关注:一是从官职来看,大多为武官,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车骑大将军、安东将军;少数是文武兼备,如散骑常侍、使持节;文官只有一个是太傅。二是从职权来看,大多数虽职位高,但并无实权,如太傅。三是从爵位来看,王、公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爵位等级。归结而言,北魏册封高句丽王说明三个问题,首先高句丽属于中原王朝管辖,北魏以高句丽为属国;其次与北魏共存的时代,高句丽实力雄厚,不容小视;最后由于高句丽自身的强大,北魏非常重视其发展。

[1]季德源.中华军事职官大典[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1.

[2]孙彦.谈“节”[J].南方文物,2011,(4).

猜你喜欢
朝贡高句丽都督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害怕别人知道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