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文学永远是人的存在学,它必须表现人类存在的真实境况。而现在许多小说变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变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雅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的经验,到处是妥协,是和解,唯独缺乏向存在的深渊进发的勇气。
但也有一些真正有责任感的作家,愿意面对历史的黑暗角落,进行灵魂的逼问和审视。南阳知名作家殷德杰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有文化承担精神的人,他沉潜十年的小说力作《无弦》,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乡村那个特殊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灵魂如何在冰冷坚硬的现实中,不屈不挠地相互依靠相互贴紧,以软弱的搀扶和依恋在寒冷的现实中相互取暖的爱情故事。然而这种灵魂与灵魂间的深渊响应,灵魂与灵魂间的互相抚慰,却遭遇现实无情的摧残,其中所蕴含的残酷和苦难远远大于我们空乏的幻想。作品无意于简单地浮现历史,更多是想通过伤痕记忆与压抑性情感的历史化,揭示人类存在中惊人的一面:悖谬、存在的异化对人的粉碎。作家选择这段历史作为他的写作命题,意在通过残酷的历史场景书写世道人心,并表达他对尘世的悲悯与伤怀。作家是在与遗忘,与日渐消失的记忆,与权利的强势话语,与人性的隐秘品性作斗争。作品对那个特殊时期人的精神命运和存在境遇的探查,的确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
《无弦》中的无弦琴,是齐文高与花修凡爱情关系的一个起点,一个象喻,也是两人终生相爱的见证。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分的齐文高,他的喜怒哀乐、痛苦与绝望已经被排除在历史之外,他像被隐喻的个体,成了时代的失语者,沦落为历史被动的承受者。“这个被千斤巨石压着的灵魂,连呻吟也不敢发出痛苦的灵魂”,宣泄情感的唯一工具只有一把不敢挂弦的琴。作为被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齐文高受尽了队长梅有福的百般欺侮与凌辱,他在齐王圪垱的政治地位还不如一条狗,生活于他,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沉痛又尖锐。但生性乐观善良的齐文高“从未对生存失去过信心,他热爱生命”,他不仅用看似软弱与妥协的生存智慧化解着生活的苦难,甚至还捧出一颗大慈大悲的佛心,一次次倾尽所能帮助杀父仇人梅有福一家,他拉着残废的梅有福看病,给他换药送饭,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上山给他找来治疗烫伤的獾子油,给他上不起学的儿子梅方刚交学费,还在他家房子被大雨淋塌无处存身时,“把自己的两间北屋腾了出来,让有福一家住进去,自己住到了灶屋里”。齐文高受尽委屈费尽千辛万苦为梅家所做的一切,无法感动心灵被打上阶级烙印,早已冷硬得如铁石一样的梅有福,却出乎意料地感动了梅有福的妻子花修凡。看着瘫痪在床,如一堆“肮脏的肉”的丈夫不知感恩,还每天对齐文高怒骂不止,这个善良的女人非常内疚,“她觉得自己一家太对不起齐文高了”。人性的光辉,终于穿透阶级的高墙,她发自内心同情起这个“认识字、爱看书、生活有条理、喜欢整洁、性格柔和、说话斯文”的可怜人来,甚至想为他做点什么,“把他那颗冰凉的心暖热暖活”。
在那种逼人的残酷形势下,作为被专政的对象,齐文高的个人情感只能在内心的缝隙中无奈地游荡。五蕴俱全的他苦闷至极时,只能靠一把不敢挂弦的琴来宣泄郁积的情感。“无弦即无声,他不敢让人听见他发泄喜怒哀乐的声音;可是无声却必须有形,他更不敢让人看见他发泄喜怒哀乐的行迹。所以,无弦的琴他也只能偷偷地弹”“他常常坐在屋里,栓了门,抱住他的无弦之琴,戴了铁指甲,弹、拨、捻、抡、撑,凝重柔媚的琴声,就从杳渺处流到他的心头”,他弹得那么动情投入,从他心头狂飙突起的旋律时而“波涛汹涌”“恣肆汪洋”,时而“声嘶力竭”“悲怆激越”,时而“消沉哀怨”“凄婉忧伤”。在那个喧嚣的乱世,唯有花修凡听懂了齐文高弹奏的无弦之音,听懂了这颗无助痛苦的灵魂背后深藏的满腔悲愤,以及对生活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灵魂深处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一颗感恩的心,终于决定冲破阶级壁垒森严的界线,她要“把这颗孤苦的灵魂搂在怀里,好好安慰一番……”
面对花修凡的关心,齐文高无力抵抗,毕竟是生命旺盛的年龄,他对爱情的渴盼开始从幽闭的个人城堡里探出头来,他颤栗恐惧地接受着花修凡的好,想爱但没有信心,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他知道自己的身份,那是一片阴影,阴影笼罩下的花朵,就只能矜持地开着,而不能喷薄怒放”。爱情于他,就像是做给自己看的秘密游戏,但内心总归是有了一个依托,有了一个盼望,对于一个濒临绝望的人来说,惟有爱是能够温暖他内心希望的事物,寒冷的内心也只有在爱中才能得到些许的慰籍,他甚至幻想征用爱情作为抵抗社会冷漠残忍的最后一道武器。“世界上终于有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贫下中农的女人,心疼了他一回,关心了他一回。于是,他的不快与压抑,一下子消失了,心里是无限的晴朗。他想哼一支小曲,又想唱一首歌,或者大笑几声……都不行,最好还是弹会儿三弦,虽无声,但可尽情……”读着这样令人心酸的字眼,不禁潸然泪下。从这个卑微的人身上,见证了不管现实多么严酷,人的内里依然会在黑暗里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希望,见证了人的尊严和浪漫欲望,尽管脆弱,却始终存在着,这是人性坚韧的一笔,也是小说要揭示的一个意义之所在。
在那个冷漠的社会,齐文高与花修凡,想把爱情作为精神上的一块绿地,但对于两个不同阶级身份的人来说,这份渴想注定只能是悲剧,一场奇特的爱情悲剧就这样铸就。一场政治童话,使爱与被爱的两个人,遭受了一场现代宫刑,一个被丧心病狂勒掉乳头,一个被惨绝人伦割掉阳具。两个刑余之人,只能用无声的目光在血色残阳里默默追寻彼此的灵魂。但那个时代早已与他们不共戴天,这样令人泣血的守护也竟为那个时代所不容,最终一个遭人暗算魂葬河底,一个眼泪流尽怀抱三弦郁郁而终。
当王照永无视齐文高的存在,在他面前强奸花修凡时,这个经过多年改造小心翼翼、谨言慎行的软弱者,在尊严面前,突然变得无所畏惧起来。他愤怒地拿起秤锤,“在王照永的后脑勺上轻轻碰了一下”,没想到就这么轻轻一碰,王照永竟死了。十五年的监狱生活,齐文高最重要的心灵寄托就是思念,他有意识地退回到个人内心最温暖的部分——爱情记忆,并希望重获自由后能再续这段美好的感情。然而,在他提供的神秘背景下爬官成功的梅方刚,因为自私阴暗的疑心,在他出狱后与花修凡默默相守相望的晚年时光里,接走了白发老母。沉默对望的目光没有了,灵魂唯一的倾听者没有了,齐文高魂魄不守,他深深体会到了一种身处多年黑暗的监狱生活也没有过的绝望,那是以强烈的求生意志也无法修改的无底的绝望。为了这份刻骨的眷念和牵挂,年迈的齐文高到县城收起了废品,只为能再见到日思夜想的另一头白发。“他只是想看她一眼,只是想跟她的目光对视一下,哪怕只是远距离的短暂的一瞬”“只求每天能互相望上一眼,只一眼,哪怕是楼上楼下,百米以外,也足矣”“这是生存的互相报到,这是灵魂的互相问候,这是生命的互相告慰”。这么卑微可怜的愿望,也竟为那个虚荣阴鸷的官僚所不容,为了所谓的官威名声,不顾天恩地义,在他的授意默许下,善于察言观色的下属设计让人害死了齐文高,并把他扔进了冰冷的河水。
《无弦》中的花修凡,这个最动人也最让人揪心的苦命女人,自从爱上齐文高,她后来的命运就深深烙上了齐文高的印痕。当齐文高被判死刑,连人在官场的亲姐姐都不肯救他时,花修凡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救齐文高的征程。在那种专断暴戾的环境下,一个弱女子想以个人的力量与强权政治相抗衡,显然是不堪一击的。她受尽毒打和折磨,生生被人用绳子残忍地勒掉了乳头。面对极权和非人性的暴力,花修凡用最脆弱奄奄一息的肉体,用极大的毅力蔑视了非人道的刑罚。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坚韧顽强和勇敢,同时黑暗暴力的刑罚在她面前也黯然失色。没有自由,没有申辩的机会,除了应用性命这个武器做最后的抗争,这个弱女子还能做什么呢?齐文高出狱后,两个刑余的沧桑老人靠着目光的抚慰,相互寻找着世界上那一点点还值得活着的东西,但生活于他们,就像是一个苦难的牢笼,一个无底的看不到一线光明的深渊,挣扎其中,也不过是无意义的生命自耗,徒劳地保持着一个空洞的易于击垮的姿势而已。花修凡的亲生儿子梅方刚无情地掐断了他们相望的的目光,失去了齐文高目光的照耀,花修凡内心一片凄怆寂然,尘世已无可眷恋,“她只是觉得这世界没一点意思,她不想再理这个世界了……”作家终于没能为花修凡的绝望找到缓解的方式,因为爱情破灭,内心得不到慰籍,她选择了自绝于世。小说最后停在了这里,它让我想起了一个作家的话:能写出绝望的人,他的灵魂是生动的。
无望的爱情,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它的悲剧性,与那个时代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联,他们被错置在那个时代,深深地遭受时代给予他们的伤害。作品通过那个时代是如何一步步地葬送爱情的,作为揭示时代面貌的一个视觉,就使时代对人性造成的伤害更加内在深刻而突出。
对于一个荒谬的时代而言,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或许就是成为一个零。在这里,零意味着一种反抗,一种不合作,一种同归于尽的悲壮,死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完成。对于他们,无论受难还是死亡,都不等于失败。相反,历史只会宣判那些与罪恶勾结的人为失败者,从来如此。他们为道义,为爱情和信念所受的苦难,不会白费,在作家的笔下,慢慢聚集起一种光辉,使政治革命和权力背后的丑陋面目无处藏身。
小说只写苦难,只写恶、黑暗和绝望,已经不够了。可贵的是,《无弦》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写了命运的残忍,苦难的无以复加,生活的暴力,生存的艰辛和无奈,但依然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情感的知己,存在着心心相印的生活,存在着一缕人性的亮光。这就使作品建立起了一个更高的精神维度做参照,在这点上,《无弦》无疑是成功的。一把无弦琴,奏出一曲用灵魂守护的恋曲悲歌,弦无音,歌无声,爱无言,人远去,只留下爱情绝唱的余音久久缭绕在读者心中。
《无弦》里的齐文高,主导他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善良软弱和妥协,或许有人会指责他的过于软弱和妥协,但正是他的这种软弱和妥协,使他成了恰当地见证历史和修复记忆的人。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人没有了该有的地位,完全沦落到茫然失措之中,从自己存在的本位上迷失了,不但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同时还滋长了一种自疑和自罪的潜意识——原罪意识。在“人整人”的政治淫威面前,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严重摧残,精神中便失去了高贵和骄傲,更多是被一种原罪意识所支配,失去了残存的独立精神,成了屈辱的代名词。当人与自己的本质疏离之后,他势必会落到被嘲讽的命运。
想想人真的很可悲,可悲在于竟然不相信自己,别人说你有罪,久而久之也就认同了。像齐文高,土改时他才十岁,未成年,法律是不予追究的,是不能划为地主分子的,但子承父业,齐文高接替死去的父亲被视为地主分子,在人们看来,似乎理所当然,连齐文高自己也认为理所当然,觉得自己确实是应该接受改造的罪人。人的原罪意识有时真的很可怕。作为被专政多年的对象,作为命运的俘虏,齐文高的一生是破碎的一生。面对生命苦难的整个流程,他几乎从来没有笑过,世间“没有他笑的地方,也没有他笑的权利”。他惟一的一次大笑是在无人的山脊上,在无边的黑暗里,在被黑暗严密裹藏的山巅上,在野兽的嚎叫声里,他罄尽肺腑,大笑一场,又大哭一场。一个囚者用这样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抑,一个哀者用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快乐,实在令人心碎。
在那场残酷的政治运动面前,面对迫害和凌辱,不顾性命的抗争是不现实的。为了争取活下去的权利,齐文高会软弱会恐惧,会妥协会委曲求全,甚至萌生出苟活的念头,只要他没有以害人的方式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只要他没有以丧失道义原则为代价,只要他还有正直的品质,我认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强大的压力和死亡威胁面前,并非人人都那么勇敢有骨气,正如坚强是人应有的品性一样,软弱也是人性合理的一部分。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战士,选择软弱地活着也是值得尊重和谅解的。齐文高选择软弱屈辱地活着,不过是让自己在苦难面前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多了一点生存的智慧而已,这是卑微的生命在寻找一种生存的方式,是一种对活着的内在渴望。——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谴责他?
我非常喜欢作家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和尺度,作家宽大的叙述精神,为一个卑微的生命,找到了缓解苦难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有效途径——软弱。“软弱”是一种柔韧的品质,它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生活暴力的破坏。面对生存的艰辛和无奈,我们谁没有软弱过?是人,就有软弱的可能,也有软弱的权利。齐文高的亮色在于,他虽然软弱,虽然始终无法获得存在的解脱和精神的突围,但他的内心,随时都在发出自己是人的呼喊,他需要听到应答,才能告慰自己的尊严和灵魂。他虽然遭受生活太多不公的磨难,可他始终没有怨恨过,也没有想过要去报复谁。他一次次尽己所能帮助别人,甚至被捕前还在为上学的学生修过河的石凳,令人痛惜的是却依然换不来社会对他的尊重和谅解。因此,在他为捍卫爱情,失手打死王照永后,他不愿逃避,也不想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地承担责任。从而一个软弱的人,因着自己的勇于承担而获得了灵魂的解脱和自尊。在那个集体冷漠无情的时代,我们不禁为这个软弱卑微但依然保持善良自尊的生命肃然起敬。
《无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软弱又善良,时而妥协时而坚定的人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那场政治运动的残酷性。作品通过人的软弱,把人性深处的丑恶和阴暗都逼了出来,同时也展示了那场运动对一个个体的伤害有多深。
常态社会下,人性因着礼法的约束,受着教化的熏染,还能将人性的卑劣和阴暗藏在内心深处,保持做人应有的品德。一来到变态社会情势下,人心里所有的脏东西就像是疮疔丹毒一般发作出来,把人身上残存的良知和尊严吞噬干净,甚至主宰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人变成了非人,失去了人性本应有的光辉,而变得畸形。
《无弦》用冷静酷烈细致的笔法,描述了时代政治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作品中的梅有福就是这样一个丧失“社会良心”的人,一个人性被极端异化裂变得畸形的人。只因他小时损坏齐家的庄稼而被齐文高的父亲齐敬信打了一顿,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在土改时,却被梅有福演绎成了残酷的阶级压迫。他不仅借着这个理由害死了齐敬信,还百般折磨迫害齐文高。纵然齐文高“对梅有福是一百个好,一百个顺从,却从没有换来梅有福的一个宽容”,在他心中,他毫无理由地恨着齐文高,恨得冠冕堂皇,恨得肆无忌惮,那是被一种思想无限膨胀的阶级仇恨。他不仅不感谢齐文高对他病重的尽心照料,还无端陷害齐文高给耕牛投毒,把他送进了监狱,他只想置齐文高于死地。在梅有福的心中,他喜欢权利带来的尊崇,喜欢整人的快感,喜欢宣泄仇恨的快意,更喜欢享受被整者的恐惧和不安。他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从而将一个人的邪恶本性暴露无遗。在某种情境下,人是比蛇还可怕的动物,蛇不会毒死自己,但人会,人不但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别人。在这个层面上,作品的精神指向就有意识从政治审判转换到了灵魂审判。在那个非常态的社会里,梅有福失去了人的良知,成为人性恶的代言人,他让我们看到了特殊时期存在的病态文明以及卑污晦暗丑陋的畸形人性。
《无弦》中大量的原始低俗感性的方言,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由地域空间和时空观念组成的小说世界。土字土词包括那些最粗俗的民间用语,作家都直接书写,直接进入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内部,进入到方言世界内部,这无疑是很大胆的尝试。小说对方言的强化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地方气息。作品中方言与公共书面语言的混合使用,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语言魅力,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
《无弦》里土得掉渣的方言词汇,记载着一代人的生命感受、历史遭遇及情感方式。就像化石一样,存留着那个时代的生命痕迹与情感印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方言本身的混沌性,也容易造成所指的模糊复杂,这给小说意义的扩张带来一定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作品在存在处境的表达上呈现出单薄的弱势。
《无弦》的精神底色沉郁悲壮。作品通过这个凄美决绝的爱情故事,毫不掩饰地说出一个作家面对历史特殊时期的那种哀伤苍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许多读者带来很大的震动。我们似乎看到,在殷德杰老师的内心,还一直纠缠着生命的苦难和精神的恐惧,隐藏着作家对生存真实的持续开掘和对民间中国的深刻关怀,他的写作也还保持着心灵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