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

2013-11-16 11:45孔寒冰
当代世界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东欧共产党政党

孔寒冰/文

“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

孔寒冰/文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是一个国家群体,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地处中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和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八国组成。与同一时期的西欧或西欧国家一样,东欧或东欧国家表明的不是地理位置,而一样是受特定时空规范的政治概念。雅尔塔体系将欧洲一分为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东欧就专指前者。也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苏联与东欧的社会发展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缘政治区域——“苏东地区”,它与美国和西欧的全面抗衡和对峙成为冷战的主要内容。

冷战后“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

在存续的四十多年里,“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种制度”、“一种模式”。

“一个政党”指的是在原苏东国家执政的只是共产党,即使有其他的政党,它们也从属于共产党,而没有任何政治独立性。在不同的国家,共产党的具体名称不太一样,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工人党,有的叫社会党,还有的叫共产主义者联盟。但是,它们的性质和社会地位都是相同的。“一个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唯一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在每个国家都有本土化的形式,只是程度上深浅略有差别。“一种制度”指的是这些国家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都强调同资本主义的不同甚至对立。“一种模式”就是苏东国家社会主义的类型,总体上说,也就是政治上过度集权、经济上过度集中、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过度控制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当然,由于国情不同,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的关系亲疏不同,东欧国家同苏联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比如,南斯拉夫搞的是自治和不结盟的社会主义,阿尔巴尼亚搞的是极左的社会主义,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曾在不同时期进行过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试验。但是,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的国家相继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制度变革,即所谓的苏东剧变,其实质就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些基本要素,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苏东地区”也就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在社会制度剧变之后,这里的国家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于1991年底解体,分裂成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15个独立主权国家。民主德国于1990年5月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合并成新的德国。南斯拉夫于1991—1992年间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先后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则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2003年2月,南联盟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分手,成为两个独立国家。1993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正式分离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至此,原苏东9个国家演变成了大大小小28个国家。

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和美国、东欧和西欧两极对峙的格局不复存在,四十多年的冷战也结束了。更为重要的是,剧变之后的国家或剧变之后新诞生国家都不再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价值取向上都从马克思主义转向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绝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政策也从对苏联的依附转向美国和西欧。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缘政治区域的“苏联东欧”为多个地理区域所取代,28个国家分属中亚、欧亚、外高加索、波罗地亚、东欧、中欧、东南欧等7个区域。没有了冷战的藩篱,没有了苏联的阴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没有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无论是这些区域还是区域里的国家都不再有任何共同的硬性约束,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得五色缤纷,差异性非常突出。总之,在内涵上,这七个区域与原来的“苏东地区”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于是,在苏联和地缘政治上的东欧的原有空间上,不同国家出于不同目的进行了重新组合,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称谓。

在苏联地区,苏联解体后,除波罗的海之外的由原加盟共和国演变而来的国家组建了进行多边合作的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其中,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分别于1993年12月和1994年4月加入,土库曼斯坦和格鲁吉亚先后于2005年8月和2009年8月正式退出。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角度考虑,独联体国家由于多为苏联的近邻,在地缘政治上和经济、国防、民族安全等领域都是俄罗斯要优先考虑的,因此,独联体也被称为“后苏联空间”。另外,在独联体内部,与俄罗斯关系比较微妙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等四国于1998年成立一个非正式地区联盟,其名称由它们英文国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GUAM,简称为“古阿姆”。1998年,乌兹别克斯坦也加入了这一组织。“古阿姆”的主要目的是要共同建设一条向欧洲输出里海油气的运输走廊,以此加强成员国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不过,这个组织受西方影响很深,有很浓厚的反俄色彩。

在中欧和东南欧地区,1991年2月,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领导人举行会议,经过协商一致决定在建立多党议会制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相互交流经验,在加入欧共体方面协调行动,加强彼此间合作,成立区域合作组织。由于这次会议是在匈牙利的维谢格拉德城堡举行的,所以,参加会议的三国也被称为维谢格拉德集团。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后,维谢格拉德集团变由四国组成。1992年底,维谢格拉德四国在波兰的华沙签署文件,决定成立中欧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包括希腊在内的所有巴尔干国家和土耳其也都参加了这个协定。2007年5月,中欧自由贸易协定改称为“东南欧自由贸易协定”,发展成以巴尔干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组织。除此之外,巴尔干国家1996年还在保加利亚首都成立了东南欧合作进程和地区合作委员会。

在称谓上,各种相关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中欧”、“另一个欧洲”、“中间地带”、“中东欧”和“后社会主义”等各种说法。然而,原东欧地区的人喜欢“中东欧国家”这个称谓,“因为对他们来说,‘东欧’这个词不仅会引起许多令人不快的回忆,还会使人误以为它们是苏联的‘卫星国’”。不仅如此,为了表明与西欧的亲近和对俄罗斯的疏离,一些认为自己属于西方民族的人(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等)还提出了“东中欧”概念,以此说明他们的国家属于“西欧的东边”,而不是“东欧的西部”。

虽然“苏东地区”不存在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区域构成复杂,只以“原苏东地区”或“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而称之。在世界区域板块格局中,除俄罗斯之外,其他从“苏联东欧”衍生出来的国家都处边缘或从属地带,被重视程度无疑是比较低的。在最近二十多年里,这些国家中有的完成了从“东欧”、“苏联”向“西欧”、向“美国”的全面转向,有的受困于这种转向,有的纠结于这种转向,还有不知道朝何方转向。人们对这些国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离开了“苏联”和“东欧”之后,它们内政外交的归属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有哪些内外因素影响或制约着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这些国家现在的发展状况又是怎么样的?

在“苏联东欧”时期,这些国家(或新诞生国家的母体)的基本底色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又是一种社会制度。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些国家近二十多年的转向也就是在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两方面“去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相适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社会的唯一指导思想变成了许多社会思潮中的一类。所谓一类,就是说社会主义主张也不是单一的,其中最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唯一的指导思想到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在一个侧面反映这些国家离开“苏联东欧”的进程,也反映了“原苏东地区”的发展现实。

“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

“原苏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苏联式的共产党单独执政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多党制。在此过程中,各国共产党的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在剧变过程中,它们都丧失了政权,沦为在野党或被取缔。个别的共产党(如摩尔多瓦共产党)虽然后来处于执政地位,但与权力垄断无关,而是在多党议会民主制框架内通过选举取得的。其二,绝大多数共产党都放弃了原有的指导思想,改信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党名也纷纷改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等,只有极个别的还坚持原来的信仰和不改变名称。其三,社会主义政党多元化。除由原共产党演变或分裂而来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以及坚持信仰不变的共产党外,这个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重建的或新建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共产党,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政党或团体。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政党也不再是这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政党,而是多种类型的政党之一。除此之外,这些国家还有极右翼、右翼、中右翼和中派政党等类型的政党。同样,在国家内政外交的许多方面,它们也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多元化社会主义思想淹没在各政治思潮当中,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政党生存于不同类型政党中间。社会主义政党地位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再是决定性的,它们的形态和功能也变得复杂起来。

其次,与社会主义政党的多元化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不再是社会主义政党统一的意识形态,“主义”也呈多元化态势。有的社会主义政党仍然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的社会主义政党坚持改良后的马克思主义,但更多的社会主义政党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即便是民主社会主义,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或同一国家不同的社会主义政党也因在社会上和选举中所处的地位往往做出了各自的解释,国别性、民族性和政党性特点比较鲜明。同时,社会主义不再是这些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而只是若干种“主义”之一。除社会主义之外,这些国家中还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它们并行存在,在对社会发展许多方面看法上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

再次,以社会主义政党为载体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多层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背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等的多样化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新变化,社会主义政党活动过程中要选取不同的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作为自己要争取的选民对象,在活动中代表它们的利益。因此,它们也就成了有不同社会基础的政党。其二,由于各个政党规模和力量大小的不同,各政党活动的目的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政党想方设法保持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努力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付诸实施。有的政党根据本国的政治发展制定或调整自己的纲领和路线,力争在大选中获得更多的选票以便执政或参政。也有的政党处境十分困难,正在为生存和发展而苦苦地拼搏。其三,跟之前比较,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政党组织上都不存在依附关系了,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这个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不再存在一条发展的主线,更没有一个中心了。

最后,应当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一种制度和一种模式的破产,而不能笼统地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和评判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在原苏东地区不存在了,将来是否还能出现社会主义制度,那要看这个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既然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了,那也就无所谓苏联模式或其他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了。观察历史不能用我们的生命长度为界,更不能以我们的眼界为限。

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十分丰富,也非常复杂。与这些相适应的是,研究它的难度也更大。二十多年来,从中欧到中亚这个广大地区有哪些社会主义思想,它们在民众中的影响如何?各种社会主义政党经历了怎么样的曲折历程,它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什么样地位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造成这个地区社会主义思想多元化和社会主义政党多样化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它们传播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东欧共产党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东欧球星签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