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为文化大师立传的困境
——电视连续剧《徐悲鸿》众人谈

2013-11-16 09:40周由强
艺术评论 2013年11期
关键词:徐悲鸿大师艺术家

周由强 陶 璐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艺术家、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徐悲鸿先生逝世60周年。近日,35集电视连续剧《徐悲鸿》在中央八套的黄金时段播映,引起了文艺界及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议论。10月24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艺术评论》杂志社协办的电视连续剧《徐悲鸿》的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在缅怀徐悲鸿先生的同时,集中探讨了此次电视连续剧《徐悲鸿》创作的得失。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既有美术行业的专业人士,又有电视艺术界的专家,既有资历丰富的老前辈,也有从事艺术的青年评论家。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感怀徐悲鸿和解读这部作品。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用影视等大众艺术形式来再现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人生风采和精神气质。

时代需要大师,更需要礼敬大师

近年来,文艺界一直在呼唤大师级人物和经典作品的出现,但至今仍然只是愿望而已。谁都无法否认,如今的创作环境无比优越,但能称得上大师的文艺名家仍然是难觅踪影,哪怕是过去的文化大师,在影视等大众艺术作品中也难得一见,令人感慨不已。能够在这个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拍摄一部严肃的艺术家纪传体电视剧实在难能可贵。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本剧顾问李准在研讨会上的发言颇具代表性,他认为,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徐悲鸿是最早站在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并且从绘画实践和美术教育两个方面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他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制高点,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多拍摄这样的名人系列影视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徐悲鸿》用纪传体的方式,较为真实且完整生动地再现了徐悲鸿一生,它为今后拍摄这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代表和时代艺术标志的艺术家的纪传体电视剧提供了参照。其次,电视剧《徐悲鸿》以徐悲鸿的绘画实践、艺术主张和美术教育活动来结构整个电视剧,不仅刻画了徐悲鸿美术家的形象,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忧虑和奉献。另外,此片对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没有回避,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杰出的艺术家就是一个国家文明、文化自觉的标志。我们必须敬畏历史,敬畏大艺术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本剧顾问仲呈祥在研讨会上对此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文坛对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大师的态度是否尊重,已经成为了决定这个民族艺术潮流、审美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呼吁要把一些艺术家、大学者搬上大众媒体,让他们登上民族精神宝塔的塔尖,因为他们有知识、有智慧、有修养,他们的境界和他们的人格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电视剧《徐悲鸿》的难得在于它用电视这一大众媒介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展现了这样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艺术家,它让普通百姓有机会了解民族艺术家,这不仅能够扩充观众的眼界,更能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各种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结构经典、颠覆伟人的现象随之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剧《徐悲鸿》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宝贵。虽然,与徐悲鸿亲近熟悉的人会提出剧作在细节上的失真问题、人物造型上的失真问题,但这些都是善意的,它告诉我们,在今后拍摄这样大艺术家的传记片时,要敬畏历史,敬畏大艺术家,要走进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生活的那段历史,用艺术的真实来分解生活的真实,从而拍摄出让人信服、让人感动的好作品。

塑造艺术大师,重人格,更应重艺术特质

用影视等大众艺术塑造艺术大师的形象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作为某门类艺术家,他的最大贡献也是最让人们怀念的理应是他所在艺术领域的贡献,但影视等大众艺术的特点是需要人物,更需要故事去支撑。在具体呈现上,是更重大师的艺术气质还是更重大师的人生故事,确实难以决断。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已至耄耋之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先生的观点代表了美术界的心声,他指出,这个作品的好在于它的选材,因为徐悲鸿确实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民族记忆。但是作为美术界的专业人士,作为徐悲鸿及其家人的朋友,我们对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服装场景,道具细节上感到不满意。因为我们对那段历史太熟悉了,因此普通观众觉察不到的细节会让我们感到很不舒服。虽然我们知道演员和幕后的工作人员已经十分努力地在塑造人物形象,在重现那段历史,但是身份的特殊和专业的特性会让我们一下次跳出剧情来对事物的真假进行判断。因此,没有见过徐悲鸿的人看了这个电视剧会表示满意,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比较在意剧中的瑕疵部分。所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编创人员应该多向前辈们请教,向人物身边的亲朋好友考证,从而避免在作品中出现太多的疏漏,保证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

著名电视艺术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也认为,电视剧《徐悲鸿》是在用一种文化的形式纪念文化伟人,很有意义。因为徐悲鸿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你可以不懂得他的艺术,但不能不懂得他那满腔的爱国热忱,我们对徐悲鸿的学习和纪念已经超越了美术界、艺术界,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电视剧《徐悲鸿》特别注重把徐悲鸿放到时代和历史中去展现,其中也包括对他情感生活的演绎。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这部电视剧更多地在表现徐悲鸿先生的为人,而较少表现了他如何为艺。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刘健认为,这个电视剧的主线较为突出,主要展现了徐悲鸿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并把徐悲鸿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很好地描绘出来,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是具有正能量和可看性的。荧幕上的作品基本上体现了导演王好为一贯的朴实无华的艺术创作风格。演员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着力,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人物形象上存在一定差距,演员虽然在努力表现,但与美术专业人士印象中的真实形象还是存在差距。剧中人物脸谱化,对于徐悲鸿和蒋碧微等人物的真性情和人格内涵挖掘的不够深刻,杨立新所扮演的张道藩有较重的意识形态印记。除此之外,从美术专业的角度看,许多场景不真实,细节不讲究,如果从一个历史名人传记片的角度来看,从追求完美的角度、追求艺术性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推敲。

再现大师是艺术再造,需高要求,更需鼓励和宽容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很难用曾经的影像展现人物活动和故事,其中的人物是一种编、导、演、服、化、道全面参与的再现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在重新演绎大师的一生。大师的风范是无法重复和替代的,但这种努力走进大师,让大师走进大众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和宽容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宋晓霞认为,作为一个纪传体的电视剧,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它,一个是历史的维度,另一个是艺术的维度。这正如现在电视剧《徐悲鸿》所收获的两极评论一样,一面是美术圈里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另一面是普通观众对此的喜爱和欢迎。这让我意识到,电视剧的徐悲鸿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我们应该从艺术创造这一维度来认识和研究这部作品。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在遵循唯物的原则上,更重要的是讲究视觉上的创造。因此,我们在对《徐悲鸿》进行评价时,是否可以在认识系统的坐标系中重新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作为坐标来进行丈量。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创造,电视剧《徐悲鸿》的出现让我们心怀感激,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做这样一个规模的工作,确实是划时代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工认为,电视剧的《徐悲鸿》拥有好几个读者层面,能够将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搬上舞台,把这个形象重新塑造起来,是很有功德的。但要把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再现荧屏,确实是个难题,这里面要包含的很多东西。角色的进入,细节的到位,以及演员气质的贴合,要在这些方面做到完美,非常困难。尤其是作为学者的我们,落脚点和普通观众会有不同,这一专业的层面和大众欣赏的层面就存在明显不同。另外,这部电视剧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学者都还在不断研究,学术界也存在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正视和把握这些问题,成为历史人物传记片拍摄中的另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当今电视剧的影响力有时远强于学术的影响力。如何呈现历史,如何贴近历史人物,对于编剧和演员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主编唐凌认为,这部作品的创作有许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包括题材的选择,真实地面对一些过去可能会回避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尽管电视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但用它来表现徐悲鸿这样的艺术人物时,我们很难避免对这部作品产生更高的艺术上的期待,这大概也是大家感到不满足的重要原因。目前剧作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台词表达上都有流于概念,空洞贫乏的倾向,缺乏质感和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个作品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来探讨今后如何更好地创作表现文化巨匠和艺术大师的影视作品。

艺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师风范,重在精神

大师之大,不在物质,而在精神,更在情怀。有专家提出,电视剧《徐悲鸿》的重点是大师精神的弘扬和再现,而不是局限在其艺术才华上。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认为,徐悲鸿先生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影响十分巨大,电视剧《徐悲鸿》给专业人群或普通观众了解徐悲鸿提供了一个直观感性的途径。同时该剧呈现了我国半个世纪的美术历程,从而使观众得到知识上和眼界上的普及和拓宽。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话研究》主编颜榴博士也深有同感,她认为电视剧《徐悲鸿》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题材好。它的立意较高,对于徐悲鸿的人生和艺术的描绘,呈现出的是多重主题的交响。但年代感的不足也让剧中的一些处理概念化、简单化。如果能把民国时代的丰富和复杂以事件的方式体现出来,剧作就会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认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徐悲鸿形象,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也把一种崇高的艺术人格呈现在人们、特别是艺术工作者和未来的艺术工作者面前。剧中的徐悲鸿带有鲜明的儒家思想,体现着儒家先贤留下的信条,他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坚持着君子儒“从道不从君”的气节,他既有仁者爱人的胸襟,又做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电视剧《徐悲鸿》总制片人刘晓东介绍说拍这部片子,从开始写剧本到之后的拍摄,再到最后的播出,遇到过很多困难和困惑。但主创人员最后达成基本共识,一致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讲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在讲述一个伟大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讲一个大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民族人的悲欢离合,以及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也许是这部电视剧真正想实现的价值所在。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提出的那样,首先,徐悲鸿先生在我国现当代美术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他既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艺术大师,也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断推动中国美术的变革,在我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因此,科学总结像徐悲鸿先生这样的艺术大师的成就,弘扬他们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情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其次,从徐悲鸿先生身上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看,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徐悲鸿先生不仅致力于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还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身上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符合当前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要求和期望,值得我们大力传播和弘扬。第三,从徐悲鸿先生的世界眼光和创新意识看,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徐悲鸿先生除了继承传统中国绘画的文化底蕴和基本艺术手法外,还放眼世界,勇于创新,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绘画风格。这是当今文艺界应该认真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可贵品格。社会各界应该鼓励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不断向世界推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虽然电视剧《徐悲鸿》在艺术处理上仍存在瑕疵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它所存在的价值和导向作用。

作为美术界的观众,更看重的是历史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职业的特性让他们专注于对真假的辨识上。而对广大的普通观众而言,更在意的是剧作的故事性和可看性。两个观众群体关注点的差别让为拍摄名人传记的影视艺术陷入困境,如若做不到真实性,则会遭到专业人士的诟病;如若把电视剧作成纪录片式的真实,又会失去大批的普通观众。因此,名人传记片既要做到历史的真实,又要有艺术的鲜活,然而难题并非不能解决,在此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方面,我们要保有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在制作拍摄之前做好各方面的考证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包括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于情节内容的展现,这些都要依据剧作整体的构思,既符合规定情境,又能够生动形象。除此之外,对于细节的处理必须审慎仔细,不能马虎随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影视作品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带去艺术精品,更带去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徐悲鸿大师艺术家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徐悲鸿的底线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