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

2013-11-15 06:06高小伶
河北中医 2013年8期
关键词:肿痛握力类风湿

高小伶

(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河北 迁安 0644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患病率高,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西药治疗RA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严重的副作用常致使患者不能坚持使用。近年来,针灸治疗RA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2010-10—2011-10,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RA 3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风湿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35岁6例,36~50岁14例,51~65岁10例,平均(47.0±5.6)岁;病程2.5个月~9年,平均(29.0±7.9)个月。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35岁7例,36~50岁12例,51~65岁11例,平均(46.0±6.7)岁;病程3个月~7.9年,平均(28.0±6.3)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1]。①晨僵至少1 h(≥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X线片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具备其中4条或4条以上标准即可确诊。

1.2.2 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湿痹的诊断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RA的诊断标准[3]。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不能耐受温针灸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停服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药物及其他药物治疗。

1.3.1 治疗组 予温针灸治疗。主穴:风池(双)、三阴交(双)、大椎、膈俞(双)、足三里(双)。配穴:以疼痛关节附近的腧穴为主,手指近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肿痛取八邪;腕关节肿痛取阳溪、阳谷、阳池;肘关节肿痛取曲池、手三里;肩关节肿痛取肩髃、臂臑;髋关节肿痛取环跳、承扶;膝关节取阳陵泉、血海;踝关节肿痛取太溪。操作方法:针刺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于适宜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长度约3 cm的艾条点燃,每次2柱,温热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待燃尽后除去灰烬继续留针10 min。

1.3.2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10 mg,顿服,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白云山汤阴东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1024221)25 m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方法 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强度的变化;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肿痛数、双手握力。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无改善[3]。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强度变化比较 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强度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强度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强度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变化是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的释放,以及由此而致的血管炎和滑膜炎[4]。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关节外病变主要是类风湿结节和血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风湿病专家认识到RA是一种对器官损伤重、破坏性强的疾病,主张慢作用药物与免疫抑制剂选择联合用药。甲氨蝶呤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双氯芬酸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适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和疼痛性骨关节炎,二药为临床上治疗RA的常用西药[5]。由于RA的治疗时间较长,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副作用较明显,大大限制了RA的临床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痹即闭阻不通之意,认为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血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基本病机。《素问·痹论》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祛瘀为法,佐以扶正。主穴中风池祛风止痛;三阴交养血活血;大椎属督脉,为诸阳经交会穴,可祛风散寒;膈俞为血之会,配三阴交可活血散瘀;足三里为脾胃经穴,脾胃健则水湿可化,取之健脾利湿并止痛,兼以扶正。针灸局部取穴治疗,于RA活动期可减少滑膜炎症渗出、促进液体吸收;于缓解期可促进受损软骨和骨质的修复,防止关节破坏。诸穴共起扶正固本、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活血化瘀之功。《医学入门》言:“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温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激发人体的正气,针上加灸可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人体内。现代研究表明,施灸可以调整病变部位的体温及血浆渗透压,激活经络循经感传,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循环,消散炎症,艾灸引起的生化及功能调节不是一般温热刺激所能做到的,艾条作用机制更可能是温热效应、光的辐射效应、艾条的药性及艾燃烧产物和气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6]。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灸治疗RA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灸法与针刺相结合的温针疗法可以发挥针灸的双重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蒋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4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4]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3,704-706.

[5] 章华伟,柯蓓蕾,柳润辉.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182-184.

[6] 谢莉莉,刘光谱.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5-57.

猜你喜欢
肿痛握力类风湿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不容忽视的握力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小方子治疗咽喉肿痛
能锻炼握力的伞
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四肢闭合性损伤肿痛疗效观察
复明胶囊疑致手部肿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