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东,吕 顽,莫鸿忠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玉林 537000)
门静脉-肝静脉瘘属于肝内门-体分流,多数为肝脏边缘的小静脉瘘,少数为管状或瘤样瘘,极易出现肝性脑病,因此,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目前,彩超对该病诊断报道较多,而有关MSCT对该病诊断文献较少。笔者分析我院5例门静脉-肝静脉瘘临床及MSCT资料,旨于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8月~2012年12月诊治的5例门静脉-肝静脉瘘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5±14.5)岁。5例患者中4例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史,1例上腹部CT扫描意外发现,无乙肝、肝硬化病史。
1.2 检查方法: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N Definition双源CT机。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 mAs,螺距1.4,球管旋转速度0.5 s/r,准直64 mm×0.6 mm,重建层厚0.75 mm,重建间距0.5 mm,卷积核 B26f,矩阵 512×512,重建图像达到各向同性。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脏下缘,平扫完成后,采用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300 mgI/ml)对比剂,按体重1.5 ml/kg计算总量,注射速率4.0 ml/s,对比剂注射完成后以同样流速注射生理盐水30 ml。动脉期采用智能跟踪技术,以腹腔干为兴趣区,设定触发阈值为100 Hu,延迟时间7 s,门脉期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40~45 s,静脉期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60~70 s。扫描完成后数据上传于Syngo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
本组5例门静脉-肝静脉瘘患者中,病变位于肝左叶3例,右叶2例,分别为门静脉左支-肝左静脉瘘3例,见图1~6,门静脉右前支-肝中静脉瘘1例,门静脉右支-肝右静脉瘘1例,平扫示结节状、团块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动脉病灶无强化,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与门静脉同步均匀强化,受累门静脉增粗,肝静脉早显,连续横断位及MPR图像示瘤样扩张血管团将门静脉及肝静脉相连通,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清晰、直观显示门静脉左支及肝左静脉通过瘤样扩展血管团相沟通全貌。
图1~3 门静脉期连续横断面示肝左外叶直径约3 cm瘤样扩张血管团影将门静脉左支(长箭)与肝左静脉(短箭)相连通,血管团与门静脉同步均匀强化,门静脉左支增粗,肝左静脉提前显影。图4 门静脉期MPR冠状位示瘤样扩张血管团与门静脉左支(长箭)及肝左静脉(短箭)交通。图5 曲面重组(CPR)示增粗门静脉左支(长箭)通过瘤样扩张血管团与肝左静脉(短箭)相连通。图6 容积重建(VR)示门静脉左支(长箭)与肝左静脉(短箭)之间见瘤样扩张血管团。
门静脉-肝静脉瘘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血管性病变,Golli等[1]称2000年以前文献报道不足50例,张翔等[2]统计3360例肝脏MSCT增强扫描,发生率约为0.2%(7/3360),其中6例继发于肝硬化、门脉高压,也见于先天性、外伤及其他肝脏血管畸形等原因[3]。门静脉-肝静脉瘘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因和分流量的大小,先天性门静脉-肝静脉瘘患者常无临床症状,而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门静脉-肝静脉瘘患者可出现低血糖症或血氨明显升高,甚至继发肝性脑病。
门静脉-肝静脉瘘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MSCT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有了极大提高,检查无创、快捷、方便,强大的三维后处理功能(如MPR,CPR及VR)可以准确、直观、多角度地显示病变全貌及分流道的走行和范围。综合本文4例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4-8],门静脉-肝静脉瘘MSCT具有如下特征:病灶多位于肝脏周边部或肝包膜下,平扫呈结节状、团状、迂曲血管样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病灶与门静脉同步明显均匀强化,可发现结节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瘘口将门静脉和肝静脉相连通,这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受累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增粗、扩张。
门静脉-肝静脉瘘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Budd-Chiari综合征,发现肝静脉及副肝静脉瘤样扩张、门静脉高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等征象有助于诊断 Budd-Chiari综合征[9],而门静脉-肝静脉瘘是门静脉-肝静脉出现异常交通。②动静脉瘘,包括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瘘,动脉期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有助于诊断[10]。
总之,门静脉-肝静脉瘘是一种临床少见病,肝硬化是其最主要的病因,当分流量较大时,肝性脑病概率明显增加。MSCT以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和图像质量好的特点成为其主要检查方法,对临床早期、准确诊治该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1]Golli M,Kriaa S,Sail M,et al.Intrahepatic spontaneous portosystem is venous shunt value of color and power Doppler sonogmphy[J].J Clni Ultrasound,2000,28(1):47.
[2]张 翔,于长鹿,韩玉娟,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附7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4):510.
[3]Mayayo Sinués E,Lidón Lorente MC,Fuentes Olmo J,et al.Spontaneous aneurysmal portohepatic fistula:imaging diagnosis[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4,27(9):525.
[4]张丽敏,滕陈迪,黄崇权,等.门静脉-肝静脉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38.
[5]王补在,杨鸿翔,仝占胜,等.先天性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6):981.
[6]滕陈迪.先天性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一例[J].放射学实践,2009,24(6):621.
[7]张 翔,于长鹿,经 翔,等.先天性肝内动脉瘤样门静脉-肝静脉瘘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26.
[8]张奇奇.门静脉右支-下腔静脉瘘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9):1360.
[9]张德义,范力军,蒋高民,等.11例Budd-Chiari综合征超声、CT及下腔静脉造影对比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01,22(1):54.
[10]展 翔.多排螺旋CT血管显影在肝癌介入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2,33(30):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