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蕊艳 杨莉
小儿腹泻病为我国仅次于肺炎的第二位疾病, 若腹泻病迁延不愈, 可影响患儿的营养状态及发育, 严重可危及患儿生命。随着各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腹泻病的治疗, 其中布拉氏酵母菌为目前唯一有益的真菌制剂, 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黄疸等疾病的治疗。Szajewska H等研究中表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口服补液盐可减少腹泻时间1.1 d, 缩短25%的住院时间, 降低75%迁延性腹泻的风险, 降低50%两个月内再次发生腹泻的风险[2]。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急性水样性腹泻病的疗效。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关于腹泻病的诊断依据:①本研究将急性腹泻定义为病程不超过14 d;②连续24 h内出现3次以上水样便或蛋花样便的现象;③腹泻停止定义为每天大便次数少于3次, 大便性状明显改善。母乳喂养排软便及次数增多的患儿, 食物中毒引起腹泻的患儿排除;入院患儿立即查粪常规、粪轮转病毒抗原、粪培养, 排除细菌性腹泻、霍乱。
1.2 一般资料 90例患儿均系本院2012年5月~10月份住院患儿, 年龄6个月~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 其中男2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15.58月,平均体重10.21 kg, 平均腹泻天数2.75 d;观察组45例, 其中男26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15.22月, 平均体重10.12 kg, 平均腹泻天数2.51 d。两组性别、年龄、体重、腹泻天数、临床表现、脱水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月)体重(kg)平均腹泻天数(d)呕吐(例)发热(例)轻度脱水(例)中度脱水(例)男 女观察组 45 26 19 15.22±4.23 10.12±1.13 2.51±0.54 25 17 2 1对照组 45 27 18 15.58±4.28 10.21±1.15 2.75±0.43 23 14 3 2 χ2 0.25 0.24 0.24 0.50 0.21 2.48 0.51 0.54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注意饮食, 少量多餐, 少食用油腻及含糖分高的食物, 可适当食用水果, 接受补液、补锌剂、口服蒙脱石散剂, 按蒙脱石散说明书,小于1岁,1 g/次, 3次/d,1~3岁, 1.5g/次, 3次/d, 大于3岁, 3g/次, 3次/d, 治疗直至出院[3]。治疗组加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 1岁以下患儿每天顿服1袋, l岁以上患儿l袋/次, 2次/d, 连续治疗至出院。注意口服蒙脱石散空腹口服, 不与布拉氏酵母菌同时口服, 须间隔2 h以上。
1.4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估 观察指标包括:记录每日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 统计治疗第4 d和第7 d患儿的大便次数, 腹泻超过7 d的患儿人数及治愈腹泻所用天数。疗效评估:显效指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大便次数减少2次以上)和性状明显改善(大便成形);有效指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和性状无明显改善, 但6 d内有明显改善;无效指治疗6 d内大便次数和性状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 两组间均数用χ2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均有效, 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r=4.84,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和腹泻持续时间比较结果见表3。治疗后4 d、7 d两组大便次数均有减少, 但观察组4 d、7d大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同时腹泻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观察组按治疗时机的不同的疗效 观察组患儿按是否腹泻发生48 h内接受早期治疗进行分层, 比较治疗第4 d和第7 d患儿大便次数, 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布拉氏酵母菌48 h后, 患儿大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果见表4。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改变和腹泻持续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改变和腹泻持续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大便次数 治疗第4天大便次数 治疗第7天大便次数 腹泻持续时间(d)观察组 45 7.90±1.76 3.14±0.78 1.68±0.87 5.73±1.25对照组 45 8.01±1.78 3.65±0.83 2.27±0.91 6.74±1.30 χ2 0.38 3.15 2.77 2.35 P P>0.05 P<0.05 P<0.05 P<0.05
表4 治疗组按治疗时机的分层分析(±s)
表4 治疗组按治疗时机的分层分析(±s)
分层 例数 治疗前大便次数 治疗第4天大便次数 治疗第7天大便次数腹泻8 h内给予治疗 21 7.90±1.76 3.14±0.78 1.68±0.87腹泻8 h后给予治疗 24 8.01±1.78 3.65±0.83 2.27±0.91 χ2 0.38 3.15 2.77 P P>0.05 P<0.05 P<0.05
小儿急性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 因此小儿急性腹泻治疗及用药在儿科中显的尤为重要。此次研究主要考虑布拉氏酵母菌在急性水样性腹泻病过程种的治疗效果。
病毒性肠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致病病原微生物, 主要感染小肠绒毛顶端成熟和分化的上皮细胞, 对胃、结肠或其他器官无感染。病毒直接渗透进入细胞内部, 然后诱导相应细胞区域坏死, 进而绒毛膜萎缩和固有层发生炎症性浸润[4,5]。布拉氏酵母菌能维护肠道粘膜的完整性, 但病原体(EHEC)出现时, 组成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的肌球蛋白轻链被磷酸化(MLC), 使得连接点断开, 从而减少了对致病菌异位的抵抗作用, 布拉氏酵母菌能够减少EHEC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被磷酸化(MLC), 阻止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的潜在改变, 从而降低黏膜的通透性, 达到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6]。
布拉氏酵母菌在肠腔内作用具有抗毒素作用, 抗菌活性作用, 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对正常微生物菌群没有影响, 布拉氏酵母菌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群更加快速的增长, 也使不利微生物群更加快速消失, 布拉氏酵母菌能够使肠道内菌群更快的恢复正常水平。对小肠绒毛上的营养作用, 酶的活性作用, 提高宿主的免疫防御作用, 对黏膜有抗炎活性[7]。此外, 布拉氏酵母菌对肠黏膜的有益作用, 布拉氏酵母菌对肠上皮细胞的营养作用和酶的刺激作用,布拉氏酵母菌能够增加多胺物质(精胺和亚精胺), 从而促进小肠上皮细胞的成熟和转化。布拉氏酵母菌对肠道黏膜产生营养作用, 从而促进双糖酶如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的活性, 其刺激Na+D-葡萄糖的吸收, 布拉氏酵母菌能够促进钠葡萄糖转运1(SGLT-1)在刷转缘的转运[8]。Buts JP 等在大鼠实验中, 刺激肠道的免疫系统,布拉氏酵母菌能增加肠液中IgA的分泌[9]。布拉氏酵母菌的抗炎作用, 布拉氏酵母菌抑制活化蛋白酶和阻滞NF-kB的传导途径, 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IL-8的分泌。此外, Sougioultizis证实当肠道细胞暴露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下时, 布拉氏酵母菌会分泌一种水溶因子, 能起到抗炎剂的效果[6-10]。布拉氏酵母菌调整炎症反应途径, NF-kB和活化酶, 减少促炎因子的量, 刺激过氧化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的活性, 改变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布拉氏酵母菌参与了炎症发病机制中肠道宿主细胞的关键信号传导途径, 从而起到抗炎的效果[11,12]。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治疗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第4 d和第7 d大便次数及腹泻持续时间, 发现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急性腹泻中效果明显, 可缩短小儿急性腹泻的持续时间, 且缩短时间约1 d左右, 与Szajewska H等在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急性腹泻的研究中病程缩短时间相近, 明显缩短了急性腹泻的病程。Htwe K研究结果也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对急性水样泻有显著疗效,可显著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排便次数,缩短腹泻病程[13]。本研究腹泻发生48 h内给药比48 h后给药治疗的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提示布拉氏酵母菌越早给药效果越显著, 考虑与布拉氏酵母菌对上皮细胞营养作用、提高免疫作用、抗炎作用有关。Villarruel G, 研究结果也表明腹泻发病后前48 h使用布拉氏酵母菌, 疗效更好[14]。
自1984年至今,从大量的研究及使用经验结果来看,可以推断布拉氏酵母菌有良好耐受性,副作用发生率小,不足1/10000,一般是轻中度的便秘、过敏性反应、腹痛、口干、瘙痒等, 能够自发消解。
本研究以目前临床公认有效的腹泻病通过饮食、补液、补锌等综合治疗作为对照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 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布拉氏酵母菌48 h后, 患儿大便形状明显好转,明显缩短了腹泻的病程。研究结果表明, 布拉氏酵母菌作为治疗腹泻病的新型药物, 可应用临床。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86-1298.
[2]Szajewska H, Skorka A, Dylag M.Meta-analysis: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for treating caute diirhea in children.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7, 25(3):257-264.
[3]叶礼艳, 陈风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 24(19):1538-1540.
[4]Davidson S S.Davidso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ecine.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6: 283-376.
[5]Cecil RLF.Cecil medicine.WB Saunders Company, 2012.
[6]Danhan S.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terferes with Enterohemorragic Escherichia coiinduced Signaling Patways in T48 Cells.infect Immun, 2003, 71(2):766-773.
[7]Barc.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digestive microbiota in a gnotobiotic mouse model during antibiotic treatment:Influence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Anaerobe, 2008, 14(4):229-233.
[8]Buts JP.Saccharomyces boulardii upprades cellular adaptation after proximal enterectomy in rats.Gut, 1999, 45(1):89-96.
[9]Buts JP.Stimulion of secretory IgA and secretory component of immunolobulins in small intestine of rats treated Saccharomyces boulardii.Dig Dis Sci, 1990 , 35(2):251-256.
[10]Sougioutizis.Saccharomyces boulardii produces a soluble antiinflammatory factor that inhibits NF-kB-mediated IL-8 gene expression.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6, 343(1):69-76.
[11]Pothoulaakis C.Review article: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9 ,30(8):826-33.
[12]Thoms S.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hbit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nd T cell proliferation.Clin Exp immunol, 2009, 156(1):78-87.
[13]Htwe K.Effects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Watery Diarrhea in Myanmar Childe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Am J Trop Med Hyg, 2008, 78(2):214-216.
[14]Villarruel G.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 actue childhood diarrhea: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Acta Paediatr, 2007,96(4):53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