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色

2013-11-15 11:02陈元武
雨花 2013年10期
关键词:桃花

陈元武

佛教里始终讲究正色的妙用,通常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莲花是七色,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释迦世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场景:诸色妙华,充槛严饰,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庄严而神圣。妙色何色,正色为妙色。

佛经里经常可以看到“诸妙色”这样的字眼,妙色,妙之色,妙,女之少也,少女之色,如此引申,有点危险,当然,我并不是那个意思。色嫩其时,如花初放,其色酽然,清浅而妙,联想到桃花之色,桃色并不一定就是坏的意思。粉红,秾纤,适度,灼灼其华,《诗经》里用灼灼二字形容桃花之色,初春之时,满山遍野,一片萧然,突然邂逅一片桃林,灼灼其华,绯绯其树,何其赏心悦目。

在古人的眼里,桃花不是好的事物,而桃树本身却是吉祥得无以伦比,桃木剑能够避邪祟,桃实能够增人寿算,唯独桃花不甚招人待见。桃花眼,桃花运,都不是好的词儿。桃色也就不是什么正色,有隐隐的邪淫之意,连沾惹了桃花的水也显得不那么美好了,桃花水在古书里隐喻女子的经血。《抱朴子》里就有用桃花水做丹引的述著,用女人的经血(这已经够让人恶心的了)拌在铅丸丹砂里,让人吃了,会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明世宗朱厚熜就笃信此道,天天狂淫滥色,把身体搞空了,却信道士之言,说什么桃花水丹丸能够让皇帝的身体九转返青,恢复青春活力。而这桃花水并不是寻常女子的玩意儿,需天癸初开的桃花水,即女子初红之物方有奇效。于是,他变态地下了一道诏命,集天下妙色女子,于天癸初开之时,送宫中待诏取水。宫里一片凄惨号哭,多少女子的噩梦于是降临。不但宫女遭殃,连民间女子也不能幸免。于是发生了“壬寅宫变”,几个胆大绝望的宫女合计想勒死这老淫棍皇帝,可惜,由于心慌意乱,竟然误打死结,就这样,让这荒淫的朱厚熜逃过一劫,他没死,那些宫女们就大难临头了。朱厚熜经历此事,再也不敢继续那荒唐而惨无人道的事情。桃花水沾恶名,与道士不无关系。本是妙色身,却为惹祸引。桃花如果能辩,肯定大呼冤枉。

古人对桃花的暧昧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既喜其实而肆枉其华,似乎不是正人君子所当为。日本人就不像中国古代文人一样暧昧对待桃花之色,日本人喜欢桃花,喜欢得纯粹,在日本绘画里,最经常使用的颜色就是桃红,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的日本绘画,受中国唐王朝的绘画风格影响甚巨,风格近于唐画,宗教人物画是忌于浓色,因此,淡远而鲜明的画风,让自然诸物,融入人物行踪中,以物喻人之行思,有点唐诗的意思。而卷轴上展现的往往是那种鲜明而绯红的场景,诸色妙华纷纭,宗教对色彩还是蛮讲究的。到了室町时代,相对于中国宋元绘画的风格,绮丽唯美,而此时的日本绘画,多注重水墨的运用,画面清新而富于诗意,多了些文学的色彩。从江户时代起日本画已经脱离了中国画的影响,独成一体,它已经具有了奢侈,绮靡的风格,多运用金粉勾勒,金色的运用让日本绘画不再是那种恬淡而意境幽远的平安风格了。后来的线描和大青蓝的运用,出现了“浮世绘”画风,浮世绘就成了现代日本的绘画主流。而近现代日本绘画注重场景的渲染,用色多大胆夸张,讲究其画面的繁绮而弥满之态。所谓妙色画,是日本江户著名画家浦上玉堂、与谢芜村等人的绘画风格,其实这已经是浮世绘的画风了。他们的画作主要迎合幕府政治的需要,大量地描绘上层人物的宴筵场景,歌舞伎、宫廷和寺院的风景等,少量反映市井的绘画,人物繁多,近乎写实。

佛教里始终讲究正色的妙用,通常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莲花是七色,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释迦世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场景:诸色妙华,充槛严饰,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庄严而神圣。妙色何色,正色为妙色。

道教里最经常讲到的两种颜色就是白与黑,分别代表阳和阴。道教里的颜色无疑是最为严肃的和宗教性的,黑白也是基督教的教色,黑喻示归宿、死亡、未知的恐惧和地狱的深渊,像茫茫宇宙,虚空之界,皆是黑暗之色;而黑色也是庄重,肃穆和神圣的,同时也是哀伤和收敛的,给生者的黑色,是醒示,是死亡的警告,是地狱的恶咒,是一切磨难的综合。牧师和神父身穿黑色道袍,是代表他替世间众人受难,他为一切世人阻挡罪恶的诱惑和惩罚,是神在世间的代言者。而婚姻殿堂里,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是洁净的开始,是一切美好的始点,是圣洁的隐喻,冰清玉洁的宗教语言在颜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堂里只有灯、穹顶和玻璃窗是彩色的,只有神是弥满光明的主体。高大的穹顶,尖尖的窗户和屋顶,红色的十字架格外醒目,这就是追求,向上的暗喻,天堂在上,唯世间诸人,需要戒诚并忏悔原罪,让灵魂不沾惹世间的恶,让地狱的黑暗远远逃遁。阴阳两仪,循环往复,太极无极,阴阳转化,是道教的基本概念,白与黑不是绝对的,这与基督教的白与黑截然不可共存是不一样的。基督教说的是两种极端的人生归宿,是不可调和的结果。而在道教看来,阳者,阴之所伏,阴者,阳之所倚,没有绝对,只有变化和永恒的运动。太极八卦,阴阳之鱼,唯美而灵动,欧美哲学家感叹中国道教的哲学意义:这是最接近宇宙本身的真理。

阴阳转化,祸福相倚,人生本无常,无常喜常忧,无常住常相,人生一直在变化,从呀呀学语到耄耋老者,远在两极,近在咫尺之间。青春只是一闪而过的颜色,万里晴空忽而飘泼大雨,惊雷撼地,无常相无常住,美在当下。黑极而白生兮,白极则黑始萌。道教更像是自然哲学,是宇宙物理的本真奥义,而佛的无常之说,则进一步阐释了变化的存在,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当下之色,当为妙色。崔护错过了一个美妙而心仪的女子,等到他想起此人此事,她已经嫁作他人妇,子满枝梢矣。“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错过的风景才是最为美好而足让人遗憾的风景。好在,阴阳是变化的,秋去春来,似乎中国文化里讲求一种可重复遇到的好运气,怅然若失只是一时的,中国人喜欢梦想,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诸色妙华,是天上下的神花,是天女在撒着花瓣,是一种近乎梦境的事物。而在佛教里则是诸佛赞叹世尊说法功德的表现。妙色诸华,是宗教性的花朵,是法语,是神圣的佛境。妙色,粉嫩、恰好、适度、极为妍媚,极为新鲜,如豆莞梢头二月初,如丁香初结,可以是绯红的,可以是洁白的,也可以是梦幻的,清新,美好,无以复加的纯洁之境象,像昙花之现,如云空霁月,如临水照花,朦胧的,暗昧的,帘栊里的灯光烛影,高台上的舞姿和歌吹。

德富芦花的散文里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美好的,难以企及的幻境之美,像雪朝雨夜,像月满之池泮,像秋风吹拂的荒野丛林,芦花纷飞。一切美好的境象如浮世绘里的事物——清洁的,像清酒一样,像初结的露水,像瀣之白,像樱之绯,像某种遥远而模糊的记忆。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舞女,侧着的脸上滑过的烛光,映衬出她的宁静和稚嫩的美,那是青春的颜色,让一个沧桑的老者内心渐生出丝丝暖意。《清濑川文则》里描述了各种妙色印象:比如春天的山野,像富士山顶的皑皑积雪,在晴空的日子里,阳光照耀下,散发出朦胧的雾岚,那是女性的纱巾或者是招手的信巾,樱花盛开的时候,风从海边岬湾吹来,阵阵樱花像雪片一样飞舞,形成幻境般的花流,曼妙无比。深邃的蓝,洁白的雪和樱花,简洁的行人,木屐咔嗒咔嗒踏过微湿的甬道,青石板表面微微潮润,那大概就是春天最为动人的颜色了。另一则是德富芦花写的秋色片冈山的风景:从山道上下来,满眼是殷红的红叶,芦花在摇曳生姿,那种颜色让人想到秋风里温暖的家,在石崎道边晒着的棉絮的样子,再过一些时候,雪就封山了,片冈山的风景尽掩于漫漫风雪。那时候,再想看天空的蔚蓝都是难的,雪岚漫空,一切都白而死寂,风呼啸,雪飘舞,只有这样,躲在木屋里发呆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也空茫茫的,任炭火在铜盆里喷着红色的火焰,屋里依然感受到冬天的严酷。清味寡酒,已经不足以驱散风寒和寂寥了。自然的颜色是随时而变化的,因为斑斓多姿,才生出自然诸般风景。多寒的日本冬天实在是漫长而难捱的。德富芦花的散文写得唯美而有激情,不似川端康成的散淡从容,带着天生的忧郁和愁绪。川端康成的脸上尽是生活凄苦和无奈的神色,这或者是后来他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吧,生性忧郁,这是人生的不幸,却未必不是文学的幸事。

元朝初年,临济宗有位禅师叫无我,这禅师算是半路出家的人物,并且出家前是个无恶不作的歹徒,专事打家劫舍的勾当,却忽然觉悟,放下屠刀,披上袈裟,遁入空门为僧。为僧后,认识他的人也不放心,通常人们对恶人总是心存戒备的,虽然无我披上袈裟了,可是,他那颗恶心难道真的就陡然成善?于是,寺里的香火大受影响,众僧也因此对方丈颇有微词,以为方丈没有原则性,收了恶人为僧,坏了寺院名声。方丈知道了,也不辩解,也不解释。某日大雪天,方丈升堂讲经,众人坐在雪地里,冻得直跺脚呵手,躁动不已,哪有心思听他讲什么经呢,方丈冷眼观众人,继续讲他的经法。只有无我如雪中石头一样,一动不动,任风雪劈头盖脑落下,正襟危坐,目不旁视。方丈在台上大声叫道,将来,我的衣钵,将传给无我。你们可有甚么说法。众人一听更是炸了窝,窃窃私语变成大声责问。方丈只是微笑,你们听我讲禅,却心不在焉,一点点风雪,就搅扰得你们如此心性躁动不宁,你们的修行远不如他。无我者,心空性空,纯湛之怀,是不再挂碍任何外在的干扰了,风雪如何,唯幻境尔,寒冷么?大道如日,法语似三春暖阳,如何体觉严寒?心不宁,则性不空,语不入,法不能撼,你们空有修行的心却无修行的毅力,你们如何比得过人家呢?方丈唱一偈曰:无我无我,无心无体,无处不在,无物能侵,是为菩提。这无我禅师后来成为一代宗匠,一年四季,只披一身皂色直裰,肩上扛一柄九环禅杖,见不平处辄铲之,人称疯和尚。无我在禅宗法会上与人辩法,人问:和尚,既入空门,何需掮禅杖这样的凶物随身,难道法不够护身么?无我说,法能护法身,不能护肉身,肉身还需肉身护,禅杖虽然有一月牙刀,却不是甚么凶器,是护法之物,我扛它随身,见不平就铲,是为护法,也是护身,世道不甚平坦,人心难测,虽然说我们是化外人身,不再受世间法拘束,但行恶的人还是存在的,他要害你,你不防护,是为不敬己身,你有禅杖在身,他不敢侵害你,是为免其罪愆,是大功德一桩,如何说是妨人妨己呢?那人又问:你一年四季,只一皂色直裰,是为不遵法不敬佛祖,四时各有衣着法饰,如何一袭脏直裰在殿上面佛诵经呢?无我说,这直裰脏么?不脏,不垢不净,何处着尘埃?你看我外相,却不知我内心,因此,你才是有眼无珠呢?皂色又如何?即便诸宝随身,袈裟斑斓,心台上蒙着尘垢,如何见得就清静光明?我只知有色名正色,正色曰清曰白,风清月白,正是道场正色,轻色相,轻外物,法体自然清静洁净,心台上光明起,正是般若波罗密多时。清则性现,白则法彰,清白道场,才是灵山去处。原来正色不如无色,清则诸色皆现,白则万境皆空。所谓妙色,正当清白。众人叹服,皆唱喏:善哉善哉!无垢无净,正是清白,万里霁天,一轮明月照临。

猜你喜欢
桃花
桃花眼
喊桃花
相见欢
桃花
一壶桃花酒
斗牛犬“桃花”
橘子洲头桃花飘
春天的桃花树
天去赏花
桃花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