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元明
海南天涯访诸公
●蒋元明
今天,努力营造、完善“清水池”,多出清官好官,也许才是对海公、包公最好的纪念吧。
冬天去哪里?去海南,那里没有冬天。我平生第一次从北京飞到海口,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冬装,换上衬衫。
海南是唯一的经济特区省、旅游省。海南岛,从地图上看,活像一只由南向北趴着的大海龟。
海口,位于“龟口”处。
大名鼎鼎的“南海青天”的故乡就在海口。这里有他的故居,还有他的坟墓。一到海口,我就去了海瑞墓。在中国历史的清官榜上,明朝海瑞与宋朝包拯齐名,故有“南包公”之称。
这位海青天的人生轨迹相当特别:41岁前一直读书,到74岁以身殉职,官场33年,历经三朝,三起三落,坐了三、四年大牢,被革职在家闲呆16年,最后两年是个闲差,打了七次退休报告也不批。如此算来,正经干事也就十年左右。十年海瑞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名气?
虽是临近小雪节气,却艳阳高照,青天白云。从“粤东正气”大牌坊一眼望去,墓园进深很长,正在翻修的墓道直达高高的墓碑,碑后三层楼亭高矗宏大;墓道两边是青草和椰树,边上有便道。我们顺着右边的便道往里走,道旁一丛一丛青竹,翠绿茂盛,使墓园显得清新肃然。
海瑞4岁丧父,在母亲谢氏抚养教导下,从少就树立了“读圣贤书,干国家事”的志向。书读了不少,36岁才中举,两次进士考试落榜,到了不惑之年还没一丁点功名,他有点急了,干脆先干事再说,要求去当一个县学教谕,相当于学校校长,没品级。由于工作努力,成绩显著,四年后被推荐为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他终于得到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上任后甩开膀子大干,力矫时弊,肃清吏治,推行新政,励精图治,结果政德斐然,就被称为“爱民如子”的“海青天”了,崭露头角。
来到墓碑跟前,因为太高,须得仰视;因为字太多,须得细细辨认:“资善大夫南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一串虚衔,远不及如包大人开封府最高行政长官、副宰相来得实在。海大人在县官位上威风没几天,之后就开始倒霉了。先是升迁被严嵩党羽阻挠,后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已年过半百,眼见大明王朝江河日下,政治腐败,经济衰落,自号刚峰的海瑞心急如焚,热血奔涌,备下棺材,冒死上疏朝廷,痛诉朝政得失,大骂皇帝昏庸。“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时朝野震动,天下闻名。嘉靖皇帝当然饶不了这个“老愤青”,将其革职下狱,等着砍头。海瑞没死,嘉靖先死了。别人以为海瑞会高兴,哪知他闻讯后放声恸哭,以至昏厥过去。
海公墓很特别,像一口扣在地上的大铁钟,也像一顶将军头上的铁盔。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启用他,可没干多久又被罢官,而且一罢就是16年,人生就这么蹉跎过去。72岁再次被启用的老海瑞多少明白了一点,自己好比困在铁笼里,纵有千般能耐,万颗忠心,也没法施展,改变不了现实。有人评说,海瑞太偏执,心理有障碍,所以命途多舛。在这位长眠地下的先贤面前,我却无语!
墓后是海瑞的坐姿塑像,文儒的样子,清瘦忧郁,觉得与草堂杜甫差不多。他身后的“扬廉轩”和“不染池”,既含对海公的褒奖,也有对后来为官者的教义。皓首银须的海瑞死于南京任上,除了几件旧袍,没剩几两银子,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无儿无女,是友人帮他收的尸。老百姓闻讯如丧考妣,嚎啕大哭。灵柩运回家乡海南安葬,沿途为他送行的人排了上百里——皇家对海瑞穷养厚葬,立碑祭祀,树立一个“形象大使”。
望着清清的“不染池”,我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那是因为有一池清水。若是一池污泥,就是“浪里白条”进去,怎么个不染法?如果是一池清水,就满身臭汗进去也会洗得干干净净。《铡美案》戏中,公主皇太后大闹公堂,包公一时没辙,就转身捧出三百两俸银,劝秦香莲拿回家去度日,儿子养大后千万别做官。意思就是官场像一池脏水,能把好人变坏。今天,努力营造、完善“清水池”,多出清官好官,也许才是对海公、包公最好的纪念吧。
走出海公墓,陪同的小陈说,再去看看五公祠吧。小陈很阳光、帅气,他说自己两岁上车,十三岁学车,二十出头已是老司机了。原来,他爸是开长途车的,“子承父业”。小伙子常陪客人参观,司机兼导游,年纪轻轻的,难得他还有耐心与古人打交道。
海瑞是海南人去北边做官的代表,五公则是北方人被贬海南的精英。显然,五公是海公的前辈,彼此有着精神文化上的传承。
海口市东南五公里处,“五公祠”已成胜景,景区一色红墙,绿树掩映,清幽肃穆。沿红墙走不远是苏公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琼曾在此暂住过,当时叫金粟庵。苏公祠为明代所建,苏公祠西边才是五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号称“海南第一楼”,供奉着五公牌位: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他们都是宰相级人物。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则是清一色的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枢密院偏修。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抗金英雄岳飞的战友,均为奸臣秦桧等所害。赵鼎两度为相,曾力荐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胡铨两度上书“斩秦桧以谢天下”,为岳飞鸣冤。
海南岛,唐宋时期就是蛮荒之地,最是边远穷僻、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更是精神文化的沙漠,贬谪到那里是惩罚政敌最好的招数,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李德裕在“终日苦饥”中没熬过一年就死了,赵鼎熬到须发皆白知秦桧不会放过他,不想连累家人,就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绝食身亡。然而,五位名臣功在社稷,身处逆境而不失志,心系国家安危,心忧黎民百姓。他们又个个博学多才,贬谪海南期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材培养,为加强黎、汉民族团结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深得当地人民的怀念和敬仰。唐朝宋朝,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繁荣时期,五公加苏公,唐宋六大家无意间成了海南文化的播种者。
走出五公祠才发现,原来五公祠是个大概念,它还包括苏公祠、两伏波祠,以及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洞酌亭,浮粟泉、琼园等等。两伏波祠是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的。路博德将军为平息南越叛乱,挥师南下,平定之后设立九郡,其中的儋耳、珠崖两郡就在海南的儋州与琼山。这标志着海南从此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归封建中央政权管辖。抗金英雄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学圃堂,是清代浙江名士郭晚香来琼讲学旧址……一房一舍、一亭一泉都有故事。千年五公祠,文化一脉传。
儋州在“海龟”的左前肢,也就是西北方向,从海口驱车前往,也就个把小时的工夫,当年苏东坡走这段路却花了一个半月。大文豪本来是先帝给接班人留下来的宰相后备干部,开始也一路青云直上,后来也官至副宰相级。可命运还是捉弄了他:王安石当政变法,苏学士对变法有不同看法,当然不得烟抽;保守派司马光上台,全盘否定变法,东坡认为变法也非一无是处,结果又没好果子吃。变法派与保守派轮番上台,苏东坡反复倒霉,他文人气又浓,动辄诗性大发,总被对手抓住小辫子往死里整,一贬再贬,杭州、黄州、惠州,一处比一处远。“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也就是苦中作乐的诗句,还是让当权派不高兴,说这家伙还没蔫儿,在惠州还很舒坦,干脆整到海南荒岛郁闷死他。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年过花甲的苏东坡明白这回真玩完了,“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死则葬海外”,留下遗嘱,与兄弟苏辙洒泪诀别,携儿子苏过渡过风急浪高的海峡,一路颠簸,风餐露宿,跌跌撞撞到了昌化军(即儋州),也就是今天的中和镇。
车从儋州市区北去几十公里,左拐几公里,过了北门江,就是中和镇。古镇就是当年的昌化军首府,因为苏东坡,几百年古城保存比较好。过江往东郊行数里,来到了“东坡书院”。书院很有规模,古朴典雅,古木参天,有迎宾堂、钦帅堂、载酒堂,还有后院。其实,当年可没这么阔绰,那是经过九百年坏了修、倒了建不断演变过来的。
万里投荒,63岁的苏东坡,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从天上掉到地上,又从地上被扔到地狱,心情很糟糕。还好,昌化军使张冲是他的文学“粉丝”,接他到衙门暂住,请他喝茶饮酒,请教诗文。不久,上边又探听到消息,立马下令将老苏赶出衙门,将粉丝张冲革职回老家。流落荒郊野外的大文豪,一脸的无助:“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如何是好?老乡们来了,七手八脚搭了几间草屋。东坡一看,还不赖;环视周围的桄榔树,取了个“桄榔庵”的雅号。他天性旷达,既来之则安之,索性换上当地百姓的粗布衣裳,背上一个大瓢,穿木屐,披蓑衣,到田野行走。农村老婆婆见了打趣他,你是贵人,你现在也和我们农民一样了,从前的富贵就是一场春梦啊。“春梦婆”,您老精辟!东坡不但不怪,反而觉得老太太悟透人生。村头顽皮的孩童跟在他屁股后边,问他为什么也戴我们的斗笠?他回头做个鬼脸,说我也是儋州人呀。他还养了一条狗,叫乌觜的海獒狗,很通人性,“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东坡大半生都在“远游”,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被贬游了大半个中国,苦中寻乐,旷达人生。有草屋住了,接下来开馆授徒,“载酒问字”,取名“载酒堂”,这就是东坡的大讲堂了。孔子授徒收点肉干,东坡就换点酒喝,远远近近的少年闻讯赶来。朗朗读书声起,东坡先生心中泛起春天般的温暖。这里的少数民族刀耕火种,东坡就劝农发展生产;黎、汉民族常常发生械斗,他写诗劝和,请双方喝酒讲团结。从此,这片土地的“儒雅之风”渐渐兴起,生产生活悄然变化。东坡走后,海南第一个举人诞生了,第一个进士考中了。再后来,他的得意门生也回乡办学,薪火传递,洗尽蛮荒,琼州府城“一里出三贤,五里三进士”。后世诸多海南名士,也多以东坡为榜样,热心于助教兴学,开办书院,蔚然成风,仅一条美舍河,沿岸就有石湖书院、琼台书院、苏泉书院、崇文书院、桐墩书院、雁峰书院、东坡书院等十多所著名学府。海瑞等一大批海南才俊,也都得益于这些“学院”的哺育。人们传颂着“东坡不幸海南幸”……
东坡在儋州三年,还创作了诗词一百几十首,散文等一百余篇,这些作品虽然没有了“大江东去”的豪气,却更加接地气,反映风土民情,清新鲜活,朗朗上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谢振安,市委宣传部科长,中和镇人,年轻的他在路上不断向我宣传,说儋州文化就是东坡文化,儋州可以称为诗词之乡,儋州诗人曾与董必武副主席互相唱和,诗书往来频繁,董老还派他的儿子来看望诗人。在中和镇,年年家家户户贴春联,且大多数都是自己拟词儿书写的。他还送我一本《儋州文苑》,里边有他的散文《印象北岸》,写他的家乡,情感饱满,古风古韵。
“我来踏遍珠崖路,要览东坡载酒堂。”当代文人墨客来过不少,郭沫若、邓拓、田汉来了,还写下诗篇刻在墙上。看过历代碑刻、楹联、匾额,走过钦帅堂、载酒堂,向西穿过一道圆门,来到一片园林,但见一尊铜像:戴斗笠、穿布衣、着木屐,活脱脱一个乡村老翁,夕阳正好洒在他身上,那样鲜活生动——穿越九百年,我在他乡遇同乡,一时竟有相见恨晚的冲动:东坡居士,巧了,我们同生西蜀,也是同龄踏上海南儋州,假如我也遇您那些连绵不断的打击、挫折将会怎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您没有一遇不顺就得忧郁症,一受挫折就想自杀,这难道只是一个性格问题?光一个旷达就能打住吗?有的人死了,把痛苦留给活着的人;有的人活着,把福音传给别人。您属于不光为自己活着的人。今天的学子,不止要读您的诗书,更要读您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