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穗东 徐 速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科,江苏 南京 21000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的慢性结肠炎症,目前认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外,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自拟怡心定志汤联合溃结灌肠液灌肠治疗CUC 30例,并与溃结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肛肠科门诊(48例)及住院(1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20~48岁,平均(35.4±7.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4±3.2)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3~53岁,平均(39.2±10.6)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5.8±3.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苏州会议“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1]和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进行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自拟怡心定志汤口服联合溃结灌肠液灌肠治疗。自拟怡心定志汤药物组成:合欢花20 g,远志10 g,柴胡10 g,郁金15 g,百合10 g,炒白术15 g,陈皮15 g,薏苡仁15 g,白芍药15 g,防风10 g,枳壳10 g。随症加减:湿热明显加黄芩10 g;热象明显者加蒲公英10 g、马齿苋10 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 g;腹胀加厚朴10 g、木香15 g、青皮10 g;血瘀加丹参、赤芍药各15 g;纳差加鸡内金8 g、焦神曲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溃结灌肠液(药物组成:金银花、地榆、白及、珠黄散。南京市中医院院内制剂,苏药制字Z04001781)灌肠,中药保留灌肠应在晚上睡前进行,灌肠前排净大便。保持药液温度40 ℃左右,控制药液流速,灌肠后让患者保持左侧卧位,以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每日灌肠1次。
1.3.2 对照组 仅予溃结灌肠液保留灌肠,药物及方法同治疗组。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疗程均4周。治疗期间宜进食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
1.4 疗效标准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疗效评定标准[3],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缓解: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2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1数据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经Wilcoxon 秩和检验,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C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慢性迁延、反复发作。CUC发病的因素有免疫、遗传、环境、精神因素等,但病因和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CUC的发生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外,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紧张、心理压力过大、长时间的心理应激状态等不良心理因素,与多种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是CUC患病和复发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CUC患者存在较多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对各种刺激情绪反应强烈,而激动后又难以平复的特点[4]。Bitton 等[5]发现心理压力与CUC 的病情活动相关,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会导致CUC 病情复发或加剧。Gomez-Gil 等[6]使用医院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 30 例CUC 患者进行评估,发现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发病率很高,而且发现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与CUC病程明显相关,而且溃疡病与情绪障碍之间可互相影响,各种应激、心理创伤可促使消化性溃疡病发生或复发,且溃疡疾病本身也可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或加重。
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应激过程中生成或释放增加的多种激素及交感迷走神经的兴奋均与肠道疾病相关。Mawdsley 等[7]提出精神心理因素是通过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细菌和黏膜的作用、增加黏膜肥大细胞的活性、多种激素的生成或释放增加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等途径导致CUC 的发生或复发。精神心理应激首先兴奋大脑皮质,再通过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兴奋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CRF 的释放引起一系列反应促进 UC 的发生发展,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中枢性 CRF 与不同的CRF 受体相互作用导致与应激相关的胃肠运动的改变; ② CRF 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从而抑制免疫功能,损伤机体免疫力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③CRF 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肾上腺髓质和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增强结肠运动次数和幅度,增强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对肠黏膜黏附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移位[8],大肠埃希菌菌蛋白作为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生成增多的多巴胺增强结肠能动性和敏感性,产生类似肠易激综合征的结肠运动形式; ④ CRF 释放使肥大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导致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削弱肠道黏膜屏障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释放加重肠道炎症[9]; ⑤CRF降低食欲,减少摄食使肠道营养不足,增加肠黏膜上皮损伤的机会。
中医学认为CUC的病因病机有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而情志因素是引起CU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刺激,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脾胃运化失常;思虑过度,“思则气结”,脾失健运;悲伤过度,“悲则气消”,肺气不利,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导致肠腑传化失常;日久,这些不利的情志因素,都会导致湿热积滞,蕴于肠中,腑气不通,肠络瘀滞,脂络受损,化而为脓,下痢赤白。
所以,我们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CUC是因志意不和情志不调,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复感外邪所致。而以志意不和情志失调为主因,故用自拟怡心定志汤内服结合溃结灌肠液灌肠治疗,怡心定志汤方中合欢花、远志、柴胡、郁金、百合、炒白术、陈皮、枳壳怡心定志,以疏肝解郁,使志意和,气机调,五脏不受邪。《本草经》中说:“合欢花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合欢花在此方中功用解郁安神,为君药,远志、百合安神定志为臣药,炒白术健脾益气,柴胡、郁金、陈皮、枳壳调气行血,枳壳、陈皮调理脾胃之气,柴胡调理肝气,郁金行血,共为佐使之药。又由于CUC累及病位呈倒灌性特点,直肠远端型,甚至左半结肠型的CUC。溃结灌肠液方中金银花、珠黄散解毒祛腐生肌;地榆、白及止血护膜生肌。采用保留灌肠,既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又在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有利于直接去除邪气,迅速缓解病情,较快的取得疗效。所以,我们用中药汤剂口服治其本,中药灌肠治其标,做到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内外合施,标本兼治,从而较单纯使用外用灌肠方法,提高了疗效而起到满意的效果。
怡心定志汤内服结合溃结灌肠液灌肠治疗CUC临床效果较好,但病例较少,只是初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l):66-7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34.
[4] 刘凤芹,楚更五,李子华.心理因素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307-308.
[5] Bitton A,Sewitch MJ,Peppercorn MA,et al.Psycosocial determinants of relapse in ulcerative colitis,a longitudinal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03,98(10):2203-2208.
[6] Gómez-Gil E,Vidal A,Panés J,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patient's subjective stress perception and the cours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26(7):411-416.
[7] Mawdsley JE,Rampton DS.Psychological stress in IBD:new insightsinto pathogen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Gut,2005,54(10):1481-1491.
[8] Chen C,Brown DR,Xie Y,et al.Catecholamines modulate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dherence to murine cecal mucosa[J].Shock,2003,20(2):183-188.
[9] Cao J,Papadopoulou N,Kempuraj D,et al.Human mast cells express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CRH) receptors and CRH leads to selective secre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J Immunol,2005,174(12):7665-7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