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
31集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是一部别开生面、深刻感人、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留学运动,像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一样,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许多人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垂青史!”该剧伴随着发人深思的画外音落下帷幕。这一结尾带给观众的是信服、感动和神圣。全剧以翔实的史料及生动鲜活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赴法勤工俭学杰出人物的精神、信念、品格等,给观众以震撼心灵的洗礼。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积贫积弱、“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面貌并未改变。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9年到1921年,先后有20批次、近2000名中国青年满怀青春的理想,远涉重洋,踏上了梦幻的法兰西之旅。尽管这些青年身世、经历、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该剧反映赴法青年爱国精神的许多场面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周恩来到法国后,每个言行细节上都体现出其对祖国深深的爱。甚至在喝粥时,他也联想到备受欺凌的祖国,说:“咱们中国,就像这碗米粥,不管是谁,有牙没牙的都能喝。加上政府软弱,所以说很多的事情,要靠我们自己。”有一次,在一家旅馆前,周恩来遇上一个四处寻找生意的法国摄影师。摄影师问道:“你觉得巴黎怎么样?”周恩来礼貌地回答:“非常漂亮。”面对这位英俊的中国人,摄影师竟然毫不客气地说:“听说中国很脏、很乱,是吗?”周恩来不愿听西方人这样说自己的祖国,所以针锋相对地回答:“一直很美,只是被强盗破坏了。”这一回答,既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也谴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当摄影师准备拍照时,周恩来则强调自己的站位朝向要“可以看着我祖国”。这些细节,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周恩来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
赵世炎始终不忘拯救祖国的神圣使命。为了论证赴法勤工俭学和救亡图存的内在联系,他在演讲中动情地说:“我们远涉重洋,来到法国,来到异国他乡,是为了自己,可更是为了救中国,拯救中华民族!我们内受压迫、外遭欺凌已经多少年了,我们一天也不能再忍受下去啦!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就是,驱逐强盗,推翻军阀,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和这个目标相比,当前的困难算什么?杀头都不怕,还怕饿肚子吗?如果为眼前的这点困难所吓倒,反求军阀当局拯救我们,这不是黑白颠倒了吗?自家一日三餐都解决不了,何谈解决国家大事?”在场的学生大多为赵世炎充满感性而又以理服人的爱国主义演讲所感动。
蔡和森以冷水泼头励志、不忘国耻、誓死报国的情景,令人十分震撼。妹妹蔡畅端一盆水,兜头泼向蔡和森,他却纹丝不动,状若石雕。女友向警予在蔡畅泼水后厉声发问:“蔡和森,你忘了《马关条约》了吗?”蔡和森大声地回答:“杀我同胞,割我台湾,创深痛剧,和森岂能忘记!”蔡畅又端一盆水兜头泼向蔡和森,蔡和森依然纹丝不动。向警予厉声续问:“蔡和森,你忘了中日‘二十一条’了吗?”蔡和森激昂地回答:“政府丧权辱国,强邻欺人太甚,我永远不会忘记!”蔡畅再次将一盆水泼向蔡和森,向警予厉声再问:“蔡和森,你忘了《凡尔赛条约》了吗?”蔡和森愤怒地回答:“欧美大国无道,欺我中华无人!中国不自强,不废除条约,不收复国土,我蔡和森死不瞑目!”这样赤诚的爱国激情,真是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20世纪初,为挽救面临亡国灭族危险的中国,一些忧国忧民之士不断寻求救国真理。
在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的拥护“无政府主义”,有的主张“劳工神圣主义”,有的提倡“乌托邦主义”,有的倾向“实业救国主义”,有的赞成“易卜生主义”,有的支持“俾斯麦主义”,有的认为“国家主义”有道理,也有人持悲观主义,看不见中国的出路。该剧充分反映了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剧中,周恩来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旅欧小组那一刻,十分激动地说:“我这次在比利时,我去到了布鲁塞尔广场,在马克思先生编写《共产党宣言》的楼下来回踱步,我努力让自己像一个哲人那样去思考,可是我想来想去,我想到的都是我的祖国。”他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几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可以说是危在旦夕。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失败了,曾国藩的洋务运动也失败了,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更加失败!孙中山,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一半,但中国四分五裂,随时分崩离析!在这个救亡图存的时候,我们试着去接受无政府主义,试着实业救国、教育兴国,也漂洋过海,四处寻找真理。可是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相信我找到了!我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选择的,同时也是它选择了我,我愿意,愿意为了苦难的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世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悟以及才华横溢的传播方式很能打动人心。他说:“中国现在是群狼环伺,四面楚歌,不是被瓜分就是被吞并。一旦亡了国,还谈什么教育、实业啊。四万万人全是亡国奴,光是靠读书,救不了中国。鸦片战争,我们不缺读书人,可就是打不过人家。一味地办实业,也救不了中国。洋务运动,从曾国藩到李鸿章,成就不可谓不大,可是结果呢?北洋水师,排名第八,定远、镇远,那火力和吨位,在亚洲那都属第一。可是黄海一战,却被世界排名第十三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教训还不可谓不深刻吧!所以,单船坚炮利没有用,中国需要的是彻底的改造,需要的是天翻地覆的革命。”这样的宣传颇有说服力。
而且,赵世炎善于通过谈心,联系实际、循循善诱地启发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曾固执地坚持无政府主义。陈延年认为:“现实社会太肮脏了,人人都在追逐名利,都是无耻之徒。只有一个无政府、无法律、无坏人、无监管的社会,才是最佳境界。”但在赵世炎等人的团结争取下,他们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马克思主义战胜其他“主义”的典型案例。
该剧反映了赴法勤工俭学青年多方面的优秀品格。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能保持高尚气节,顽强不屈,蔑视困难,笑对生活,且真诚团结、关心他人。
当周恩来赴法留学寻求救国真理而缺少经费时,他的同学、好友张若名之父称:“我可以提供你们两个人甚至三个(指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在欧洲的全部费用。条件是你们认真读书,拿着博士学位回来,不参加其他活动。”面对“雪中送炭”般的诱惑,周恩来却正气凛然地谢绝了。他说:“实不相瞒,张伯父,向我开出同样条件的,您是第三位。恕后生概不接受。”“资助多多益善,但任何附加条件的金钱,恩来毫厘不收。”
在法国,蔡和森及其同学、亲友的生活都很艰苦,但他始终言出有节,掷地有声。他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哪怕我们兜里一个子也没有,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一等人!说一等话!做一等事!立一等志!学一等识!决不能苟且偷生!仅为这五斗洋米折腰!更不能身在花都,乐不思蜀!还有,不能忘记父老乡亲,不能忘记四万万同胞还倒悬于水火之上。”
邓小平及其同学所居住的施耐德工厂工棚宿舍条件极差,臭虫和蚊子经常咬得他们不得安宁。但邓小平、聂荣臻、傅钟、刘伯坚、陈公培、任卓宣等却以苦为乐,一边忙着手中的事,一边联袂填起了《南乡子》:“赤手握铁钳,百万臭虫在席间。受伤流血没有钱。天天!千古英雄谁人怜?我笑谁等闲。文写诗篇武控弦,斩列强重整中原。争先!”年龄最小、最聪明的邓小平搞了个“恶作剧”,幽默、顽皮地填了最后一句:“敬孝当敬邓希贤。”一下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
该剧一段充满友情、机智而幽默的调侃情节,更是让观众忍俊不禁。聂荣臻发现赵世炎的衬衫裂一大缝,便善意地取笑:“我们的聂拉耳(法语‘将军’的发音)!您的衬衫实在是太破了,应该买件新的啦,您是我们的外交部长,出去不能太寒酸。”赵世炎看了看自己的衬衫,自我解嘲且又夹带反击地说:“不,我的士兵,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时尚,你不懂。”众人哄堂大笑。聂荣臻继续“揭露”:“我的将军,您是在胡扯。”哪承想赵世炎反应极快,马上借题发挥,继续自我解嘲:“没错,我的士兵,不扯咋来的口子?”众人笑得更加开怀。如此生机勃勃的快乐场面,谁能想到是发生在艰苦、拥挤的工棚中?
当然,他们更多的情况是,要面对缺吃少穿、繁重劳动、洋人歧视、失学失业、北洋政府驻法公使的搪塞和破坏、华法教育协会的贪占和盘剥、法国警方的监控和镇压等。尽管面临种种困难甚至生存威胁,但他们仍保留着可贵的善良品格和同情心。该剧描写了邓小平在法期间鲜为人知的以德报怨的善举。在他的带动下,聂荣臻、李火镰、邓绍圣等凑钱资助了一位可怜的老妇人。而他们明明知道,她的儿子就是骗过邓小平钱的皮埃尔。中国人善良、宽厚的品格在邓小平等人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爱情,是古今中外人们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精妙之处在于,描写爱情不落俗套,美丽爱情与崇高理想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该剧几乎全方位地展示了早期共产党员群体各具特色的个性。
周恩来对邓颖超的爱情早在赴法前就已萌生,是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之上的。但出国前他不但没有表白,甚至还曾奉行独身主义。到法国后,周恩来受马克思和燕妮爱情故事的启迪,便写信给邓颖超坦露真情。邓颖超坦诚地回信说:“我们思想相同、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与此同时,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张若名对周恩来非常爱慕和崇拜。她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周恩来的深爱之情,以及可望不可即的怅惘心绪:“我们像星星一样近,我们像星星一样远,我们近得摩擦生电,我们远得天际云端。你像星星一样明亮,我像星星一样黯淡,你明亮得举世瞩目,我黯淡得彼此不见;你像星星一样永恒,我像星星一样短暂,你永恒得与世长存,我短暂得瞬间一闪……”这是一首多么感人至深的情诗呀!当周恩来看到此诗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但周恩来十分清楚,自己爱的是邓颖超,于是真诚而友好地说:“那首诗我留下了,你写得很真挚、很坦率,谢谢!”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该片对陈乔年与宗玉佩间爱情的描写,生动、自然、曲折、感人。宗玉佩无法克制自己对勤学多才、正直单纯、追求光明的陈乔年的爱。面对德才貌兼优的宗玉佩的求爱,陈乔年想的却是革命第一,说:“谢谢你相信我。玉佩,我现在很矛盾,我没有勇气拒绝你。你是个好姑娘,对我一心一意。可看看我们的祖国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眼前的法国,几万华工被奴役、两千勤工俭学学生被遗弃,赵世炎他们没日没夜地奔波,我却在这里谈情说爱,我……”但宗玉佩决意要跟着陈乔年走。她试图以少女的痴心和知识女性的智慧来说服陈乔年,把糖放到咖啡里搅拌后说:“乔年,你就是这杯咖啡,我就是这颗糖,现在糖掉进了咖啡里,它已经不是那颗糖了,只能跟咖啡融在一起。如果你有办法能把咖啡和糖分开,我就不跟你去俄国了。”陈乔年也爱宗玉佩,但他深知革命的危险、前路的艰难,不忍心也不放心让这位深爱自己的姑娘跟着冒险和受苦,他说:“我们是在搞革命,你知道什么是革命吗?那是要掉脑袋的,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没想到这句话引起宗玉佩思想境界的升华,她说:“我要加入你们的党,我可以跟随你这个人,我为什么不可以跟随你的信仰?”陈乔年继续劝阻说:“你知道信仰的含义是什么吗?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推翻军阀政权,驱逐帝国主义,让中国人站起来,不再受压迫和掠夺!大仲马曾经说过,人能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宗玉佩激动地拉住陈乔年的手,哭着说:“乔年,那就让我跟你一起迎接这最美好的命运!好不好?”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青春爱情啊!然而,这般美好的爱情,却在反动势力的摧残下,变成了一个凄美的悲剧:在宗旭之的绑架和林朗的威逼下,宗玉佩为了保护陈乔年,投河而死。
在陈 箓的玩忽职守和老奸巨猾、王俊的狐假虎威和以权谋私、褚谊民的愚蠢虚伪和贪婪腐败、宗旭之的依附权贵和野心勃勃、林朗的阴险狡诈和趋炎附势的反衬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个性显得更加可亲、可敬、可爱、高大。
尤值称道的是,该片把赴法勤工俭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联系起来。毛泽东的出场并不多,但其个性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博学睿智、机敏幽默、思想深刻、乐观自信、目光远大、胸有全局。他放弃了自己多次赴法的机会,却一直在为组织赴法奔忙。毛泽东在湘江码头为蔡和森等人送行的一幕,更是充分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胸襟才智和乐观自信。蔡和森说:“润之兄,你要是再不来,你可就见不到我了!”毛泽东则从容而幽默地回应:“见得到,见得到,你我不握手,船不离码头!”蔡和森感慨道:“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啊……”毛泽东马上鼓励说:“何必要那么感伤呢。风萧萧兮水不寒,壮士一去,必须复还!我在中国等你们,学成归来,共举国事。”毛泽东还如此赞美蔡和森母亲葛健豪:“蔡伯母,您是老穆桂英啊,五十三岁还挂帅西征。”葛健豪哈哈大笑,自嘲道:“人家都嫌我老,还说我是小脚,出去丢中国人的脸。”毛泽东立刻雄辩道:“他们哪,说的不对!小脚丢封建旧中国的人,长革命新中国人的脸,而且伯母一双小脚,独步欧陆大地,何其壮哉!”这些对话充满哲理、气势恢宏,真令观众拍案叫绝。
周恩来英俊潇洒、情感深邃、胸怀大志、谦虚睿智、思维缜密、口才超群。在为华工争取合理合法利益的法庭上,他的演讲和辩护才能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1917年的冬天,他们参加了法国的皮卡第战斗,任务是修缮战壕。可战斗打响之后,由于德军的炮火十分猛烈,使得英法联军的士兵大部分都受了伤,失去了战斗力。就在德国的步兵冲上阵地的时候,是他们,是中国的华工,拿着手中的工具,与他们进行着殊死搏斗,直至援兵到来。是他们保全了法兰西的阵地,是他们保全了英法联军士兵的生命。就是在这次战斗当中,287名华工,仅仅活下了几个人。因为他们不是作战部队,所以说军功章不会挂在他们的胸前,他们也无法领到补发的残疾金,甚至于说,连原先说好的那些津贴,也要按照规定,减去一半。伟大的法兰西,你们的博爱精神、人文主义,在哪呢?”周恩来的演讲征服了陪审团和其他在法庭上的法国军官和退伍老兵,法庭最终更改了不合理的判决。
邓小平少年早慧、勤奋刻苦、清醒冷静、思想活跃,好学而力戒教条,机灵而不乏沉稳,果断而从不盲动,务实而善于思考,宽厚而敢于斗争,讲原则而能屈能伸。这些鲜明的个性在旅欧的艰难岁月中不断得到锤炼和提升。例如,在查找褚谊民贪污腐败证据时,在粉碎北洋政府通过“借款”出卖主权的卖国图谋时,在五卅惨案发生后组织赴法青年逼迫陈箓通电全国支持反帝、通牒法国政府从华撤军时,他都表现出不凡的个性和能力。
赵世炎通晓法语、才华横溢、善于雄辩、待人诚恳,看问题理性客观。他在同蔡和森辩论“工学”和“俭学”哪个更有利于革命事业时,蔡和森刻意贬低他,说他的演讲是自己听过的“最糟糕的演讲”。而赵世炎却说:“蔡和森先生刚才说,我的演讲,是他听到的最糟糕的演讲。我现在可以说,蔡和森先生的演讲,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可是,演讲的精彩,并不代表理论的正确。不正确的精彩演说,才更需要予以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的驳斥!”
蔡和森嗜书如痴、博学广闻、言辞犀利、忧国忧民、性格刚烈、嫉恶如仇,甚至有所偏颇。例如,当同学们赞美法国的自然风光时,蔡和森说:“一个革命者双眼应该紧盯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身上,怎么能沉湎于美景当中呢?”张若名反驳说:“使命不是十字架,不是紧箍咒,更不是雷峰塔。一味地皓首穷经,就成了老夫子,一味地不苟言笑,就是一具活僵尸!不见得是革命者。”蔡和森则固执地回击说:“数百年前,范仲淹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境。作为新青年的你我,面临国破家亡、虎狼环伺的危急之秋,岂能安心于‘此间乐,不思蜀’的生活中呢?法国再美,那是法国人的,而我们中国呢,直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去拯救,我们的民族需要我们去启蒙!我看不见什么雨中美景,我看见的,只有刀山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