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二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2013-11-14 06:30中国现代文学馆
当代作家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馆

前 言

二〇一二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一年。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国作协八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

一、文学创作

1.小说与网络文学

据统计,二〇一二年通过纸媒正式出版和发表的原创长篇小说超过三千部。作为具有巨大综合能力的叙事体裁,长篇小说一向寄托着作家对民族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长厚重的思考。本年长篇小说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轨迹的表现。李佩甫的《生命册》,在城乡巨变的广阔时代背景中,展现“背负乡土面朝当下”的转型期人物的梦想和奋斗、沉沦和觉醒,力图书写一代人的精神史。金宇澄的《繁花》,主角是上海,是这座城市的今昔岁月和芸芸众生。这部作品采用连载式、网络互动写作,它和叶广芩表现北京生活的《状元媒》一样,致力于化用方言、建构地方性记忆和想象,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长篇小说艺术新的可能性。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探问人性和人情,体现了文学沟通人心的独特力量。周大新的《安魂》感人至深,父子的灵魂对话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诚挚思考。在《六人晚餐》中,鲁敏表现出举重若轻地把握现实的能力,传统工业区里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被赋予了时代和世界的重量。

本年引起关注的长篇小说还有严歌苓的《补玉山居》、张翎的《睡吧,芙洛,睡吧》、苗炜的《寡人有疾》、路内的《云中人》、林那北的《剑问》、蒋子丹的《囚界无边》和孙未的《瓶中人》等,作家们不同角度的勘探和发现,见证了时代生活的宽阔丰盛。

一定程度上由于体裁的轻逸和灵敏,中短篇小说创作一直保持着介入社会现实的充沛热情,作家们在此表现时代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切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从陈应松的《无鼠之家》、王祥夫的《归来》、格非的《隐身衣》、王蒙的《悬疑的荒芜》、邓一光的《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尤凤伟的《岁月有痕》、铁凝的《七天》等名家新作,到魏微的《胡文青传》、姚鄂梅的《狡猾的父亲》、阿乙的《阁楼》、王小王的《邂逅是一件天大的事》、余一鸣的《愤怒的小鸟》、计文君的《白头吟》、蒋峰的《六十号信箱》、陈谦的《繁枝》等青年作家的作品,都证明了中短篇创作处于中国小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

二〇一二年的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日益融合的趋势。豆瓣网通过阅读器,尝试为具有纯文学品质的作品提供空间;新浪、搜狐、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的读书或原创频道中,传统文学的在线阅读份额有所提升。网络文学的构成主体是类型小说,年内获得广泛阅读的作品,既有网络色彩鲜明的玄幻、武侠等类型,如猫腻的《间客》、唐家三少的《神印王座》、陈怅的《量子江湖》等,也有较为传统的职场、言情小说,如于莺和江南麦地的《生死浮沉:急诊科的那些事》等。网络原创小说与纸媒出版及影视、动漫、漫画、网游的改编互为传播助力,在二〇一二年蔚为大观。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因为电视剧的热播再次成为阅读热点。

本年上映的国产影片中有三十八部改编自文学作品,如麦家的《暗算》(影片名为《听风者》)、曹文轩的《三角地》、陈忠实的《白鹿原》、方方的《万箭穿心》、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影片名为《一九四二》),以及改编自网络小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搜索》等,这被认为是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

2.诗歌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二〇一二年涌现了一批讴歌科学发展辉煌成就、抒发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优秀诗作,如孙晓杰的《红叶辞》、郭金龙的《阳光与海》、廖奔的《我这样吟哦时代》、黄亚洲的《海拔最高的山峰》、张德强的《时代的跨度》、舒洁的《我用静默的胸怀歌唱祖国》等。

本年的诗歌创作,面向现实、贴近时代、介入生活的态势更为突出,诗歌与当下生活的对话能力和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例如刘春的《请原谅我做一个怯懦的人》、刘立云的《经济时代的战争》等;同时也出现了如轩辕轼轲的《赠李白》这样风貌奇崛的作品。欧阳江河、芦苇岸分别推出长诗《凤凰》、《空白带》,西川推出组诗《万寿》,构成了年内重要的诗歌现象。

以地域、代际、性别、社团等主题为划分标准,诗人们集体推出作品,彰显了诗歌生态的生机勃勃。如《诗刊》、《人民文学》等刊发“甘肃诗歌八骏”的作品,《诗歌月刊》推出“全国民间诗刊社团专号”,《诗选刊》推出“二〇一二·中国九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等。《中国诗歌》“二〇一二年网络诗选”专号,集中展示了各大诗歌网站、博客和微博上的优秀诗作,表明新媒体为汉语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空间。

诗歌正在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走向民众的途径,在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地铁成为了诗歌发表的新场所;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诗歌朗诵会,也体现了诗歌参与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独特作用。

3.散文

作为最具包容性的文体,散文创作在二〇一二年充满活力,硕果累累。

感悟生活,梳理心路,叩问灵魂,彰显性情,是最为经典的散文题材。周同宾的《一个人的编年史》、韩少功的《一个伪成年人》、张生全的《第三只手》、葛水平的《我走过时间》、李修文的《扫墓春秋》、李存葆的《渐行渐远的滋味》、帕蒂古丽的《模仿者的生活》、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艾平的《呼伦贝尔之殇》、郭文斌的《大山行孝记》等作品,都秉持着“修辞立其诚”的散文之道,诚挚地探求和辨认生命和生活的真实。

书写历史,涵咏文化,同样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母题。二〇一二年出现了一批书写历史人物的优秀作品,如贺捷生的系列回忆散文、耿立的《秋瑾:襟抱谁识?》、臧小平的《回忆我的父亲母亲》等,具有独特的体验、独到的见识和充沛的情感。云杉的《文化的非洲》中,作者在行走中感受异域文化,同时满怀“反求诸己”的文化自觉,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为深刻、更为自信地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国问题。于坚的《印度记》、周晓枫的《巨鲸歌唱》等作品,风格鲜明,语言或恣肆或瑰丽,扩展了散文的感受空间和表现能力。

散文集和长篇散文在公众阅读中占有重要位置。郭严隶的《和春天一起来到映秀》、陈宇欣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彭学明的《娘》、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李娟的《羊道》、张家瑜的《我开始轻视语言》等,都是本年引起较大关注的散文书籍。

不断发展的网络新媒体持续推动着散文写作的扩散,随着微信的兴起、长微博的使用,“微阅读”与“微写作”相生相长,无数面对电脑和手持手机的人们,正在参与着充满活力的中国散文的发展创造。

4.报告文学

二〇一二年的报告文学,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共和国发展共命运,出现了一批思想丰厚、兼具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佳作。作家们不断追求探索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公正性、文学性和文体创新能力,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和读者不断变化的阅读期待。

唱响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品,依然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流。何建明的《国家——二〇一一·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满怀爱国主义激情,扣人心弦地讲述了中国政府组织驻利比亚侨民大撤离这一历史事件,雄辩地证明了人民至上的国家信念。冯锐的《亮剑湄公河——中国警方“十·五”案件侦破纪实》,凸显了大国责任和人道情怀。赵学儒的《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和赵雁的《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以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了祖国建设与发展的壮阔进程。

杜文娟的《阿里阿里》、陈启文的《北京风暴》、铁流和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沙林的《不能缺失的心》、傅野和张现军的《大危局》、陈亚军的《什么卡住了车轮子——北京交通拥堵治理纪实》等,涉及宽广的社会生活和繁多的现实景观,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承担精神。

批评家、小说家介入非虚构写作,仍是二〇一二年的重要现象。梁鸿的《出梁庄记》对农民、农民工、城市蚁族、城中村等诸多层面的考察,贯穿着对乡土、对农民的深情和对社会建设的深入思考。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在田野调查的形式下包蕴着文学的细腻感性,对死者的关切最终指向对生者境遇和乡土现实的体察。郑小琼的《女工记》是一部独特的诗文体观察手记,众多女性打工者的命运令人感同身受、不能释怀。

二〇一二年,具有悠久传统的史传写作佳作迭出,解玺璋的《梁启超传》开启了理解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转型期的独特窗口;南帆的《马江半小时》,写出了人与历史互相改写的复杂境遇。丁晓平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张健的《北大荒演出队的一九七六》、彭蜀湘的《家事连绵也峥嵘——我的母亲和志愿军家属队》、董学仁的“自传与公传”系列、亮轩的《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彭小莲和刘辉的《荒漠的旅程》等作品,大多以个体记忆的丰富肌理和感性的叙事方式,呈现出大时代、大历史的丰富面相。

5.儿童文学

二〇一二年的中国儿童文学持续繁荣发展。一大批坚守文学性和承载核心价值的优秀作品,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由金波、高洪波、白冰、葛冰、刘丙钧五位作家以网络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为素材创作的系列童话,在年内创下五百万册的发行量。这种跨界联姻,拓展了儿童文学的题材,同时提升了网游的文化品格。另一引起关注的新现象是与微博伴生的“微童话”,随后又与绘图结合,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微童话绘本:赵冰波的《水晶靴子》和王一梅的《住在树上的猫》。二〇一二年,是“中国少儿数字出版发展年”,数字化、读图、移动阅读等新需求,以及漫画、网游等新质素的介入,使得儿童文学创作在篇幅、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逐渐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二〇一二年,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式童年”的文学想象,秦文君的《王子的长夜》、李秋沅的《以尼玛传说》、沈石溪的《野马归野》、谢秀莲的《留守还有多远——留守儿童采访档案》等,关注当下儿童的生活境遇,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折射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同时坚守纯真、美好的儿童文学理想。小说家张炜的跨界之作《半岛哈里哈气》,也引起广泛关注。

儿童文学创作与读者和市场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读者持续的阅读热情和作家的“品牌化”,推动了写作和出版的系列化,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郝月梅的“儿童幽默小说”系列、周晴的“不一样的许多多”小说系列、汤汤的“奇异童话”系列等,本年均有新作推出。

二、文学评论

二〇一二年,评论家和学者们直面文学评论的困境和难题,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完善批评方法,关注新现象和新问题,提高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努力使文学评论成为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力量。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高批评的有效性

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为契机,对《讲话》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的理解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热点。文学评论界通过组织研讨活动、刊发专辑论文等形式,针对文学现状,重温《讲话》精神,深入探讨《讲话》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指导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延安文艺与现当代文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廖文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立场》、《现实主义的发展》、雷达的《地气·人气·正气——重温讲话,谈谈我对当前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张江的《当代西方文论:问题和局限》等文章,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考、回应现实文学问题的可贵探索。

批评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评论界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自年初开始,《文艺报》即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并在中国作家网举办以“切实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为题的网上学术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召开全国文学理论批评暨创研工作会议,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杂志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以“批评的感受力与判断力”为主题的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都就如何切实提升批评的有效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引导展开了深入探讨。

2.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取得新进展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二〇一二年中国文学的重要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当代文学的关注热情,也带动了评论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吴义勤的《“极品”莫言——以莫言的两部长篇小说为例》、张柠的《莫言的意义和研究的歧路》、王春林的《莫言、诺奖与百年汉语写作的命运》、栾梅健的《面对历史纠结时的精准与老到——再论莫言〈蛙〉的文学贡献》、张清华的《诺奖之于莫言,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等论文,分析和研究莫言的创作,也对当代文学的价值、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等宏观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作家代际群体的辨析和讨论再次成为重要的批评现象。《芳草》杂志设立“五〇后”、“六〇后”、“七〇后”作家访谈栏目。孟繁华的《乡村文明的变异与“五〇后”的境遇——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引发李雪等人的争鸣商榷;黄发有的《文学与年龄:从“六〇后”到“九〇后”》,从文学史和理论层面分析了年龄与文学的内在关联;白烨的《新人、新风、新质——青年作家队伍现状观察》,考察了“七〇后”、“八〇后”、“九〇后”作家的创作特点。评论界对作家代际群体的观照,已经摆脱了“贴标签”式的简单命名,更为尊重创作的丰富性、差异性,注重批评的针对性和现场感。

3.新世纪文学与网络新媒体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二〇一二年,评论界关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世纪文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王晖的《裂变与复兴——新世纪十年报告文学回眸》、陈晓明的《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李东华的《沸腾的边缘: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陈思和的《批评与创作的同构关系——兼谈新世纪文学的危机与挑战》、李运抟的《聚焦问题的文学“社会档案”——关于新世纪中篇小说的文学社会学思考》、沈奇的《语言、心境、价值坐标及其他——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状散议》、张德明的《新世纪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浅谈》、晏杰雄的《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叙述时间》等论文,都力求以整体性的眼光回顾总结新世纪文学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学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格局。对网络文学主动介入、深入研究、积极引导是评论界的重要责任。曾繁亭的《网络文学之“自由”属性辨识》、房伟的《穿越的悖论与暧昧的征服——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谈起》、邵燕君的《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康桥的《论网络小说中的穿越、重生、架空问题》等都是这一领域的开拓性成果。

4.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研究

与现代文学史界关于文学史分期和经典化问题的思考相呼应,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问题也开始得到评论界的重视。吴秀明的《史料学: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程光炜的《“八十年代”文学的边界问题》、赵黎波的《站在“启蒙”之外的反思——“重返八十年代”对启蒙主义文学观的清理》、董丽敏的《“历史化”性别:“关联”如何可能》、郜元宝的《鲁迅与当代中国的语言问题》等论文重点讨论当代文学历史化的相关问题,而孙桂荣的《新时期文学的经典谱系研究》、贺绍俊的《经典化与当代文学》等则对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

三、文学活动

二〇一二年,文学界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活动,坚定“二为”方向,激发创作热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和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1.迎接十八大、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迎接党的十八大,是二〇一二年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作协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与雷锋同行”征文活动,全国各文学报刊纷纷开设专栏,推出了一批讴歌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业绩的文学作品。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中国作协把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召开八届三次主席团会,作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决议》;召开了由作家、评论家和重点作品扶持工程“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项作者参加的“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主旋律创作”座谈会。中国作协各部门、所属报刊社和全国各地作协,通过座谈会、短训班、研讨会、报告会、笔谈、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紧密结合文学界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2.隆重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李长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作家代表参加座谈会并发言。中国作协把纪念《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作为引导创作的重要举措,开展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等系列活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学习《讲话》专题培训班,刘云山同志与学员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向公众开放,全面、生动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凸显了《讲话》发表七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光辉历程。

3.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

二〇一二年,中国作协拟定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五年计划,成功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刘云山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民族文学》杂志创办了朝鲜文版和哈萨克文版。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中,来自十五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和四位翻译家获奖,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获得“骏马奖”,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学新人辈出的生动景象。

4.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充分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关注度正在不断增强。多年来,中国作协积极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二〇一二年主办了第二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出版。三十多位中国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参加了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这是中国作家继法兰克福书展之后又一次在国际社会集体亮相。随着“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结束语

二〇一二年的中国文学,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日益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绘就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肩负起与全国亿万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影响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文学
文学出版攀登新高峰
文学大师的遣词造句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少年拥有文学的翅膀
文学画中话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