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永瑜——徐恒瑜

2013-11-13 09:07剑/文
连环画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线描工笔画创作

耿 剑/文

1944年,徐恒瑜出生在四川邛崃,少时家境不好,没有进过专业的美术学校,全凭着自身对绘画的喜好,窝在一间简朴的陋室中,日夜伏案临摹古今名画,天分与勤劳使得他练就了扎实的功底。二十多岁的时候,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提高对艺术的认识,他宁可到文化馆、电影院打零工,也不愿到与文化艺术无关的单位工作。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连环画,他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斩获重奖,留下了一部部广为流传的佳作精品。

徐恒瑜在生活中感悟艺术,并通过艺术来描绘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他一直喜爱传统绘画,逐渐对水墨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做了一定的尝试。19973年用水墨画了表现学雷锋精神的连环画《一个心眼》,初出茅庐之作便参加了全国美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接着1974年的《水牢仇》更是在七年后获得了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徐恒瑜在《水牢仇》中用传统的水墨画出了紧扣时代背景的乡土作品,把现实融于传统的笔墨色彩中,将女主人公连英反抗地主阶级修建水牢、迫害穷苦大众的形象竖立起来,通过典型人物的刻画、典型环境的渲染来塑造人物的反抗心理。那时,他的作品以展现时代风貌和人情事态为主,追求类似于西画的“真”和写“实”,准确生动地再现文字所传达的情节与人物。师初大捷之后,徐恒瑜接着创作《七进阿佤山》《捉泥猪》等十多部长短篇连环画,都是类似的创作风格。

20世纪80年代初,连环画题材更为广泛、形式更加变化多样。徐恒瑜此时也画风一转,变为传统的线描艺术,这种“基于真实之上的概括和抽象”正是“东方艺术独特的表现方法”,他让古老的线描艺术在连环画中获得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独立美感。《孔子改错》在1981年《连环画报》第9期发表,其中的长线条如同“春蚕吐丝”般古朴典雅,行云流水,画面充满了轻缓的灵动感。画惊四座,送展中国香港、意大利中国连环画展。然而徐恒瑜认为“连环画作为一种描绘故事的平面的视觉艺术……在创作中,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画面的本身。从形式的视觉角度出发,积极努力地去实践、探索、创造不同题材、体裁、内容的表现方式,构图不同的构成,线描不同的手法,人物不同的情趣,从而丰富、扩展读者的视觉领域,使之获得较高的艺术享受”。因此,尚在人们争先效仿“春蚕细丝”时,他却又以富于现代美感的层层叠叠的直角短线条画出了烈女复仇的《李慧娘》,线条由“圆”变“方”,顿挫有力,与李慧娘饱含血泪的奋起抗争的主题相吻合。在创作《李慧娘》时,他认真揣摩了宋代的雕塑、绘画,融合文学作品主题的要求,将宋代的艺术特色在构图、造型、线描等方面融会贯通,“形成颇具宋代艺术特色揉以现代审美意念的方、直、角的基本笔法,体现宋代古朴风趣、时代特点和主题所要求的抗争力度” 。这部作品在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绘画二等奖。

随后,他又多次转变线描手法。《木棉庵》中采用了“圆、流、动的线描组成疏密相间的构图和委顿的人物造型”,将贾世道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随后的《泪美人》采用了少有顿挫、“曹衣若水”的铁线描,借鉴了佛教石刻艺术的程式手段,融合以民间剪纸艺术,渲染出冯香罗悲惨的遭遇和压抑的情感。他说:“每一件连环画作品的基调都应该像乐曲一样,要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线描好像音符,线描的构成好像音节,而文学原著就是主题、协调的配合和有机的组合,就能将自己创作情感凝聚为具体的旋律和节奏传达给读者。”

1984年,在他被调到四川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编辑工作的第二年,画出了长篇连环画、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部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荣誉三等奖,亦将他的线描连环画推向顶峰。创作之初,徐恒瑜为了有所突破,以及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命运等,他先是仔细阅读了巴金先生的原作,接着四处奔走、查阅资料,了解《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他到图书馆查阅当时的画报、照片资料等,到城镇茶馆体察生活、捕捉或追溯那已消逝的时代,还委托领导,寻到巴老问一问对现下影视剧和戏曲改编的看法,以便创作时规避这些错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心中有数后,他才动手进入创作阶段。《家》的故事发生在四川,巴山蜀水养育的徐恒瑜,他画的《家》更是带着浓重的“川”味儿,无论是人物刻画、环境风貌、服装以至家具陈设等都富有历史感、四川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他把这一百六十多幅画作当成四川的一部时代长卷来描绘。创作时,时代、环境、人物命运“像一块铁板向我压下来,我感到闷得透不过气来”,于是他采用 “封闭式的构图,刻板凝滞的线条、麻木胶滞的人物,以及压抑、沉闷的背景来体现即将崩溃的前夜”。

徐恒瑜的线描艺术亦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线描艺术的刀锋”。他在不同的作品中,如同音乐家一般,谱写着风格迥异的线描作品。继《家》之后的《八仙过海》《西厢记》《西游记》,一本一个样式,让人目不暇接,真正应证了他“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风格。

徐恒瑜创作中

徐恒瑜在完成线描连环画《家》的同时也画了几幅同题材的工笔重彩画,一同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世纪90年代初,徐恒瑜创作多幅工笔画,并一连获奖:1993年的《强者夺魁》获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1994年的《辉煌乐章》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展优秀作品展,等等。他的工笔画毫无造作,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语言因素,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简约线条,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为观者描绘了一个个梦幻般的世界。尤其他的《踏春图》《唐人击鞠图》《辉煌乐章》等一系列反映唐朝盛世的工笔画作,将唐代文化背景的诗意与繁华结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繁花似锦、安逸悠然的社会。红黄蓝三原色的淳朴搭配,鲜明而浑厚。后期,他开始研究现代水墨绘画,《岷山千里雪》《祥和的土地》《阳光下的土地》多次参加美展。而1995年,他踏上了去往西藏的道路。藏区特有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坚毅的民族特性,让初登上这片高原的徐恒瑜内心充满了创作的欲望。迎面走过的迁徙的马队、彪悍的藏族汉子和强壮的藏族妇女令他感动不已。他用水墨完成了《晚归》《议事》《暮》《信念》等一系列关于藏区的现代人物画,画中省略了背景,突出了人物的活动,画面简洁而生动。此时,他的笔墨更重提炼、重意境、重概括,称“写”更为贴切。他“写”出了一个平凡而动人的西藏。

徐恒瑜的艺术历程,大体经历了连环画、工笔画、写意水墨画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他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寻找自身艺术的制高点。而对于连环画,得感于多年的创作积累,他认为“连环画不是把文学转化成简明的内容介绍,而是自有其独特魅力的完整的艺术品。连环画作品既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再创,就不应是文学作品的图解。像民族传统的线描形式,它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形成了东方艺术独特的艺术韵味和迷人的魅力。线描连环画的创作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在“似与不似”之中去升华对现实和历史的感受。而不是照搬生活和抄袭复制”。反观当下的连环画作品,徐恒瑜讲到:“如今,连环画精品很少,画家创作水平也远不如从前,由于多种原因,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这条创作道路。如何提高画家的水平与竞争意识、多出精品,才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线描工笔画创作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墙之隔》创作谈
李婷婷油画及国画作品选登
线描画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