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军,邵元虎,刘彦俊
(1.霍州煤电集团晋南公司,山西 河津 043300;2.霍州煤电集团地质测量部,山西 霍州 031400;3.霍州煤电集团防治水中心,山西 霍州 031400)
断层及断层破碎带的导水作用是最具威胁的矿井水害之一,主要表现为断层在垂向上的导水作用,而许多矿井的突水事故都是由断层沟通水源造成的。有的隔水断裂带在采动以后由于水压的作用,断层带破碎的岩体被水浸泡变软而变为导水断裂带,导致断层的滞后突水。本文以山西霍州煤电集团干河矿2#煤1081返掘巷道导水断层滞后出水的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例,简述在掘进过程中发现断层滞后出水,通过分析、治理、预防,消除了断层导水给矿井带来的危害,实现矿井安全生产。
干河矿井田位于霍州矿区南部,汾河西岸的干河、平垣、小河村一带,主要可采煤层为1#、2#、10#和11#,属于带压开采矿井。矿井奥灰静水位标高517 m,2#煤开采最低标高 - 70 m,最大承压 5.9 MPa。1081返掘巷位于+80水平一采区的右翼,巷道煤层标高+87 m。由于靠近已探查的F13断层,工作面于2012年11月25日掘进至298 m时发生断层滞后突水,水量最大时约为600 m3/h。
干河矿2#煤层顶板为下石盒子组K8、K9砂岩含水层。K8砂岩为2#煤层的顶板,最大厚度9.94 m,成为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裂隙不甚发育。K9砂岩位于K8砂岩层以上40 m左右,水文地质特征与K8砂岩相似,为富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层。2#煤底板为太原组K2、K3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距2#煤约75 m左右,平均厚度分别为8.96 m、1.46 m,岩性为深灰色致密坚硬石灰岩,裂隙溶隙较发育,为富水性弱-中等的溶隙含水层。
中奥陶统石灰岩溶隙含水层水位标高约为+519 m,高于2#煤层的开采标高,平均厚度617 m,是该井田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属富水性中等-强的溶隙含水层。在有导水构造等通道存在的条件下,奥灰水将进入2#煤层采掘工作面。
2-1081返掘工作面相对位于+80水平一采区的右翼,与已探查的F13断层相对平行掘进,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中防水煤柱留设标准,留设防水煤柱40 m。由于断层位置偏向2-1081巷道,原留设断层煤柱40 m实际减少至22~25 m,2#煤层(上盘)与太灰(下盘)层间距减少至20 m,加之矿压大、水压大,开凿扰动,造成巷道底鼓变形、顶板锚索断裂,最终导致断层滞后出水。出水点位置平面图见图1,剖面图见图2。
图1 2-1081返掘巷出水点位置平面图
图2 2-1081返掘巷出水点位置剖面图
初次发生突水时,水量约50 m3/h,随后衰减至10 m3/h左右,经过钻探探水及水质化验,推测为K2灰岩水。第二次发生突水水量增大时,高峰水量约600 m3/h,最终衰减至300 m3/h,水量衰减系数为50%。高峰期水量受瞬时水压和静储量的影响,水量最大,水量持续下降一段时间后达到稳定值,由于本区域奥灰水为间接补给,水量再次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涌水量变化情况见图3。
图3 2-1081反掘巷突水前后巷道涌水量变化曲线图
图4 突水前后井田太灰及奥灰观测孔水位变化曲线图
从图4可以看出,2个K2灰岩观测孔均出现了明显的水位降深,4个奥灰孔仅1个水位变化较明显,显示了出水点对K2灰岩水位影响大,奥灰次之的特点,进而推测K2灰岩岩溶裂隙水为主要充水水源(也是直接充水水源)。
工作面初次出水时,采取水样,对出水点水质进行了化验。通过水质化验结果分析,出水点水质类型最初为HCO3·SO4-Na型水,矿化度为819.4~894.93 mg/L,与2008年2-101工作面出水(K2灰岩水位大幅下降和回升)水质类型相同、矿化度相当。
第二次突水涌水量增大时,水质类型逐渐转化,(HCO3·SO4- Ca·Na·Mg→HCO3·SO4- Ca·Mg·Na→SO4·HCO3- Ca·Mg·Na),SO42-、Ca2+、Mg2+离子在不断增加,矿化度为 783.7~865.75 mg/L,显示有不断向奥灰水质变化的趋势。
因此,根据F13断层两侧钻孔资料比对、矿压显现情况、出水点位置、涌水量、水质、K2灰岩和奥灰水位等动态和流场综合分析,初步认定本次突水的直接充水水源为K2灰岩,间接充水水源为奥灰水。
采用注浆直接封堵出水点的方法在水害治理工程中十分常见,按施工地点一般分地面封堵和井下封堵,但结合干河突水实际情况,将两种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出水点直接封堵效果不利于后期安全生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F13断层带而言,注浆封堵后,水被封堵在2-1081正巷及返掘巷以外的煤柱附近,煤柱两侧的水压差为4.2 MPa,即便反掘巷出水点附近煤柱安全,也难以保证回采时2-1081正巷矿与F13断层间的煤柱在高水压作用下不突水。
2)对于2-1081工作面及周边工作面而言,回采时同样面临底板出水问题。临近矿井如团柏、白龙、回坡底等矿,K2灰岩水构成了矿井涌水量的主要部分,均以回采过程中的自然疏放为主,李雅庄矿在底板出水之后,K2灰岩水经过长期疏放,回采时的底板带压问题也得到较大程度缓解。
通过承载力计算式可知,对高速公路桥梁承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混凝土材料、钢筋和截面尺寸等。在具体施工中,应综合考虑桥梁的结构、跨度和级别3个要素。
由此而言,封堵K2灰岩水对后期采掘活动将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煤矿突水的治理,针对不同的水害类型,《煤矿防治水规定》中采取防、堵、疏、排、截的总体思路,具有指导意义。“防”主要指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岩)柱和修建各类防水闸门或防水墙等。“堵”主要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通道。“疏”主要指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排”主要指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排水管路、水泵、水仓和供电系统等必须配套。“截”主要指加强地表水(河流、水库、洪水等)的截流治理。
1)“防”:设计防水密闭墙。
通过分析矿井及出水点的水文地质情况,为不影响2-1081工作面后期回采,在2-1081反掘巷内设置永久隔水防渗墙一道。防渗墙的设计承受水压为5 MPa,大于2#煤底板带压。墙体平面几何形状采用倒截锥形。考虑井下的实际情况和作业环境,很难达到地面混凝土的施工条件,实际施工提高一个等级,采用C30混凝土配比。墙体厚度,除考虑墙体自身强度满足耐压要求以外,混凝土与煤壁的黏结强度也应满足耐压要求。因此,设计墙体厚度为6.78 m。
2)“疏”:留设过水管路。
在建立防水密闭墙的同时,在墙体内埋设过水管路疏放涌水,由于本次突水主要为K2灰岩水,奥灰参与程度不高,因此通过疏放K2灰岩水,达到降低煤柱两侧水压差,减少2-1081工作面回采涌水量的方案是可行的。
3)“排”:增强矿井排水能力。
干河矿副井井底中央水仓总容量为6 000 m3,中央水泵房安装5台水泵,其中MD280-65×8三台,电机功率710 kW,MD500-57×9二台,电机功率1 400 kW。5台水泵交替运转,分别与325排水管路3趟、273管路2趟并联,排水管路经副井井筒排至地面,经污水处理后,排至团柏河,排水高度470 m。同时矿井建设有应急强排水系统,安装BQ550-536/14-1400/w-s,目前矿井实际排水能力为2 000 m3/h。
另为排放反掘巷出水点涌水,现2-1082巷已安装6台75 kW、流量150 m3/h的水泵,通过6趟6英寸排水管路排至一采区轨道巷经水沟排至中央水仓,掘进头已形成900 m3/h排水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考虑技术、成本、时间、后期回采影响等四大因素,采用井下“防、疏、排”相结合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即通过井下密闭墙封堵,对出水点水量自然疏降,通过矿井正常排水即可保证安全生产,有利于矿井回采,施工工艺简单,费用较低。
1)本次断层滞后出水主要是存在侥幸心理,对带压开采构造滞后导水认识不足,巷道沿断层走向布置,未考虑断层向巷道偏移情况,是导致此次突水的主要原因。
2)采用注浆直接封堵出水点的做法十分常见,但综合考虑出水点的水文地质情况,通过《煤矿防治水规定》中提出的5项综合治理措施,逐步逐条的处理和预防,同样能达到实现安全回采的整体目标。
3)工作面出水要重视水质化验分析,及时收集整理矿井各含水层的水质资料,发生突水时,做好资料对比分析,利于矿井水害的预防和治理。
4)带压开采矿井布置采掘工作面时,要充分考虑井田内的地质构造、陷落柱的影响。掘进工作面沿断层走向布置时,要充分考虑断层向巷道偏移的情况,另在落差大的断层附近,工作面不易沿断层走向平行布置。
[1]吴振玲.断层突水治理的注浆工艺[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6):99-100.
[2]董亚宁,陈 珂,孙茂贵,等.断层突水定向造斜注浆技术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0(5):118-212.
[3]张保华.断层导水通道综合探查技术应用探讨[J].中州煤炭,2012(6):64-66.
[4]李 辉,彭 刚,彭文庆.断层活化引发顶板岩溶水突水机理分析[J].煤矿现代化,2009(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