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特点分析

2013-11-12 06:47余道年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猿人和县项王

余道年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

地处皖东江淮之要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史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梳理出和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和县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下重点介绍的是具有和县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因此需首先对和县的历史变迁进行探究。

一 和县的历史沿革

和县,古称历阳、和州,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和县猿人的活动。县名的来源,史料有记载,“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县在水北,故曰历阳。北齐以两国通和,改曰和州。”[1]“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楚地。秦为历阳县,属九江郡,汉为淮南国。后汉扬州移理于此。吴、魏交争之所。晋平吴,立淮南郡,后改历阳郡。后齐立和州。”[1]和县的具体历史沿革,《历阳典录》搜录了五六百部相关古籍资料,摘录历史沿革类如下:

表1 和县历史沿革

唐朝 唐武德三年杜伏威归顺,因改为和州。天宝元年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和州。 《太平寰宇记》五代十国 五代,和州领县三,历阳旧县、乌江旧县、含山旧县。 《十国春秋·地理志》宋朝 宋,和州上户三万四千一百有四,口六万六千三百七十一。南渡后为姑执金陵藩蔽,绍熙二年兼管内安抚县三。《宋史·地理志》元朝 元,和州中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録事司,后入州,自治领三县。 《元史·地理志》明朝 明,洪武初省州入县,二年九月后改县为州,仍属庐州府。七年属凤阳府,直隶京师。 《明史·地理志》

据上述资料可祥见和县自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沿革,其中古称“历阳”源于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和州”源于南北朝时齐梁两国协和结盟。清朝,顺治年间和州隶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乾隆年间化属安徽巡抚部院、安庐滁和道。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了和州清政府,正式改和州为和县。此后,和县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建立民主政府。和县悠久的历史进程,沉淀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 和县历史文化遗产

和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县各类文化遗址648处,出土文物736件”。[2]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国家级1处、省级3处、市县级众多。选取其中3处,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如下。

1.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陶店乡汪家山龙潭洞,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洞穴堆积丰厚,文化厚层自上而下分为5层,其中第4层有古人类化石以及脊椎动物化石等。经过3次科学挖掘和考察,发现了14件人类化石材料,主要有“近乎完整的脑颅、左侧下颌体碎片(附连两颗牙齿)、额骨眶上部残缺、右侧顶骨残片、桡骨(缺两端)和牙齿等”。[3]

和县猿人化石的发现,是我国继北京人、南田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证明了长江流域和巢湖流域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和县猿人遗址的年代测定,[4]李虎侯、梅屹的热释光法测得年代为距今18.4~19.5万年,王将克的氨基酸法检测距今有20~30万年,陈铁梅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为15~27万年,黄培华的电子自旋共振法多次测定为30~40万年。

和北京猿人、南田猿人都伴有丰富的动物群化石一样,和县猿人化石的同一层堆积中,也有大量的脊椎动物类化石,约有 50 多种,[5]有龟、鳖、马、狼、猪、猴、鼠、猫、豹、熊、野牛等,其中不乏珍稀物种,如扬子鳄、剑齿虎、中华猫、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此外,还出土一批和县猿人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等。

2.霸王祠及霸王墓。公元202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6]《史记》中项羽自刎的乌江即为和县乌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千年以来和县人民为了纪念和敬仰这位英雄,建立了霸王祠、霸王亭等,世代供奉香火。项羽自刎后,“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6]可知,项羽遗体最终被刘邦厚葬于谷城,而乌江百姓将被汉军分尸后残留的项羽遗物就地掩埋,为衣冠冢,就是遗存至今的霸王墓。对此,《历阳典录》有记载:“乌江项王庙,在今东阿县南十里乌江之墓,殆诸将分裂之余也。”[7]

霸王祠,古称项亭、项王亭、项羽庙等,位于和县乌江镇凤凰山上。始建于何时,当前最早可追溯到“(唐)李阳冰题西楚霸王灵祠六篆字,秦少游汤泉诗所谓霸祠题玉筯者也。”[7]唐会昌元年(841),李德裕临乌江,并留下《项王亭赋(并序)》载:“丙辰岁孟夏,馀息驾乌江……感其伏剑此地,因作赋以吊之……因献吊於兹亭,庶神灵之可遇。”[8]此后,相关的记载,屡屡见于史书,尤其是古诗词中,如唐朝杜牧的《乌江亭》等、宋朝王安石的《题乌江项王庙》、明朝林章的《项王庙》、清朝钱梅溪的《乌江项王庙》、现代郭沫若的《咏项羽》等。自唐以来,霸王祠虽屡经损坏,但在和县百姓的不断修护下,遗址保存至今,建国后经三次修复扩建,霸王祠不仅保存了古祠遗迹,更加以扩大充实。祠内共分四个区域,分别为东侧殿、西侧殿、享店和衣冠冢。祠外区还有驻马河、乌江亭、抛首石、三十一响钟亭和碑廊等配景。

3.陋室。和县陋室,位于县城中陋室公园内。《舆地纪胜》载:“陋室,唐刘禹锡所辟,又有陋室铭,禹锡所撰,今见存”。[9]《直隶和州志》载:“陋室,州署东偏。唐刘禹锡建,柳公权书碑,后圮,柳碑亦无存。国朝乾隆闻知州宋思仁重建,后毁”。[10]《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今废,柳碑亦无存”。[7]因而可知陋室为唐朝刘禹锡所建,几经毁坏,后世对其不断修建,主要有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间,民国6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11]1986年,在旧存的遗址上,省县拨款维修,并于当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和县政府又投资百万元,以陋室为依托,兴建了陋室公园。

陋室的出名,源自刘禹锡的千古名作《陋室铭》。唐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贬官和州,在官署后的小山脚下筑建了一所简陋之室,并作《陋室铭》,仅仅81个字,千百年来,传颂不绝,陋室也因而名闻天下。如今在原陋室遗址的基础上,进过多次修葺,再现了昔日的陋室。门庭上有“陋室”二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进入庭院,青砖鹅石铺地,萃竹点缀其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感由然而生。院落东隅,有一亭阁,内立孟繁青的仿柳体《陋室铭》碑石。再入主室,正中有长衫飘曳、清风道古的刘禹锡塑像一尊,雕像上方挂有书法家郑伊农的“政擢贤良”的匾额。室内摆放了中唐时期的家具,墙壁上挂有刘禹锡的诗句楹联。

除上述历史文化遗产之外,和县还有其他众多遗产,在此不一一赘述,仅作简介。古人类遗址类有乔家庄遗址、黄墩遗址、栗家山遗址和狼窝山古墓群,古建筑类遗址有文昌塔、万寿塔、喜雨亭、戟门、镇淮楼,宗教类有张婴洞、观音洞、鸡笼山等,风景名胜类有如方山、宋时梅、香泉、古朴树、西梁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东路庐剧、羽毛画、和县剪纸和三月三霸王庙会等。

三 和县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

由上述可见,和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下。

1.历史古远。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度,因而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可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和县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猿人时代,境内的和县猿人可与北京猿人、南田猿人相媲比。其后,大禹分九州之时,和县化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时期,伍子胥经历阳逃楚入吴,留有浣纱祠和渔邱渡。秦末楚霸王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建历阳城。后项羽自刎于境内乌江,和县百姓为其立祠修冢,又在项羽插花的山头建了插花庙(又称虞姬娘娘庙、鲁妃庙)。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养息于香泉,留下“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唐朝刘禹锡贬官和州,留下陋室及《陋室铭》。宋有歌豪杜默手植半枝梅,至今仍初春开花,清香四溢。南宋始建镇淮楼,历经风雨灾害,几经战火,不断修葺,保留至今。明清时期有和阳桥、状元塔、喜雨亭、文昌塔等。和县延绵的历史,为和县保留了延续的古文化资源。

2.文风尤盛。和县的山不高、水不深,但正如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批批的历史文人名人及其文章正是和县的“仙”和“龙”。可见和县的山水自有它的奇妙之处,才吸引了大批文人的驻足与创作,也正是这些文人及作品增添了和县的人文底蕴。比较著名的诗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陋室铭》《酬答白居易》,杜牧的《乌江亭》,王安石的《题乌江项王庙》,杜默的《植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朱元璋的《登镇淮楼》等。此外,据《诗人笔下韵和州》[12]收录,关于历阳书事篇有刘禹锡的《和州诗》、杜牧的《历阳绝句》等共44篇;关于亚父古城的有王安石的《题范增》、石韫玉的《亚父城歌》等12篇;关于霸王遗迹的有窦常的《项亭怀古》、李吉甫的《项羽庙》等118篇;关于千古陋室的有白居易的《寄刘禹锡》、张籍的《寄和州刘使君》等34篇。此外,诗文中有关镇淮古楼的有12篇,丰山杜梅的有24篇,香泉平疴的有45篇,鸡笼福地的有66篇,如方福山有19篇,天门诗山有82首,游桃花坞有17首,其他景点补遗11篇。再有名人吟唱篇如李白的《醉后赠王历阳》、韩愈的《调张籍》等97篇。

3.宗教文化独特。和县的宗教文化丰富,遗存了较多的宗教类遗迹,其中既有一般性传统的宗庙,如城隍庙、孔庙等,也有和县独特的地方性庙宇,如霸王祠、秦姬庙等。佛教文化遗址有香泉镇的观音洞、鸡笼山的三清殿和枫林禅寺、如方山的“六坟寺”、姥桥的“观音寺”、戚镇的“延庆寺”、功桥的“东岳庙”、历阳的“太平庵”和“白果庵”、乌江的“华严寺”和甘露寺等。道教文化遗址有鸡笼山的元妙观、西梁山的龙王宫、和城的元真观等。和县的少数名族中以回民居多,因而存在较多伊斯兰教文化,主要有和城的清真大寺、西梁山清真寺、乌江清真寺等。具有和县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类有祭祀秦始皇无名妃子的秦姬庙、汉代张婴修道的张婴洞、供奉项羽的霸王祠、纪念虞姬的虞姬庙、附有神话色彩的杜姬庙等。

综上所述,和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资源具有历史古远、文风尤盛和宗教文化独特等特点,因而决定了其特定的价值,如科学考察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当前和县正在打造“和”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其文化底蕴的源泉,精心保护千百年残存下来的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这些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对于具有和县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需要全方位发掘,打造出和县自己的历史文化品牌。

[1]李吉甫,撰.缪荃孙,辑.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77.

[2]和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和县年鉴[M].合肥:黄山书社,2012:32.

[3]房迎三.“十五年来安徽和县猿人的发现和研究”[P].江汉考古,1996(3).

[4]郑龙亭,黄万波.和县人遗址[M].北京:中华书局,2001:108.

[5]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文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4.

[6]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O].卷七.

[7]陈廷桂.历阳典录[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371-519.

[8]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97.

[9]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八[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室,1991:551.

[10]朱大绅,高照.光绪直隶和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03.

[11]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629.

[12]王耀恕,编.诗人笔下韵和州[M].和县地方志办公室,2011.

猜你喜欢
猿人和县项王
迟到
猿人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2014年和县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词汇
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研究
亚父之死
中国猿人化石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