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新 路广 黄金福 王建锋 吴洁云
导读:蔬菜条码制销售就是销售者在蔬菜销售过程中将蔬菜追溯码(即条码)粘贴于消费者所购买的蔬菜表面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根据蔬菜追溯码(即条码)查询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可以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促进销售者诚信经营、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其核心内容是设立一本台账、建好一套系统、粘贴一张条码。
蔬菜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是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先进手段。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各地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北京、上海等地最先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为保障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的农产品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2]。2010年开始,商务部从“一荤一素”入手,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至今,分3批确定了35个城市开展试点,初步覆盖了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形成与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相适应的肉菜流通追溯网络,首批10个试点城市已全部建成追溯体系并投入试运行,初步实现了追溯功能[3]。但是,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并且仅局限于流通环节,未实现真正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也着手开展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主要从农业企业、规模基地入手,探索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而面对面广量大的农贸市场,特别是以自产自销户为主体的乡镇农贸市场,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仍属空白,也是目前蔬菜质量安全亟待解决的难题。近3年,江苏省宜兴市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乡镇农贸市场自产自销户中试行蔬菜条码制销售,力求既简便易行,又符合本市蔬菜产销格局、菜农自身条件和乡镇农贸市场实际情况,以期建立符合实际的蔬菜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克服一家一户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生产台帐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弊端,是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自2010年11月1日在宜兴市和桥镇农贸市场试行以来,已在全市9个农贸市场实行蔬菜条码制销售,参加农户500多户,日销售量50多t,条码日用量5万多张。
蔬菜条码制销售就是销售者在蔬菜销售过程中将蔬菜追溯码(即条码)粘贴于消费者所购买的蔬菜表面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根据蔬菜追溯码(即条码)查询蔬菜质量安全信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查找到生产者,投诉到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可通过农户的生产台帐记录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分清责任,作出处理。其特点是通过纸质生产台帐追溯生产源头,符合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中规定的建立生产记录和鼓励、引导对农产品进行标识的要求。
蔬菜条码制销售的追溯流程见图1。
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贴上条码就相当于给蔬菜配上了“身份证”,也相当于“一张发票”、“一个承诺”,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图1 蔬菜条码制销售的追溯流程
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后,一旦出现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蔬菜条码追查生产者,进行追根溯源,对于蔬菜生产者来说,蔬菜条码制销售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督促菜农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意识,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自产自销户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在蔬菜条码制销售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条码所含信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还可以不断积累销售信用,逐步打造自我品牌,培育固定客户。因此,蔬菜条码制销售促进了销售者间的良性竞争,引导销售者进行诚信经营,为最终实现蔬菜优质优价奠定了基础。
蔬菜条码制销售不仅有效提高了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知情权,还有利于消费者通过条码了解所购蔬菜产品的相关情况,做到明白购买,放心消费;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消费者自身利益的维护权,一旦出现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可以根据条码追根溯源,维护自身权益,从而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蔬菜条码制销售有效约束了蔬菜生产者(销售者)的行为,减轻了监管部门的工作强度。同时,一旦某蔬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蔬菜产品的条码信息追根溯源,及时准确控制或召回、销毁问题产品,迅速将为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以乡镇农贸市场为实施主体,以蔬菜自产自销户为实施对象,按照建立一支队伍、设立一本台账、建好一套系统、设置一块标牌、粘贴一张条码“五个一”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蔬菜条码制销售管理体系,实现蔬菜“生产有记录、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给生产者以利益、销售者以责任、消费者以信心。其核心内容是设立一本台账、建好一套系统、粘贴一张条码。通过纸质生产台帐追溯生产过程,符合目前菜农素质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
以现有乡镇农服中心检测员和农贸市场检验员为基础,组建一支负责蔬菜条码制销售执行情况监管的专业队伍,并确立一名条码制销售管理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其蔬菜质量检测能力和“条码”信息采集、日常监管、操作流程控制能力。
指导并督促参与条码制销售的菜农建立生产台账,及时、详细记录蔬菜生产全过程的田间农事操作,包括品种、播期、用药品种、用药时间、用药数量、施肥等相关信息,为蔬菜质量安全溯源提供依据。
市农林部门委托上海博纳新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复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宜兴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查询信息系统,并在农贸市场安装了信息查询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此系统迅速、便捷了解蔬菜产品的相关信息。
在各自产自销户摊位上方醒目位置设置标牌,公示生产经营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户名、照片、住址等,方便消费者掌握核对,促使经营者提高诚信度。
参与蔬菜条码制销售的菜农在销售蔬菜时,必须在所售蔬菜的包装或蔬菜上粘贴条码,条码信息包含菜农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由各镇(园区、街道)农服中心统一采集,并经市农林局审核后为每个菜农统一编印条码。我市的蔬菜条码由13位数字编码组成,具体为“6位邮政编码+3位村代码+4位农户代码”,每个条码具有与菜农或销售者唯一对应性。每张条码设置流水号,通过记录流水号区别使用时间。条码采用统一印制、无偿发放的方法。
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林局关于推进蔬菜条码制销售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宜政办发[2011]38号),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批农贸市场逐步实行蔬菜条码制销售。市级建立了由农林部门牵头,商务、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财政等部门参与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共同做好蔬菜条码制销售的培训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各重点镇(园区、街道)为切实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领导和工作机构,确保相关工作按时高质量落到实处。
为顺利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市财政加大资金扶持,所有硬件设施、条码等均由市蔬菜办统一采购。
一是在农贸市场发放《关于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的告知书》;二是在电视台进行流动字幕宣传;三是组织自产自销户参加蔬菜条码制销售培训班;四是利用宜兴日报、无锡日报、宜兴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蔬菜条码制销售的情况,引导菜农积极参与,争取广大市民大力支持。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蔬菜条码制销售的浓厚氛围。
蔬菜条码制销售工作实行属地负责、部门指导的原则,各镇(街道)政府负主体责任,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市农林部门切实履行牵头协调职责,掌握各地情况,及时收集条码数量信息,统一印制发放,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市场管理单位配备了一名检验人员和一名管理人员,分别负责蔬菜农残抽检和蔬菜条码制销售的日常管理工作。参与条码制销售菜农要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签订蔬菜条码制销售承诺书,严把生产质量关,建立纸质生产台账记录,做到蔬菜带码销售,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蔬菜条码制销售的长效管理,市蔬菜办组织人员不定期对蔬菜条码制销售市场进行督查;镇级检测员每周对蔬菜条码制销售市场督查不少于一次;市场检验员每天对蔬菜条码制销售户进行农残抽检;条码制销售管理员每天督查,同时根据督查情况,及时排查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蔬菜条码制销售的正常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虽对生产记录和农产品标识有明文规定,但对千家万户的菜农未作强制规定,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因而在实施蔬菜条码制销售过程中只能采取行政推动的方法,不能实行强制措施,故而直接影响工作的推进。
目前,我市菜农普通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等现象,受教育程度限制,部分年龄偏高的菜农根本无法进行生产台账记录。同时,由于菜农对生产台账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影响建立蔬菜生产台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品的追根溯源。
由于长期的销售和消费习惯,带码销售的价值不能真正体现,直接影响菜农带码销售的自觉性。
我市实行的蔬菜条码制销售主要采取政府主导、行政推动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参于蔬菜条码制销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买菜时不索取条码的情况普遍存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倒逼机制尚未建立。
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未作强制性要求,在试点试行过程中,市场管理单位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即使已经试行,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奖励机制,因而直接影响市场管理单位的积极性。
建议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说明或解释,进一步明确市场管理主体和自产自销户等的职责,作出相应的规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
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关心、支持、参与蔬菜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调动菜农的积极性,真正使蔬菜条码制销售和生产台账记录成为菜农的自觉行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的安全生产水平,规范台帐记录,逐步提高菜农的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依托省科技入户工程,将条码制销售户列入示范户名单,由指导员负责指导菜农记录生产台帐,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的菜农自觉建立生产台账。
建立考核机制,对市场管理单位、管理人员、菜农实施考核,同时引入奖惩机制。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纳入政府对农贸市场管理的综合考核,对表现较好的管理人员、菜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菜农实行退出农贸市场等处罚。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目前才刚刚起步,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建议政府纳入财政预算。
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牵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涉及多个部门,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通力协作。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为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出谋划策。
强化蔬菜条码制销售的日常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监督,逐步使蔬菜条码制销售成为菜农的自觉行动。
[1]黄健,常希光,陈连武,等.北京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蔬菜,2010(3):5-7.
[2]陈德明.加强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确保世博蔬菜质量安全[J].上海蔬菜,2009(4):4-6.
[3]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十六大以来商务成就综述之九:推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EB/OL].(2012-11-06)[2013-01-08]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1211/2012110842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