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荣 涂洁琼 曾黄辉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对糖尿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平稳降糖的同时控制并发症更为关键[1]。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故本文将我院548 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分析我院门诊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诊治的糖尿病患者548 例,其中男312 例,女236 例;年龄33 ~76岁,平均年龄(49.5±2.6)岁;病程2 个月~18 年,平均(9.2±2.4)年。
1.2 方法统计我院门诊2009 至2011 年应用的降糖药种类、各种降糖药所占的比例并依据病例数多少对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进行排序。
我院门诊使用的降糖药以口服种类为主,占到77.9%;口服降糖药物主要为α 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其中以阿卡波糖片、吡格列酮片、应用最多占到23.6%、22.5%。见表1、2。
表1 我院门诊2009 至2011 年降糖药的应用 例(%)
表2 我院门诊2009 至2011 年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n=427
目前临床上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危害着公众健康。虽然已经有很多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但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据资料显示血糖达标率不到1/3,血糖达标率低不只是当前我国糖尿病防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全球糖尿病控制的难题[2,3]。持久控制血糖达标是应对糖尿病的关键,因此当前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常亚平等[4]研究曾提示国内外降糖药物品种繁多,治疗中难免存在滥用、乱用的现象,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对于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陆小儿[5]研究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C)等指标对其医院2010 年1 ~10 月住院患者降糖药的相关指标统计、分析,抽查该时间段部分病历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预混胰岛素占胰岛素销售金额的75.16%,在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中,葡萄糖苷酶抑制药DDDs 最高,医生存在用进口或合资药物的习惯。参考以上资料,并从用药种类以及品种统计方面分析我院门诊2009 至2011 年降糖药利用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门诊使用的降糖药以口服种类为主,口服降糖药物主要为α 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磺酰脲类以及噻唑烷二酮类,其中以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应用最多。陈严洁等[6]曾随机抽取2006 年含有降糖药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152 张处方中,降糖药单一用药62.85%(724/1 152)联合用药占37.15%(428/1 152),单一用药中居前3 位的分别是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用药中居前3 位的分别是:磺脲类+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李果[7]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对其医院2007 年至2009 年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胰岛素增敏剂增幅较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上升趋缓。笔者的研究结果与以上报道并不完全相符,考虑地区差异以及临床个体情况差异所致。临床上口服降糖药主要为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主要刺激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8],我院临床上应用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我院为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小肠粘膜刷状缘上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使多糖、双糖的淀粉、蔗糖、麦芽糖等转化为单糖的速率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9],我院药品为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我院用药为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以往降血糖的药物应用以磺脲类和双胍类为主,这些药降糖效果明显,但用药的副作用也不小,双胍类的降糖药对肠胃的伤害较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磺脲类的降糖药会造成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10]。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此类药物仍在应用,但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瑞格列奈的应用越来与广泛,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此外,糖尿病要通过精确的血糖监测从而服用一定剂量的降糖药物,必要时还要配合胰岛素调节胰岛功能,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低,因此在口服降糖药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监测并且及时调整用药,目的是保持血糖平衡,这样的患者应该联合用药。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2009 至2011 年降糖药的应用情况基本合理,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的应用在近年占据主要地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仍在应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病例情况选择适合的降糖药物。
1 许恒忠,李金英,韩恩祥.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医药导报,2007,26:52.
2 Gallo A,Ceolotto G,Pinton P,et al.Metformin prevents glucose-induced protein kinase C beta activation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through an antioxidant mechanism.Diabetes,2005,54:1123-1131.
3 Hanefeld M.Treatment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with acarbose and its effect on intima-media thickness:a substudy of the STOP-NIDDM trial(study to prevent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Endocr Pract,2006,12:56-9.
4 常亚平,周晓媚,陈铃.口服降糖药的分类与选用指导.武警医学,2012,23:76-78.
5 陆小儿.住院患者降糖药临床应用分析评.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651-653.
6 陈严洁,张涛,范喜城.降糖药及合并用药分析.河北医学,2007,13:588-591.
7 李果.我院2007 年至2009 年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中国药业,2011,20:51-52.
8 张平,李瑞珍,宋湘芝,等.广东地区2001 ~2005 年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中国药房,2007,18:2015.
9 吴庆欢,刘凤英,郑翠,等.口服降糖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686.
10 Alison C Holloway.Effect of combining rosiglitazone with either metformin or insulin on β-cell mass and function in an animal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characterized by reduced β-cell mass at birth.J Diabetes,2010,3: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