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3-11-10 15:04:22狄运中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差距分配

狄运中

( 淮安市财政局,江苏淮安 223001)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较之改革开放前也有相当程度提高。然而,居民收入差距却一直呈扩大趋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0.61,2013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我国基尼系数,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尽管不同的部门或机构因为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得到的基尼系数并不相同,但相比全球0.44的平均水平,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明显处于高位。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本文针对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期对缩小我国收入差距有所启迪。

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我国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行业、区域和城乡三个方面。

1.1 行业收入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存在。改革开放初期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政策实行平均主义,不同行业间的职工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的职工收入差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到90年代,行业收入差距缓慢增大,而到2003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急剧攀升,随后呈现小幅波动。在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的最高值与最低值比值,从1978年的2.17倍,到1985年下降到1.81倍,到1990年下降到1.49倍后,然后逐步拉大,到1995年升至2.22倍,在1996年稍降至2.17倍之后,1997年升至2.25倍,之后逐年攀升,2002年该值升至2.99倍;2003年急剧攀升至4.48倍,之后逐步减小,到2011年该值则达到了4.16倍[1]。

1.2 区域收入差距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地区差距随着收入增加而变大。2005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74.88 元,2011 年增加到26406.04 元,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分别为为8808.52元、8783.17 元和 8729.96 元,2011 年增加到18323.16 元、18159.40 元和 18301.31。由此可以看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相等,但这三大区域与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随着时间变化,收入差距绝对值呈现扩大的趋势,但相对值有下降趋势。从2005年到2011年东部地区收入与中西部地区收入比从1.53下降到1.45。

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720.28元、2956.6元、2378.91元和3378.98元,其中最高的东部地区与最低的西部地区相差2341.37元。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存在巨大的地区差距。到了2011年,最高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585.04元,最低的西部地区为5246.75元,两者相差4338.29元,与2005年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1.3 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但农村居民收入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增长速度均不及城市居民,城乡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1978年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又扩大,然后到90年代中后期短暂缩小,之后这种差距就一直呈扩大趋势。早在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2]。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

2.1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平,劳动所得持续下降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者所得总额占GDP的比重。劳动者所得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在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与很多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所得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例如,在美国,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者所得,而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 ~65%之间。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0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3.3%下降到47.8%,国民收入中,政府收入占比由14.5%提高到18.0%,企业收入占比由17.9%提高到21.6%,居民收入占比由67.6%下降到60.4%[3]。企业所得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所占的份额增加了,而员工所得的份额下降了,这导致财富向企业经营者集中,这成为贫富分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腐败和垄断现象突出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一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不彻底。许多利润丰厚的行业都被政府垄断,民营企业难以进入;二是部分行业对资源的垄断以及来自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导致不同行业收入差异明显;三是一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本该由劳动者获得的收入被资本侵蚀,使劳动收入占比过低;四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存在政策漏洞和模糊地带,使得一些人投机钻营,钻政策和法律的漏洞获取灰色收入。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对腐败与垄断而产生的灰色收入进行估计,中国的灰色收入从2005年的2.7万亿增长到了2008年的5.5万亿,增长了大约100%,而在同期,中国的名义GDP只增长了71.4%。“灰色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灰色收入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他们获得的灰色收入占全部灰色收入的75%[4]。这导致10%最高收入家庭和10%最低收入家庭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达到了55倍左右。

2.3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落后,政府民生投入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更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结果,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财富集中到了政府手中。在缺乏公众约束的情况下,集中到政府手中的财富中的绝大部分用于效率低下的投资,而很少通过第二次分配来解决民生问题,或者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在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三大民生项目上的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表1)来看,中国财政开支中,用于三大民生项目的比重只有美国的50%,而用于社会保障所占的比重更只有美国的40%。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与人均GDP为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为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各项民生项目中的财政开支分别低了13.5%、24.8%,政府应加大民生投入。

表1 中美两国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开支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2.4 现行税制缺陷,收入调节功能不强

目前,税收对我国收入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虽然我国对个人收入征税也实行累进税率,但却加大了收入差距。我国现行的税制导致税收负担主要落在部分行业和企业及个人身上。高收入者享受着各种各样扣税的优势,而且逃税漏税现象严重;3亿多工薪阶层由于收入来源只有工资薪金,在工薪项目的个人所得税由工作单位代扣代缴的情况下,工薪阶层根本不可能避税或者偷税逃税,因此工薪阶层成了目前中国税负最重的人群。据《瞭望》周刊2008年2月2日报道,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的工资、薪金所得,而富人的纳税份额不到30%[5]。在美国,10%的最高收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税比重的80%以上。因此,中低收入者成为课税的主体,一些高收入者往往成为逃税的大户。

2.5 市场机制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只承认效率,不同情弱者,不顾及个人天赋、家庭背景和文化素质的差异,从而必然造成竞争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的贫富分化。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我国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家,但也扩大了社会的收入差距。

3 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建议

3.1 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起点公平问题

加快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让市场真正全面地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分割,降低行业垄断水平。政府从微观经济发展中彻底退出,扮演好“看门人”角色[6]。政府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取消民营资本进入壁垒,取消部分行业的垄断权,加大垄断行业拆分力度,制定垄断行业工资分配机制,限制其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堵住官员的寻租之路,斩断官员的寻租之手。如立法实施财产公示即可制度化地解决官员灰色收入问题。

3.2 缩小人力资本差异,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是,政府应大力普及高等教育,改善中低收入行业教育层次低、受教育机会少的局面。重视对中低收入行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待遇。

3.3 完善税收制度,提高再分配效率

完善税收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税收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使其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能合理合法的承担,缩小收入差距。这其中包括调整税收的总体结构,使得税收系统更加合理。加强征税的征管力度,完成税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加强偷税漏税的稽查力度和强制执行力度。完善税收调节体系,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和农村地区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协调地区、城乡收入。

3.4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劳动者所得的分配比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源投入支撑的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支撑的增长。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培育并壮大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获得的比例,缩小居民收入中的贫富差距;降低个人税收负担,并且改变个税主要由工薪阶层承担的状况。增加政府在民生项目上的财政支出,降低普通百姓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费用,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在深化改革方面,应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

3.5 调整分配秩序,设定最高薪酬标准

目前存在的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分配秩序、分配关系乃至社会稳定。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快推进电信、电力、民航、金融、铁道、邮政和公用事业等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切实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未禁止的垄断行业,逐步消除其垄断优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同时对垄断行业平均工资限高封顶,给他们的收入划红线,不允许超越。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强化税收征管力度,堵塞跑冒滴漏现象,初步设想是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议由现行的3000元提高到6000元,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对于高收入群体应实行最高薪金收入限额,我们认为我国最高薪金收入限额标准应设定在一般不高于上一年度行业平均工资的15倍,最高不得超过20倍。对于超过最高工资标准的部分薪金收入,应征收100%的个人所得税[7]。国家统计局应于每年2月底前公布上一年度行业平均工资标准,行业平均工资标准应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不能企业亏损了,企业的高管照样拿高薪金收入。要形成一种机制,只有企业的盈利多了,员工的工资收入标准提高了,经营者收入才能相应提高,但最高不得超过上一年度行业平均工资的20倍。

3.6 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社会项目投入

缩小收入差距的最好办法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社会政策来实现。在英国,通过教育和医疗领域的现金补贴和实物福利,基尼系数测算的不平等程度从0.52下降到了0.31;瑞典和丹麦通过现金补贴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美国利用各种社会项目把收入不平等程度缩小了20%[8]。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居民的生活成本和物价水平挂钩,定期进行调整,保证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同时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加大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支出,有利于减轻居民家庭压力,增加他们可支配收入,新增公共支出还有助于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享受更好的服务。

3.7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

一是改善目前的户籍制度,改善身份界限,使得农民的基本权益不被侵犯,消除身份不平等的隔阂。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从法律的角度赋予农户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防止农民的基本利益受损。促进农村经济稳定的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要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其中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救灾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包括来自土地财产、金融资产的收入,需要采取适当方式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在产权明晰化的基础上开展土地的市场自主交易。

[1]唐忠新.贫富分化的社会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周宇,郑小娟.是规则缺乏而非规则“失灵”—评当前国内收入分配中的“市场失灵”说和“政府失灵”说[J].经济体制改革,2008(6):47 -50.

[3]陈钊,孙永智.中国改革以来行业收入差距变迁—模式、成因与展望[J].学习与探索,2011(5):71-74.

[4]王培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2012(1):90-82.

[5]高云.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2):63-66.

[6]何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2(10):55-59.

[7]张卓元.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当代经济,2011(14):45 -49.

[8]李国平.中国经济出路在哪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差距分配
分配正义:以弱势群体为棱镜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5:00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