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苏武》:“宣叙”顺耳,“咏叹”入心

2013-11-10 03:42陈志音
艺术评论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李陵维亚咏叹调

陈志音

陈志音:《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

历经十余载风雨春秋创意谋略,四年多寒来暑往创作磨合,《大汉苏武》步《张骞》、《司马迁》之后尘踏歌而行,2013年农历立秋节令十日之后,8月18日移步舞台尽展风采,最终成就西部歌剧大系“汉三杰”。再也等不及“他”一杆旄节从西京拄到北京,便闻风而动赶赴“中郎将”出生地迎接那一声响亮的初啼。该剧首轮首演9场,全部带观众。其中7场公开售票全线飘红,平均上座率超过85%,开创了陕西省演艺集团挺进演出市场的全新纪录。

该剧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郝维亚作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研中心艺术指导党小黄编剧;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为总导演,舞美设计刘科栋和灯光设计邢辛来自国家话剧院,新疆歌剧院伊斯拉木江·瓦力斯任执行导演;苏武(男高音):米东风、薛皓垠,李陵(男中音):张海庆,单于(男低音):彭康亮,索仁娜(女高音):周晓琳、郝萌。冯学忠、张少执棒陕西省歌舞剧院乐队与合唱队。

编导:大胆突破锐意求新

党小黄的文本,有一个情节堪称“惊世骇俗”的一笔。这一笔,在第三幕第二场浓墨重彩赫然出现。汉昭帝始元五年,历经劫难身陷胡地十九年的苏武,满头霜雪白袍银须即将踏上回乡之路。面对旧友壮怀如初的高洁操守,李陵倍感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仰天长叹:“背叛的耻辱让我疯狂,让我无颜上苍!”此处,那首著名的《别歌》被剧作家巧妙地镶嵌其间,用于诀别苏武的悲嗟哀号:“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党小黄在此大笔一挥锋芒毕露,李陵,竟然拔剑引颈自戕!“悲哉,悲哉!胡尸汉家心,孤魂何处容!”这个写法,这种死法,既在意料之外又于情理之中。毫无疑问,一个疯狂的、绝望的李陵,做得出这样的事。何必定要依照史料记载,再让这个痛失家国的男儿,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余生二十年?最后,孤寂难耐痛悔不堪地碌碌无为默默病死他乡?毫无疑问,曾经同朝为官的文臣武将,苏武和李陵,最后成为道德天平的两极异端,互为反衬映照,更具震撼张力。可以说,面对“守节者”,李陵绝决自裁,用生命维护了“失节者”的尊严。全剧因此而平添一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式的人文色彩与人性辉光。

舞台上的自刎死者,通常以仰躺、侧卧、匍匐、蜷缩姿势倒地。歌剧《大汉苏武》导演陈蔚,她让李陵正面向苏武、侧身对观众,跪地垂首气绝而亡。这种定格造型,这个跪式侧影,可谓别开生面触目惊心。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歌剧《舍楞将军》开始,陈蔚驾驭大型史诗歌剧的才能越发彰显。在该剧中,这位女导演实现了新的自我突破与超越,并保持了艺术个性与审美规格上的自觉操守。

全剧风格鲜明,古典而不古板,雄浑而不钝滞,凝重而不拘谨。《大汉苏武》的大气势、大气魄、大气度,既一脉相承又标新立异,可谓其歌剧导演艺术道路上又一座里程碑。

从序幕开始,那具悬挂半空的汉像石面,已经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两旁侧幕守陵武士却做了写意处理,模糊了面目、混沌了身姿,而幻化成一尊尊变形石像……第二幕场景为单于囚禁苏武的冰窖。苏武,正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的地狱中,经受生死荣辱之间挣扎煎熬……黑暗肃杀中,数根散射红色幽光的细长条状物,好似传统戏曲里常见的公堂差役手持的刑杖,从幕边两侧斜刺里慢慢伸向舞台中心。这是导演希望传递的一种深层意象化的符号:灵魂大拷问。

第三幕第一场“春”的生机、绿意,第二场“夏”的繁茂、绚丽,舞台上多媒体变换出如诗如画的场景意境,使之成为音乐间奏的填充与补白。这些形式手段的运用与调集,丝毫不影响音乐贯穿前行。在群戏的处理上,如,第三幕第一场开始的女声合唱与第二场开始的男声合唱,可以适度增添一些动态感与造型美,视听双重效果可能更为理想。也许是陈蔚特别着意于合唱队的整体感,声部之间的和谐平衡,希望此处观众更专注于“听”而非“看”。但,再二再三就会给人单一重复缺乏变化之感。第三幕第一场“贝加尔湖畔”场景非常写意,好似一张白色台布覆盖的大餐桌,终于辨识出来,原为第一幕第一场悬空的汉像石面人脸,现在物尽其用伏地化作苏武借以栖身的寮棚。

全剧首尾照应的秦腔武士与哑剧兵卒“双簧”表演,绝对堪称导演奇思妙想灵光闪现,最为成功的神来之笔。“苏武留胡节不辱!” 古曲文辞尽人皆知,经秦腔花脸头牌名角李志翔一声吼,震天动地撕心裂肺“挣破头”,真正将观众带到了“入耳痛心酸”的艺术境界。一个横跨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疆界,尊重音乐的全能型导演,正在走向又一座艺术高峰。

作曲: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大汉苏武》剧照

在西方作曲家玩熟玩转玩顺手的歌剧音乐上,郝维亚真正在想方设法,说些自己的话,做些自己的事。

郝维亚的探索与实践,更多体现在歌剧创作上全新的概念、观念,技术手段、表述方式、个性语言、审美观念,等等。

苏武的主题,从早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五声徵调式原作古曲《苏武牧羊》演化而成,郝维亚将开始两音的下行五度变为上行四度,有效地转换了音乐的性格与情绪,从沉重、压抑到升腾、向往,充满积极开放的正能量。新的主题,在主属关系上运用调式交替、调性转换的手法,突破了原曲的单一重复。在李陵的角色塑造上,作曲家大量采用琵琶左手绞弦、推拉,右手扫弦、轮指等演奏手法,既外化地描述一代战将驰骋疆场殊死搏杀的戎马生涯,更内化地表现一个降将叛逃异邦悔恨交集的复杂心理。铜管乐奏出粗犷豪放长短音型,一个游牧民族首领威严冷峻、狂傲不羁的音乐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匈奴单于的主题。索仁娜,惟一的女高音角色,郝维亚赋予其清新柔美、温暖亲切的主题,所谓音乐的“美”,基本集于美女一身。

序曲,渐进式展开。陶埙声声,胡笳阵阵,幽幽复悠悠,仿佛从时光隧道尽头深处飘来的远古回音……总体上,《大汉苏武》音乐布局十分讲究。虽然,要受文本一定程度的束缚限制,但,无论戏剧的推进还是情节的发展,无论人物的塑造还是性格的刻画,无论情绪的抑扬还是意境的营造,音乐本体表现仍自始至终发挥出应有的主导功能。全剧三幕,笔者个人最喜欢第三幕,喜欢音乐的层次感、对比度、变化性,相当清晰而丰实,精彩而饱满。第一场的女声合唱与第二场的男声合唱,写得真好,唱得也好,两首合唱给人留下了美佳的印象。可是,一幕两场的合唱却显得有些松散凌乱而缺乏表现性。是写的太仓促匆忙?还是唱的太生疏繁难?总之,歌剧合唱的威力和魅力均未充分发挥。

必须强调,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在中国歌剧中遭遇汉语发音四声五呼即成为“雷区”与“陷阱”。《大汉苏武》中大量的宣叙调,尤其第一幕全部由宣叙调结构组成,郝维亚写得极顺,毫不感觉生硬别扭拗口,演唱自然流利入耳。这项优势,还贯穿于所有重唱段落,从头至尾各个声部清晰可辨,旋律走向文辞疏密各行其道,互不牵绊搅扰,重叠交织和谐,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功突破。

苏武的四段咏叹调,第一首离笔者预期似乎最远。露天冰窖七天七夜摧残煎熬,渴饮雪、饥吞毡,怎么可能张口就冲到高音区?而且,一片高音带重复循环,感觉特别难受。抑或,郝维亚在刻意追求这种效果?你就要让人不舒服?这么重要的咏叹调,在音区、音量、节奏、摆字上缺乏相应的变化和对比,听上去累得慌,唱起来更不易。从作曲家的专业水准与创作实力出发,这段咏叹调完全可以写得更为精彩感人。所以,笔者不揣冒昧谏言:第二幕苏武“干渴”咏叹调,应该再修改完善。重写前面四句,保留中段数句,精雕最后六句。第三幕苏武“老了”咏叹调,应该再补充扩展。在中间或结尾,添加四至六句,使之具备主人公最后一首咏叹调应有的篇幅和分量。

演员:千秋各具尽展风采

两组苏武,一大一小。这不单指年龄、阅历、经验,米东风和薛皓垠,身量个头与声音造型,高矮、大小,宽窄、厚薄,浓淡、明暗,等等,差异明显。重点还是嗓音,两位男高音SIZE显然不同。

笔者从“小”苏武听起。这部史诗歌剧,这个历史人物,青春风华的薛皓垠,非常投入卖力。无论宣叙调、咏叹调,他都完成得比较好。但是,一旦加入重唱,尤其混入男中低声部,小高音便感觉穿不出来。如,第一幕第一场,苏武同李陵,在汉武帝面前关于“藏刀铸剑”主和,还是“惟有刀剑”主战的争论,李陵的气势与声音明显占据上风。第二幕四重唱“美丽的家乡”,男高音的“阳光”般的热力与魅力也略显不足。况且,美妙圆润的男高音,在“渴饮雪,饥吞毡”的煎熬中,在“我老了,我老了”的沧桑中,是否有必要永远保持一样音色、一种质感?

“大”苏武大约要比“小”苏武年长二十岁?米东风的嗓音,肯定不及薛皓垠那般年轻,那般华丽漂亮、灵活轻盈。但是,他一出场就好大气场,举手投足一招一式眉宇眼锋牵人耳目,自然成为了舞台的焦点。“忠臣”,“英雄”,“李陵是大汉英雄”,开始这几句零散的宣叙调,听不出所以然。“天子啊,刀剑止不住流血的伤口……”从第一段相对独立完整的宣叙调,米东风便显示出自身的优势,有经验、有实力、有造诣的演员,永远是角色化、戏剧性的演唱,永远从心里、在戏中,“宣叙”与“咏叹”。

看来作曲家似乎更偏爱男低声部,单于的所有唱段,写得张弛有度相当熨帖,彭康亮唱起来也非常舒服尽兴。这位匈奴首领的威严与阴狠,古板与拧巴,男低音并未虚张声势,他规避了外化的形体语言,通过演唱中声音的丰富表情,实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令人信服。张海庆和薛皓垠,从十二年前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开始搭档同台合作,“梁思成”变身大将军,全剧最复杂、最悲剧的人物,年轻的男中音歌唱家以自己的理解与诠释,获得了普通观众与业界专家的肯定。第三场“诀别”的戏,他唱得动听、演得感人,用李陵的生命悲歌绝唱,为全剧点染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位女高音的声音造型,更是大相径庭。周晓琳纯正美声歌唱技巧,已达到很高层次,大段咏叹调听起来相当过瘾。从《止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开始就显示出超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数段重唱中,女高音的色彩也是挡不住的美丽。但,周晓琳需要在保持声音圆润气息贯通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密集文辞的清晰度,如果中文汉语含混不清,总会影响听众解读文意。郝萌的嗓音与运腔,似乎比较偏“民声”,高音区也用到一些混合“美声”的技巧。第一幕二场的宣叙调“云儿白,草儿长,羊儿围在我身旁……”她的演唱纯朴自然悦耳动听。索仁娜更富于牧羊女的单纯平实亲切可爱。如果那些戏剧性强的段落得到妥善解决,以达到角色应有高度和深度,这个索仁娜就能独立撑起一片天。

《大汉苏武》,突破与超越了历史题材歌剧的一般模式,既有“世界性语言”,又有“中国化色彩”。从现场观众反应看,平时并无歌剧欣赏习惯的陕西、西安普通市民,全然接受了“他”,而且,喜欢他、尊敬他。

猜你喜欢
李陵维亚咏叹调
朔风又起
驻车操纵手柄噪音的分析和改进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法国非裔女议员被下属告“精神骚扰”
向图维亚开枪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音乐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