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保,刘建涛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生是希望中的希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各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由此引起了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在我国社会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大交融的局面。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以期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多元文化的内涵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理解。就时间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或主导性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体系,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其主导性文化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集体主义是其主导性文化的表现。就空间而言,在同一国家和民族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价值观也就不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而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最先感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变化并在价值观念上有所表现。面对各种复杂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在对社会认识,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理解上,时常会有难以排解的困惑和迷惘。可以说,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多元文化的背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双重影响。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集合体。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爱国、爱家、慎独、服从、敬业等,也有20世纪50年代以来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还有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社会的西方文化,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竞争、民主等。这些多元文化不仅使大学生价值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取向,有助于他们提高价值选择能力,还会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形成时期接触西方文化,就使他们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并产生出传统价值观结构中所缺乏的现代要素。大学生认同的竞争、效率、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经过前进与后退、创新与守旧、传统与未来、沉沦与升华的艰难选择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兼顾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更加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祖国人民服务的统一。
一是加大大学生价值观的模糊度。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思想活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的模糊性表现得更加强烈,价值观模糊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日渐突出。一些大学生对价值超越的向往与对社会现实的迷茫相矛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对新的价值观尝试的冲动相矛盾,不同程度地感到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等。二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冲击。“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随之而来的外国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2]。大量新思潮、新观念的不断涌入,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局面。面对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不能辩证思考,合理扬弃,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度崇尚西方文化而排斥民族文化,崇尚负面文化而排斥主流文化,崇尚自私、功利、享乐而排斥奉献、敬业、勤俭,严重的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针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石。只有筑牢这块基石,以党建带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才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3]因此,高校必须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首先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确立“一年级班有党员,二年级班有党小组,高年级班有党支部”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其次要采取得力措施,把着力点放在培养教育上。坚持对一年级新生“早”抓入党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抓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深入教育,对党员“严”抓继续教育。再次要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等,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形成鲜明的特色。首先要发挥校训的凝聚作用。要集思广益,凝练出符合学校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简洁明了而又寓意深刻的校训,激励师生员工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其次要着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风气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要从小处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育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要坚持严谨治学,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要坚持严格管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再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文化载体,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
互联网的传播带领我们进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其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传媒阵地的作用,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集声、光、色、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可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要充分认识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网络阵地意识,不断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积极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站或网页,尤其注重建设起龙头引领作用的“红色网站”,并及时进行维护,切实加强管理。再次要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教育。要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活动。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
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首先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来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大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主体性更加凸显。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切实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其次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大学生从与人的关系、与事的关系和与己的关系中不断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树立信心。再次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教育能力。各种业余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活动,要在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指导下,主要由大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让大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又能经受锻炼,提高素质。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大学生在知、情、意以及不同层级需要共同作用下的内部思想变化中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见图1。
图1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图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关系:环境刺激+内部思想结构→外在行为。环境刺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教育和实践活动等),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见的,可以称为输入端。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可见的,是内部思想在环境刺激下综合运动的结果,可以称为输出端。而内部思想结构是从外部看不见的,必须通过输入和输出信息来分析和判断。通过调节和控制输入端,可以改变内部思想结构,使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调节和控制输入端,主要就是充分考虑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按照教育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努力完善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相符合的多维一体化的教育机制。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关系,建立上下一致、内容科学、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要逐步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协作制度、学习宣传制度、汇报检查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价值观教育运行的机制。其次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选拔热爱价值观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充实到教育工作干部队伍中,对其加强教育和培养,加强管理和考核,靠政策吸引人,靠感情留住人,靠工作使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再次要努力完善工作保障机制。要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场所和设施建设列入高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一个学校价值观教育工作是否顺利与学校的全员育人机制是分不开的。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的工作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工作都应贯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树立面向学生、为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服务。其次要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自立育人,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再次要建立健全教育工作责任制。构建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必须要以落实责任制为前提。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制定教育工作责任细则,分解责任内容,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同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由于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重要条件。环境育人是价值观教育工作重要的运行机制之一。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要高度重视环境育人。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协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教育机制。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情感关系基础上的,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时间最长的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但其功能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及时反馈大学生的整体状况,调动大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再次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教育机制。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传媒的不断现代化、网络化,学校与社会之间再也不存在一道围墙,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党、全社会要努力创建良好的风气,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高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2012-12-21]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12.html.
[2]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67.
[3]习近平.高校党建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EB/OL].(2012-06-20)[2012-09-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20/c_112262126.htm.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吴福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