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新疆教育发展概况初探

2013-11-05 07:20邓正霖梁江龙
改革与开放 2013年20期
关键词:新疆教育

邓正霖 梁江龙

摘 要: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清朝国势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教育政策的变化。新疆教育在此大的背景之下,其发展经历了新疆建省前和建省后两个时期,教育方式也逐渐由一元走向了多元。

关键词:清季;新疆;教育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间有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亘古未有。虽自道光帝后国势日衰,但近代化的浪潮却逐渐席卷全国,其政治、经济、文化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革。针对这一大的历史环境,新疆教育发展分为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点是光绪十年(1884年)的新疆建省。

一、清季新疆建省前教育发展状况

自清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新疆建立军府制后,新疆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地方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同年十月,吏部议准巴里坤、哈密“新移驻之同知、通盘,应定为直隶厅,归安西道管辖”。①至此,新疆地区部分的出现了省治。这就决定了两地可以选员参加科举考试。随着“关外耕屯日辟,商旅往来,生聚日繁”,巴里坤一带“兵民子弟郭书、讲射,渐已蔚然大观”。清廷希望关外居民能够“蒸蒸向化,弦诵相闻”,以期边疆持久稳固。这些是教育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有鉴于此,清廷决定将巴里坤“改设知府,添附府知县一员”,而乌鲁木齐同知则“改为知州”,且“附近之辟展同知、哈密、奇台两通判,均归巴里坤新设知府管辖”。这几处所添学额,岁科两试,每次“取进文童四名、岁试武童四名”。②此后,乌鲁木齐等处“率皆立学校”③。

而作为新疆统治中心的伊犁在新疆建省前却从未发展过科举教育,这是因为受制于清廷。清廷认为伊犁乃边疆要地,故而伊犁地方官兵应当以守土固边为主。守卡官兵要“自带子弟为跟役,以便训练”,其他官兵必须进行军事训练,以免“转致生疏”。④由上而知,伊犁地方的军事教育要远高于科举教育。时至嘉庆八年(1893年)二月,伊犁将军松筠上奏希望“设伊犁学额”,该建议立刻遭到嘉庆帝的驳斥,嘉庆认为伊犁距内地道远难行,将试卷送至陕甘学政处“长途往返,更费周折”。嘉庆责斥松筠要“留意边防,整饬武备”,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发展伊犁教育“断不可行”。⑤

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廷对南疆实行了文化的封禁政策,南疆的教育几乎没有发展。这一政策导致了南疆社会文化变得死气沉沉。当时,南疆之人即使识字,亦只能“粗译文义”,而贸者“足记姓名而已”。⑥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新疆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以乌鲁木齐至哈密一线为主。但有一点必须认清,清廷之所以在这一带发展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新疆官、民、兵的主要任务仍是固土守边。道光十八年四月(1838年)乌鲁木齐都统希望“于乌鲁木齐建修书院”,后清廷以“舍本逐末,必致装备废弛,安望其悉成劲旅”⑦为理由加以驳回。因此,新疆教育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清季新疆建省后教育发展状况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新疆的教育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洋务运动阶段与新政阶段。新疆省制初建,左宗棠和刘锦棠大力提倡发展学塾教育,尤其是对南疆维吾尔族的教育。因此光绪初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提出了“置学塾,训缠童”, 奏请改设郡县,设学塾,维吾尔族的儿童进行教育。光绪六年 (1880年),经刘锦棠奏请,镇西以西划归新疆。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迪化州学为府学,设教授 1 名,管理迪化所属各县学务。原来昌吉、阜康、绥来、奇台各县设立的训导一律裁撤。镇西府改厅学,仍设训导。光绪六年(1880年)移镇迪道于乌鲁木齐之后,没有学额的伊犁、温宿、疏勒三府也设置了训导,以启迪文化。新疆文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为后来学堂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疆设置提学使,由留日归来的杜彤提出了“求普不求高,用学务人厚薪不兼差,以次渐进不惑种人难于见功”⑧之说。而且还设立劝学所,作为提学使的下属机构具体负责各地兴学事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署理甘肃新疆巡抚吴引荪上奏:“拟就书院改设学堂,其高等办法,仿照山东章程,暂分备斋正斋,督课外国语文。拟将旧设俄文学馆并入。再聘精通英、德、法语言文字者,以补所未备。至府州县应设各等学堂,当通饬筹款,一律仿办。” 于是,省城迪化就书院改设高等学堂 1 所,还设立两等小学堂 10 所。宣统元年(1909年)冬,又从京城调来理化算学教习 4 名,这样,学科设置逐渐完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疆全省改设两等小学堂进入高潮,许多府州县都缺乏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省城中学设立简易师范班,一年毕业,派往各地充当教习,待遇优厚,每月 30 元。尽管如此,各地仍然缺乏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 迪化府建立了两等小学堂 1 所,作为全省的示范学校,各地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又建立维吾尔族师范学堂 1 所,专门招收新疆南路各郡县送来的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师范学堂的设立,最能反映当时新疆办学人的指导思想。经过学务公所开会讨论,大家最终认识到:“今强邻环伺,缠处沃土而不才 ……必启其知识,使知今日各国待异种之苛,乃晓然于自处高天厚地,必授以技能,渐能为工为商,方免他日之贫困。”⑨而且维吾尔族师范学堂的毕业生,一般都由当地政府授以衣顶,或派为学董,派为乡官,新疆地方政府的学务官员也要对他们表示尊敬。

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各地的劝学所33处,总董29名,劝学员101名。”联魁在行馆东院创设学务公所,“以为阖省学务总汇之区”⑩加强对新设学堂的管理。学务公所内设总务、普通、专门、实业、图书、会计等科 , 每科设科长、副科长、科员、省视学、司事、书记等员,额数不等。光绪三十四年 , 学务公所派人前往新疆南北两路进行教育考察,对办好的地方官吏,比如乌什同知彭玉章、焉耆知府张铣,都上报学部,得优叙,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官吏的办学热情。在前往南路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不懂维吾尔族语言,是南路兴办教育的一大障碍,于是开始注重维吾尔族语言的教学,令师范中学班学习维吾尔族语言,各级官吏教习不得轻视维吾尔族学生,还免除维吾尔族学生的徭役。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维吾尔族聚居区创办学堂的顺利进行。联魁任巡抚时,把新疆课吏馆改设成为法政学堂。新疆课吏馆由署理新疆巡抚吴引荪在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 , 联魁和新疆布政使王树楠、提学使杜彤、镇迪道兼按察使衔荣霈、法政学堂监督候补道杨增新等会商,认为“学堂之设原以造就人才,而仕途需才较诸学界为尤急。新疆统辖诸部,接壤强邻,亟应陶铸吏才,以备内政外交之用”,(十一)决定把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就原有房舍添建讲堂、厅室 , 通计新旧房屋 120 余间。学堂暂定学额内班 40 人 , 专收候补人员 , 外班 20 人 , 兼收官绅。聘请法政专科毕业的日本和中国教习各1员 , 警察专科毕业的中国教习1员。

这一时期,新疆启蒙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各府厅州县,也都设立了蒙养学堂。其中《拜城县乡土志》(十二)中记载到:“城乡共蒙养学堂四处,取缠童聪颖者入学,每堂额定学生十名”。在《温宿县乡土志》(十三)中记载到:“蒙养汉学堂,一在县治北,汉教习一名,汉回学童八名。蒙养缠学童一在县治城外东关。缠教习一名,缠回学童八名”。《宁远县乡土志》中载:“安宁远县向无文人学士,设治以来建蒙养学堂,延教习无非为地方培养人才起见”。但是该《乡土志》中也提到了由于风俗习惯和语言不同,虽然“地方官再三劝谕,以子弟读书识字为第一要义”。但是,“其如舌敝唇焦,何故士之一字有难色。”(十四)虽然新疆也建立了一些蒙养学堂,但是,依照其记载可以推知其招收的人数以及规模比起内地来说要小得多。然而,新疆毕竟在启蒙教育的发展中向前迈了一步,虽然这一步有一些蹒跚。

由上可见,新疆建省前教育发展的特点是局部教育有所发展,全局上仍然落后。这一时期,从乌鲁木齐至哈密一线教育发展较为明显,而新疆其它地方的教育却停滞甚至取消。新疆建省后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中心发展、注重全局,在近代化的变革中谋发展。其中以乌鲁木齐为中心,针对科举的教育以及近代化教育均有所发展,不仅如此,天山南北包括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地的教育亦有发展。在短促的“新政”期间,新疆迅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改革,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逐步提高。“为新疆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政治思想和科学知识的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新疆各方面的知名人物,而且成绩较为显著,在推动新疆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

新疆的教育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无论是新疆建省前还是建省后,新疆的教育在清廷看来,仍属可有可无。边疆的稳定才是清廷制定边疆政策的依据,凡是有害稳定的政策一概剔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然而由于封建专制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改变,不可避免地将腐败官场弊政陋习带入兴教活动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壤上,是不可能植育出根深叶茂的现代教育参天大树的。

引文注释

①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622,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

②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962,乾隆三十六年九月癸丑.

③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050,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丙午.

④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349,乾隆五十五年二月丁丑.

⑤ 《清实录·仁宗实录》,卷108,嘉庆八年二月丁巳.

⑥ 苏尔德,《新疆回部志》,卷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11页.

⑦ 《清实录·宣宗实录》,卷308,道光十八年四月庚申.

⑧ 王树楠.《新疆图志·学校》,卷38,第1389页.

⑨ 王树楠.《新疆图志·学校》,卷38第1389页.

⑩ 《清实录·德宗实录》,第59册,卷19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78页.

(十一) 《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下册,联魁,《奏为新疆课吏馆改法政学堂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575页.

(十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乡土志稿·拜城县乡土志》,北京: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468页.

(十三) 《新疆乡土志稿·温宿县乡土志》,455页.

(十四) 《新疆乡土志稿·宁远县乡土志》,370页.

(十五) 齐清顺.《论清末新疆“新政”—新疆向近代迈进的重要开端》,载《西域研究》2000(3):36.

(邓正霖单位:中共吐鲁番地委党校讲师;梁江龙单位:新疆工程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新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