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一五”以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意志,这种意志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得以强化。但该项工作的推进所面临的情况和形势比之“十一五”又有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变化影响下,我国能源发展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出现了新的趋势。
能源生产、消费、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的三项世界第一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能源大国;而能效低下、优质能源比例低的局面使我国成为仅大而不强的能源大国。在短期内能源结构不可能出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节能降耗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必须重视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世宪认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努力实现三大发展转变,这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一,必须努力由大向强转变。他认为,国内大的能源公司应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以提高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他们已经进入世界500强,但距离美孚等公司的竞争力、国际地位还有差距,在管理上甚至比不上一些体量较小的500强企业。”第二,政府要改变身份。之前,政府总是被动适应经济发展对能源增长的需求,今后政府的职责应转变为努力推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不再担任“救火员”的职务。第三,政府要努力实现在世界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之前,我们做的是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今后必须努力实现定价权、国际治理等方面的话语权。在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方面,高世宪认为,这是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而革命是需要过程的。“清洁、低碳是能源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风能、太阳能发展的快些,像美国的页岩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18年的历史,直到2007年、2008年产能才超过1千亿方的水平。”高世宪的意思很明显:不可急功冒进。
在我国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的前提下,节能工作的成效与进展直接关系到减排成果的大小。因此,节能国策执行的好坏既是节能工作推进的前提,也是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核心举措。推进节能工作正面临四个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要从技术进步寻求节能空间。“有人认为,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已经没有空间,把节能推进寄托在结构节能。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过程,在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在增长中实现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李仰哲主任把技术的进步看作是扩充节能空间的重要通道。他举例说,技术革命性的变化能极大推动节能,“如在照明行业的LED技术,由于半导体应用技术的突破,使之在实效、成本上有了质的变化。”关于这一点,高世宪与李仰哲有着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核心技术是能源生产和利用革命的驱动力,而在我国,这样的核心技术的创新是很少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造创新的文化和环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
李仰哲主任之所以强调要从技术进步方面要节能空间,是因为在“十一五”行之有效的问责制、目标考核等政策挤压措施,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仍被采用,但效果不会像“十一五”那样明显。
第二,要向标准要节能。“‘十一五’取得的节能减排成绩有目共睹、成效显著。但这不能掩饰我国节能技术基础薄弱、计量及相关标准建设的滞后。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也是国家推出百项能效工程的根本原因。”李仰哲强调说:“我国提出能效领跑制度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上,进展缓慢,而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很好执行了领跑者制度,取得了经济的低成本发展。
第三,向市场要效益。“节能与环保不同,因为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对个人、家庭、企业会产生经济效益,“如果‘十一五’节能工作靠政府支持,那么,从‘十二五’开始,就要转为向市场要效益。”李仰哲认为,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时代来临之际,作为节能主体的企业应该从降低能耗的角度获取更多的市场效益,否则只能通过购买能源使用权、碳排放权获得保持生产的权利,而这样做,势必导致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当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出“组合拳”。李仰哲主任说:“向市场要效益,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新技术要产业化,要让市场认可;二是节能产品商品化,而不是老依赖政府补贴,如果只靠政府是不会做成功的;三是继续完善市场机制、理念、制度。”
第四,与低碳同步推进。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总量的1/4,增量占世界的70%;人均排放量虽然比不上美国、卡塔尔岛,但已经达到了世界均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再过分强调自己的发展,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的框架内,积极承诺、行动,但要实现到2020年减排40%~45%的目标必须做出更多努力。在国家层面上,要把节能与低碳试点结合起来,综合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缓慢转型的背景下,完成16%的节能目标非常难,其中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地方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保发展、稳增长采取的能够直接、较快提供增长的产业所采取的激励措施。这些被激励的产业包括火电、电解铝、钢铁、石化、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这些产能的形成将对2013年、2014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带来严峻的挑战。一句话,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转型与增长如何权衡、平衡,如何化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将是节能减排面临的最艰巨困难。”李仰哲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