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记者 贾志刚
朋友,你喜欢“海”吗?当你面对海味佳肴大快朵颐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是“海”的奉献?当你脚踏巨轮,眺望海天一色的远方,你目光搜寻的,可是“海”的愿景吗?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具体任务。沿海各省也充分认识到发展海洋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带动作用,不遗余力地出台多项政策和规划,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中国海洋农业发展迅速,海洋渔业总产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发展海洋农业成为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出口创汇,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保证国家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为5907.6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267.19万吨;海洋养殖产量为3862.1万吨;远洋渔业产量122.34万吨。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500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我国海洋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26%提高到68%,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我国海洋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的总产值达5937.37亿元,占国家农业总产值的16.74%,海洋渔业利用10%的滩涂与水域面积创造了近26%的海洋GDP。渔民人均收入8166元,高于普通农民1.8倍,海养单位面积产值与种植业相比增效2~3倍。从营养供给来看,悄然崛起的“蓝色农业”已经撑起我国农业的“半壁江山”。
我国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外延与拓展,“蓝色农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重要保障之一。1985年3月10日,我国水产总公司的远洋海捕船队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西非与沿岸国家开展渔业合作。25年来,我国远洋海捕船队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13艘单一近岸底拖网作业渔船,发展到能够组织多种捕捞作业,且具备一定规模的船队。我国现有各种捕捞渔船只1500余艘,其中有大型拖网加工船11艘,鱿鱼钓船351艘,船舶数量排在世界第一。同时,我国也是积极开展海洋养殖生产的国家之一,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10.6千公顷,养殖规模居世界第一。“蓝色农业”成为我国农业从土地依赖向创新发展转化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成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海洋捕捞产业作业环境处于风高、浪大、途远的大风险之中,专业性极强,亟需强大的技术支撑、完善的设施装备和知识渊博的专业人才。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全面展开,社会层面的高技术、高投入也逐渐向海洋开发跟进、渗透。但是,绝大部分近沿海地区出现了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尤其近年随着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生效,我国近海捕捞能力严重过剩的窘况更为突出,成为“蓝色农业”摆脱资源依赖走向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海洋既是人类获取资源的宝库,又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为维系海洋生态环境,我国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关于“耕海牧渔”心思想是以海洋生态研究成果为依据,将传统的掠夺式捕捞作业转变为以养为主的生产性作业,同时提出伏海休渔、捕养结合等改进措施,促进“蓝色农业”的增值、增效。
海洋的生产能力巨大,提供的物质极为丰富。根据我国海域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投入水产养殖的种类已增至559种。其中,鱼类有346种,甲壳类62种,贝类102种,藻类34种,两栖类6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海洋资源密集奠定了诸多的关联业态的成长与发展,形成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所创造的经营模式和服务需求。
据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2011年世界海洋水产养殖统计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世界海洋水产养殖每年以5.2%~7.7%的速度增长。2011年世界海洋水产养殖产量达627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6.2%,其中,亚洲海洋水产养殖产量达5550万吨,占世界海洋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8.5%,美洲和欧洲分别占4.7%和4.3%。世界海洋水产养殖的产值达130亿美元。水产养殖产量在世界渔业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由2001年的27.6%提升到2011年的40.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970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的63.3%。
我们了解到,国外的海养体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工程化海养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了流水养殖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水温控制技术和增氧技术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节省了土地,但耗水量较大。第二阶段为工厂化海养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采用了机械过滤技术、生物净化技术、纯氧增氧技术、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技术、热泵控温技术、自动排污技术,以及自动投饵技术等。第三阶段为现代工厂化海养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采用了现代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成果,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0%以上,产品优质健康,达到了污染物“零排放”,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
海养生产活动的推广,使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休憩与恢复,促进了环境友好的海养产业的大发展,也激发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了我国关于海养品种的研究,海养技术的研究,海养装备的研究,带动了造船、渔业装备、养殖设施、加工配套等相关企业的大步跟进与发展。经过我国科研工作者及广大从业劳动者的努力,我国的海洋农业成功实现了从以捕捞为主向以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缓解了农业生产与人们膳食营养供给的压力,促进人民膳食架构向营养、均衡方向发展。海捕、海养生产步入资源友好、环境友好、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
海洋开发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湛蓝的国土增添了崭新的景象。在大连獐子岛、山东蓬莱以及东南沿海各地,你随处都可以看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浮子、浮漂,规规整整的“海田”,在初升朝阳的映射下,泛起缕缕金光,恰有微风抚过,“海田”上闪出朵朵浪波,似花似火,格外壮观。
海捕、海养生产主要包括远洋捕捞、海基养殖和滩涂开发三个方面。其中,远洋捕捞已从单船单发、多船多发形式改变成与生产功能相衔接的作业模式,出海作业的船只中,既有捕捞作业船,还有带冷库设施的加工船、服务补给船,渔获被收上船以后,马上进行分类分割、加工处理,降低了运行成本,渔获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围网、深水网箱,单位养殖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以上,养殖水深达到15米,养殖空间达到24万立方米以上,养殖环境更贴近自然,养殖对象品质趋于自然、生态。我国滩涂开发也吸取了许多先进技术,降低了残余饵料及动物代谢对养殖水体、养殖环境的侵扰,维护了养殖品种的健康、营养品质。海产品加工方面,我国推广了超高压加工、超临界萃取加工、超细微粉加工等先进工艺,对海产品做到了精细化、营养化、无害化加工,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享受。同时,还做到了物尽其用,为制药、饲料等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海养技术的推广,我国海捕、海养生产步入到以科技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海养技术正朝着建立以养殖对象为主体的数学模型和专家决策系统相辅,依据养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数,实现养殖品种精准养殖。智能化养殖管理过程中坚持运用物联网技术,利用海上类型多样传感器、摄像设备采集养殖生物、养殖环境、养殖设施等数据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建立了实时在线的养殖管理系统。在与养殖管理软件对接条件下,通过数据分析、统计、优化后进行养殖优化操作,提高养殖的科学性和精准度的方向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海捕、海养生产是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实体产业。不仅涉及到海捕船只及海捕船舶、渔具渔机的建造、维修和更新,还包括海捕、海养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以及渔业码头、加工、冷库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海捕、海养产品的加工、贸易、储运和物流服务等多个环节,还有海养生物的精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海养废弃物的再加工等等,这些环节的链接形成了海洋生产的完整链条,形成高度集成的“产业集群”。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蓝色农业”起步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海洋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的新时期,对海洋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改造提升海洋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在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推进海洋农业产业的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海洋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国家渔政渔业政策调整,以及国内消费市场培育,相信国人将能够更多地品尝到优质、品类丰富的海产品。
朋友,你再看大海,能听见大海温存的呢喃吗?是否感觉到了大海亲切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