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 黄小梅
重庆市民营经济对全市的经济贡献与日俱增。为了更好贯彻落实重庆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推动重庆市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民营经济量的新增长和质的新飞跃,为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于2012年12月分别与重庆浙江商会、湖北商会、河南商会的相关民营企业家就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座谈调研。研究发现,当前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五大障碍,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有待建立。社会对于民营企业的认识尚不全面,有些社会团体认为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行为还不够得当,对食品问题、造假问题、经营不规范等社会问题存在偏见,使民营企业处于尴尬境地。又如在慈善捐助方面,企业家们表示,政府和社会对民营企业是否参加慈善捐助方面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甚至对民营企业的捐款数额做硬性的规定,没达到这个规定的就会受到各种不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家认为,基于他们为社会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慈善捐助方面,不应强制要求。为此,政府应该树立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2.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有待理顺。第一,从内部管理机制来看,由于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观念,导致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模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出现的各种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决策不科学、运作不顺畅等问题。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担心管理变革所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去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大多企业管理权掌握在业主的家族成员内部,而他们又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战略管理能力差,最后导致高层决策失误,这既不利于自身发展壮大,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第二,从外部管理机制来看,由于政府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导致出现政府在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了东部地区较大优惠政策,却在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使得重庆市民营经济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同时,由于政府缺乏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监管,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逐利益而引发如食品安全问题、以次充好问题、经营不规范等社会问题。
3.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有待落地。第一,关于融资方面的政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体现在:由于各金融机构都从自身贷款风险有保障的角度出发,对风险由国家承担的国有企业贷款的倾斜度相对较大,又由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盈利水平总体较低,很难满足金融机构贷款和担保的条件,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第二,关于财税方面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的相关政策,比如于2012年6月份颁布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财税政策意见》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有38条,涉及扶持创办民企、支持民企融资、鼓励民企技术创新、鼓励转变民企的发展方式、减轻民企税负、鼓励民企用工等六个领域,但这些政策由于政策制定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领导不够重视等多种原因导致未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瓶颈,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4.“商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商会”已经广为熟知,“商会”不仅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沟通联系和协调关系的纽带,还是社会的稳定因素。但是目前重庆市的“商会”平台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得商会这独特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首先,内部管理方面。重庆市商会都是各个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技术以及政治支持,导致商会自身建设不完善和管理不规范以及政府监管漏洞。而且,商会的关键作用在于做好上情下达工作,但是,商会与会员企业之间缺乏一个信息传递与信息透明机制来完善这一交流功能。因而不能为会员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外部支持方面。目前政府对商会的监管仅仅限于其活动是否合法方面,对于商会内部管理层则缺乏相应监督,没有对可能出现有损会员企业权益的行为的保障。由于各大企业呼吁的《商会法》迟迟没有出台,所以商会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保护、服务等方面没有可靠的后盾。
5.政府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各民营企业家的分析来看,目前重庆市民营企业还处于“两多和两少”的现状,即“占比多、就业多、规模少、资源少”。导致这种现状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政府还不够重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比如:政府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门槛相对较高、缺乏应有的政策扶持、市场没有完全对民企开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生存困难,面临倒闭。另外,政府依然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的职能,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对于该管的又缺乏相应的管理,因为仍然存在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现象,才导致民营企业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引发的严重社会后果。
1.加强民营企业正面形象的塑造。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实践有力的证明了民营企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贡献主体,更是重庆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技术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否认。但是从舆论环境的角度来看,社会和媒体对民企负面形象的夸大看待和宣传,不利于重庆市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讲,政府要加强民企正面形象的塑造就必须加强引导正面的宣传。比如:多宣传民营企业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利用媒体新闻对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和各种公益行为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营造能推进民企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其次,从企业自身来讲,企业要规范自身行为,不能只注重短期利益和物质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利益,在经营过程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完善民营企业内外部的管理机制。在新的经济时代,随着民营企业自身规模扩大,原有的家族式管理观念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那么必须树立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知识,走现代化管理道路才能与时俱进。大多民营企业原有的家族管理是“人管制度”的管理模式,这违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要很好的发展民营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实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决策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促进政府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就目前来看,特别是重庆市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财税政策意见,对于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乐观。虽然良好政策环境是对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是要实现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大量工作,要让政策的效果普及到应该关心的企业,同时也要防止部分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以保障应该受到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能够真正从这些政策中得到相关的利益。要实现政策落地关键是要完善一系列相关机制保障,首先要建立政府的服务意识,其次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执行过程要加大监管,最后要建立信息公开透明机制,避免权力滥用,只有使执行过程制度化才能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4.突出商会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在商会内部管理方面,政府要引导建立商会与会员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体系,完善商会选举制度、财务制度、商会与会员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等。其次,在外部支持方面,政府可以为商会提供统一的办公用地和办公经费并予以相应的监督,同时,给予异地商会会长或副会长一定的政治待遇,从而在促进政府政策落实到位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切实发挥商会的品牌效应和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发挥商会与党委、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作用。
5.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意识。首先,从宏观层面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困难的问题,要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资源利用方面平等竞争,为民企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另外,利用政府的独特优势,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合理引进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来发展壮大自己,帮助符合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创造“走出去”的政策和渠道,以及培养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从微观层面,在财税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上,给予民营企业最大限度的方便和优惠,在企业融资方面,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者专门的银行以解决民企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政府应注重对民营企业的分类管理意识,把民营企业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对于中小型企业,要最大限度的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对于大型企业,政府应该鼓励他们选择“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将资金和技术引进来,将产品和品牌走出去。并且为其创造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