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龙涤新世纪学校 赵守文
“1·3·3·4”教学模式是我校自2012年开展的一项课题实验,“平行四边形”是杨俊杰老师按照“1·3·3·4”教学模式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为此作如下认识与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维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学生要具备“四个基本”数学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两个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价值(了解数学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数学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用“了解”“理解”“把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目标、过程目标的把握,必须在备课准备上下功夫.重组加工教学内容,对教学素材的再创造.
上面的图表具体体现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四维目标”和“四个素养”之间的统一关系,实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标.
数学知识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间的关联,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间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从下面的“平行四边形拓展、延伸、关联结构图”不难看出这点.区域1是“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而区域1外的内容则是凸显了其与初中数学相关知识的关联.同时渗透了相应的数学思想,及处理数学问题的有关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平行四边形拓展、延伸、关联结构图
此结构图体现以知识技能为核心和载体,整体考虑知识间的关联,揭示相应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恰到好处的习题配备,找准知识点,连接知识链,构成知识网,构造整体知识结构,局部的知识结构与全局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
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知识介绍,也不是学生的单纯模仿、练习和记忆.而应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和运用.新知识学习要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内部关联”活动的过程;知识应用要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概括起来应为:
确定合理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创设启发性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精辟的教师归纳概括.
在这里,着重点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包括:
关于获取信息能力——设计阅读分析的问题;
关于探究能力——设计探索规律的问题;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关于创造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定位知识点——选择切入点——点拨引领点——训练层次点——落实检测点——师生亲和点——整合知识点.过程也要体现两种推理,相辅相成.
教学风格体现在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特点:
关于多渠道展示:
民主性教学环境;
整体性教学内容;
多渠道探究过程;
多样性教学手段;
层次性思维训练.
关于多元化特点:
全员与局部的统一;
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合情推理与演绎性推理的统一;
知识技能与方法应用的统一;
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统一.
1.全体与个体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开宗明义,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使得人人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面向个体需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注与帮助,鼓励进步,增强学习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给他们足够的材料,配备相应的训练,提供思维的空间,发展其特长和能力.
2.“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师生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如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这些都是动态生成的.这些新资源要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收到好的效果,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合情推理与演绎性推理的统一.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合理性推理:通过观察、画图、操作、展示、归纳、类比等活动,发现规律、猜想结论.
平移、旋转、对称、重叠、画图多媒体演示多种手段认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演绎性推理:通过从合理性推理得到的启发,凭借经验和直观、归纳和类比,从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规律,按照逻辑推理方法,证明计算,推断结果.
通过严格推理,从理论上用多种方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要充分理解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
4.知识技能与方法应用的统一.
数学过程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应用尽可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5.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数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数学探究提供重要工具.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实现模拟演示与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演示与学生的直观想象、规律探究活动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提供有利的教学工具,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