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对辽宁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

2013-11-02 08:49吕怀涛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5
关键词:流通辽宁辽宁省

吕怀涛(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流通产业对辽宁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理论与实证

吕怀涛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

辽宁经济结构问题背后存在深层矛盾,在持续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投资、消费、成本和产业结构表现出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复杂关系,使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流通产业的发展可能成为协同各种调整要求、解决增长与转型矛盾的线索。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外部性、调节功能和优化效应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有力支撑,有利于帮助宏观政策撬动经济转型的杠杆,实证结果也表明流通产业对投资、需求和三产协同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有助于解决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难题。

流通产业;经济结构;外部性;调节功能;优化效应;辽宁

辽宁省自2007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以来,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但在迅速向经济大省迈进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考”。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战略性调整目标和方向,然而,消费启而不动、出口持续低迷、投资仍担大任等现实问题已表明经济结构调整陷入了阶段性瓶颈。可以预见,在持续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尽快找到一条可以协同各种调整要求、解决增长与转型矛盾的“红线”,那么经济结构调整将可能会滑向一场形式主义的数字游戏。

一、辽宁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现实困难

2001—2011年,辽宁经济总量由5033.08亿元增长到22 226.7亿元,年均增长率12.6%,2011年辽宁省在各省区中经济总量排第七位,但在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是投资和消费贡献明显失衡,以2004—2008年期间为例,GDP年平均消费贡献率只有37.2%,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中国的平均标准55.5%,而投资的贡献率却高达67.2%,比美国高出48%,比中国的平均标准还要高出26.5%;二是三次产业还未实现协同发展,2001年辽宁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1∶49∶40,2011年为9∶55∶36,2011年同期全国为10∶47∶43,可见第二产业在辽宁产业结构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并有强化趋势,而第一、三产业发展则相对较弱;三是区域发展呈现显著差异,突出表现在辽西北地区与辽中、辽南两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相对于这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迫切的困难是辽宁在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还存在深层的矛盾。

1.辽宁经济结构问题背后的深层矛盾

(1)投资主导增长而可持续压力日渐增大。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辽宁经济增长中投资率开始高于消费率,进入了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扶持政策的高度介入一方面为辽宁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发展导向带来较强的政策性因素。高投入的增长方式中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没有呈现很好的成长性,下一阶段,在经历4万亿投资以及应对通胀政策过后,我国在钢铁产业等传统领域、光伏产业等新兴领域,甚至在高铁等基础设施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稳中趋紧的可能性较大,投资需求面临减缓风险,进而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将愈发凸显。

(2)居民消费水平仍不具备大幅增长的条件。2000年以来,辽宁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疲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显著下降,从2001年61.6%迅速下降到了2010年的39.6%,而未来实现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一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导致居民收入难以支撑消费快速增长;二是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预期支出仍然很高,居民预期性储蓄动机仍然较强;三是消费刺激政策作用趋弱,前两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提前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消费需求,使得今后消费需求增长也受到抑制。

(3)要素成本全面上涨使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成本压力。辽宁经济发展的高成本特征十分明显,要素成本上涨将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传统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未来成本上升的压力是综合性和多方面的,除了我国各地区面临的输入性通胀、物价结构性上涨、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经营社会成本不断提高等共性因素,作为能耗较高的省份,辽宁还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辽宁“十二五”规划更是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节能减排量化目标,因此未来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将逐年增长,低碳、环保标准会逐步趋于严格,进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4)三次产业间联动性不强,结构性调整难度极大。辽宁第一产业生产规模一直普遍偏小,在投资、技术方面呈现一定劣势,因此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通过产业链向第二、三产的加工和服务业延伸能力极为有限;第二产业虽然曾是辽宁的“金字招牌”,但门类过于齐全,专业化程度、生产集中度、组织化程度都不够理想,没有实现比较优势,从而失去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能力;第三产业则以居民生活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迟缓。因此,对于三次产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的困境,梳理其间的协同关系成为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最大难题。

2.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和的系统性

经济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类产业、各种所有制成分、各类经济组织、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方面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资源在各种经济结构间的配置状态和发展水平,技术经济联系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含了生产力的结构,又包含了生产关系的结构。那么,经济结构调整就不仅要着眼于各个指标间静态的比例关系,更要关注其中的动态依存和制约关系,比如消费和投资的相互制约关系,一、二、三产的联动联系等,而往往后者则是经济结构调整中更难以驾驭的层面。*例如旨在拉动内需4万亿投资举措,在居民消费和第三产业不具备大规模启动基础的情况下,过度刺激投资,资源的产业内循环尤其在第二产业内的循环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效产出。从辽宁的现实困难来看,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立足点应着眼于系统性、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首要原则是坚定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与此相关的政策机制、调整举措介入应首先寻求一个可以撬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杠杆的支点,进而出繁入简地寻求适应发展规律、解决突出矛盾的调整路径,否则难免会“照猫画虎”、有表无实。

值得注意的是,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和现状来看,经济权力正在迅速从制造商向经销商和零售商转移,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时期,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大势所趋。同时,全球产业分工的趋势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向技术能力和流通能力两个方向进行的经济结构优化,握有更多全球产业分工主导权,使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近十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包括零售、批发、物流在内的流通企业约有100家,占500强的1/5,而美国更是在其中的零售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同时,美国的第三产业中,零售批发的销售规模遥遥领先于保险、医疗保健、银行金融等其他行业,因此,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表现在制造业,而是在于流通竞争力。因此,处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间各个环节的流通产业,正如经济命脉中的血液,承担着资源的配置和代谢功能,在探寻经济结构变迁规律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流通产业的作用,为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讨论。

二、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流通产业效应

1.流通产业的外部性

流通产业指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经济组织群体或部门,一般来讲主要包括“批发与零售商业”和“运输业与仓储业”,但随着生产流通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流通产业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和作用已日益凸显。由于流通产业更偏向“服务性”,其产出的价值更多凝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存在巨大的外部性,因此流通产业的贡献不能仅通过产值来估量,其带动其他产业的隐性贡献颇为巨大。分工经济条件下,流通与专业化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和激励的,即专业化程度加深,促进流通发展,而流通发展,实现进一步专业化。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围绕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居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的争论,流通附属产业论观点趋于式微,而流通先导产业论、流通基础产业论、流通战略产业论等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在发挥流通产业影响力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倾向性观点认为流通产业的价值实现功能可以反作用于生产环节,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流通产业对于形成正确的价格信息、引导上游的投资与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2.流通产业的调节功能

流通产业的“天然”调节功能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最基础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应对商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离。商品的生产和消费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矛盾的,有些商品是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有些则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还有些商品是地域性生产、全国性或区域性消费。为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通过仓储、物流、配送等流通活动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其次,最核心的调节功能是引导生产和消费。流通活动中信息的传导可以使生产按市场需求来进行,按订单进行生产或实现“精准性生产和供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通过价格载体来表现商品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传递过程,即通常所讲的利用“无形的手”引导生产和消费。再次,流通产业对资本和风险也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比如融资职能,即垫支资本活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间,商人用资金去购买商品,然后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从事着垫付资本的活动,现在许多新的交易方式,如预购、赊销、租赁,都是流通商发挥了“中介人”的融资作用,调节了资本、风险方面的矛盾。

3.流通产业的优化效应

流通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以及经济运行过程的优化及效率的提高。在工业化初期,生产主导流通,因此流通产业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而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后,流通产业作为两者间的纽带则发挥了传递信息、调节优化的功能,这样的优化效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提高而愈加明显,并以边际递增的速度增加,这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流通产业的最大原因。从流通产业优化生产结构效应的角度来看,掌控了流通产业基本上就掌控了经济结构控制权,因此低利润高消耗的生产将通过流通产业的优化效应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高效益低消耗的生产则留在发达国家;从流通产业优化生产流程来看,流通产业可以通过高效的优化配置作用使生产过程缩短,高成本低收益的生产逐步被淘汰,而低成本高收益的生产将通过流通产业得到鼓励和发展。

三、流通产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辽宁数据为例

1.流通产业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影响

本文选择狭义流通产业范围的统计数据,即批发、零售、餐饮三个方面来衡量流通产业。选取“消费零售品总额”的增长来描述流通产业的发展,其中消费零售品总额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和其他三部分。选取“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和“居民消费”增长作为指标来表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情况。利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辽宁省2001—2010年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X序列为辽宁省的消费零售商品总和,单位“亿元”;Y序列代表的是辽宁省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量,单位“元/人”;Z序列代表的是辽宁省的全社会固定投资,单位“亿元”。

(1)流通产业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由表1可以得出X是Y的格兰杰因,即辽宁省的消费零售商品总和是引起辽宁省的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原因。

表1 X与Y的因果分析

对X与Y做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为

Y=977.98+1.76XR2=0.996

t=(10.78) (68.05)

通过回归模型可以看出,辽宁省的消费零售总和每增加1亿元,每个居民的消费增长1.76元,接近于每人消费增加2元。所以从这方面讲,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对促进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流通产业与投资需求的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由表2可以得出X是Z的格兰杰因,即辽宁省的消费零售商品总和是引起辽宁省的社会固定投资水平变化的原因。

表2 X与Z的因果分析

对X与Y做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为

Z=-2560.99+2.497XR2=0.971

t=(-7.25) (24.75)

通过回归模型可以看出,辽宁省的消费零售总和每增加1亿元,辽宁省的全社会固定投资总和增加2.497亿元,所以流通业的发展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相当明显。

2.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2001—2011年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与流通产业的统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流通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作相关性分析,其中流通产业产值用社会零售总额表示,具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辽宁省流通产业与一、二、三产的Pearson相关系数

注:**表示在显著水平为0.01下显著相关。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0.01的情况下,流通产业的发展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97和0.999,流通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高于流通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而流通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又高于流通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由此可见,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相关性很高,流通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且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而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又高于第一产业。

四、结论与启示

(1)流通产业是未来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以往统计数据仅注重测算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其外溢效应却没有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统计数字之中,可以说社会虽享用了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但并未因此而支付任何费用,从而大大低估了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这显示出在辽宁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仍占较低比重的流通产业的每一分增长,都将透过乘数效应对辽宁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贡献更多来自于有益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内生性增长。

(2)流通产业发展将极大刺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流通产业影响需求结构的实证分析表明,流通产业发展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这通常体现在商品流通形式的创新、流通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如流通产业依托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等平台实现的流通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水平。可以预见,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将为居民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积极变化,极大地促进全社会居民消费倾向的改观。

(3)流通产业发展有助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流通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而在产业发展中又是联系第一、二、三产业的桥梁,发挥着传导信息、促进交易、调配资源等功能,因此流通产业的发展繁荣可以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对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另外,现代流通服务业具有深刻的生产性服务能力,许多流通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将对辽宁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形成积极的优化带动作用。

(4)流通产业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流通产业是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交换等重要职能,是中心城市生命力以及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流通产业的调节功能和优化效应会促进以产业协同、产业融合为坚实基础的一体化发展,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以流通业为先导促进城市经济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较好选择。

[1]宋 则,常东亮,丁 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5-14.

[2]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9(5):7-14.

[3]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财贸经济,2009(2):115-120.

[4]杨 波,王章留.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及理论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9-25.

[5]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18-25.

[6]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45-50.

[7]王德章,朱艳丽.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6(2):3-5.

[8]徐从才.流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13-08-05

吕怀涛(1981-),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E-maillvhuaitao@dufe.edu.cn

1671-7041(2013)06-0028-04

F269.27

A

猜你喜欢
流通辽宁辽宁省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