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敏 何 剑
门诊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承担着对门诊患者进行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的抢救任务,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的预后和患者的安全。而手术切口感染将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门诊手术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途径、强化监督,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1年门诊手术患者,并对术后在门诊换药室参与换药、折线的患者进行观察、追踪回访和进行切口感染病例登记。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 d,有植入物患者术后追踪1年。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2.1 严格流程管理
门诊手术室建筑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三区划分明确,即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显并用门隔开。设立四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患者出入通道、污染物品通道和清洁物品通道。
1.2.2 手术患者管理
门诊手术室人员接触面广、流动量大,术前患者多数未进行疾病系统检查,相关准备工作常不到位,这对感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①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糖高者给予控制血糖,血压高者控制血压,感冒或手术部位临近炎症者给予抗炎治疗,术前有条件者进行沐浴或清洁手术部位皮肤,更换清洁衣服等;②急诊手术患者:污染伤口术者应用消毒液彻底清洗创面,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使用抗生素有效地抗感染治疗。
1.2.3 空气消毒管理
门诊手术室空气的纯净度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等级。有研究表明,当空气中的浮游菌总数达700~1800 cfu/m3时,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若<180 cfu/m3,则感染的危险性大为降低[1]。门诊手术室一般设立于门诊片区,人员复杂,流动量大,可使空气中含菌量增加若干倍。因此,严格控制手术人员和参观人员数量,不允许手术间之间人员频繁走动,尽量减少手术间门的开启,各区域间的门应随时处于关闭状态,防止手术间空气污染。建立清洁卫生制度,落实到每台手术、每日、每周及每月的清洁卫生。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无尘,每台手术前、后使用消毒液湿式清洁手术床、无影灯、器械台、仪器、墙壁、地面等,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2~25 ℃,湿度控制在40%~60%,其空气含菌落量要求≤200 cfu/m3,物品表面≤5 cfu/cm2。
1.2.4 手术器械和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应首选高压蒸气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及安全等诸多优点[2]。不宜压力蒸气灭菌的应使用环氧乙烷熏箱内熏蒸灭菌。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包内灭菌指示卡检测灭菌效果。同时,一次性无菌物品在使用前必须仔细查看有效期、包装是否密封、有无潮湿、破裂及污染,如不合格均不能使用[3]。严禁一次性无菌物品重复使用。
1.2.5 手部卫生管理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由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而导致细菌直接传播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4]。外科洗手消毒效果直接影响到手术切口特别是无菌切口的愈合[5]。门诊手术室担负着门诊和急诊手术任务,往往不是一个患者而是一批患者,尤其急诊手术,患者常因车祸、他伤和自杀等意外伤害引起,发病时间快,出血多,需要紧急救治、止血和抢救,而门诊手术者多为低年资医生,手术时常贪快,极易导致手术人员违反洗手规程和无菌技术操作。因此,应加强监督,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每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细菌检测,其标准为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5 cfu/m2,手卫生消毒监测的菌落≤10 cfu/m2。
1.2.6 灭菌物品的贮存管理
一次性无菌物品撤除外包装与高压消毒灭菌包应放置于无菌储物间内,分别用专柜存放,至少距离地面高30 cm,离墙5 cm,离天花板50 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指定专人对专柜每日负责检查。接触无菌包前必须洗手,按日期先后顺序使用。室内每日湿式清洁,定时空气消毒,温度与湿度适中,禁止不必要的人员进出。
1.2.7 术后切口感染控制管理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伤口换药、折线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换药流程,观察伤口情况,视病情尽早拔出引流物。由于患者在院和术后观察时间短,多数患者手术后随即离开医院,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注意休息,伤口不能沾水,注意局部清洁卫生,保持伤口敷料完整不移位,按时到医院换药、折线,糖尿病、结核和伤口张力大者视病情延迟折线时间等。
2011年加大门诊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力度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见表1)。
表1 2011年与2010年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
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要求,健全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根据医院感染有关规定,完善各项制度,并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工作以制度为指南,以制度规范行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6-7]。
医院设立感染管理办公室,各科室内设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护理部和护士长指导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内感染控制小组每周进行自查、督促、指导,发现问题追究到班组及个人,并列入个人绩效考核内容。疾病控制中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手术人员手、无菌物品等细菌采样,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抽查各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情况、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门诊手术室工作人员须经过规范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管理者要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并将新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定期选派业务骨干人员外出学习最新医院感染知识,并向全科人员传达交流,科内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学习考核,使门诊手术室各级医护人员认识到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人人有责。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室的重要关口。手术过程中涉及众多因素会对患者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感染,医护人员自身带菌量、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器械、敷料、手术室清洁度以及术后伤口护理等均是医院方面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8]。预防门诊手术切口感染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的控制。健全的制度、规范的操作规程、有力的监控、专业的医院感染知识以及具体的落实措施等可以使门诊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保证了手术安全,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提高了患者满意度[9-10]。
[1]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22.
[2]张青,张金涛,高宏,等.医用脉动真空高压蒸气灭菌设备的验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29-531.
[3]刘永华,马成云,祝洪珍,等.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61.
[4]赵九芝,矫玲,张学香,等.4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26.
[5]邵立红,梁琳,杜艳霞.手消毒与洗手效果分析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41.
[6]祁庆彬,张伟.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55.
[7]黄成风,姜菲,张爱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838.
[8]袁小兰,周华丽,叶天容.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69-1371.
[9]张爱珍.预防与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15.
[10]黄荔红,王佳,游荔君,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