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摘 要: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成立于1937年,是日本继”满铁”之后又一个掠夺东北资源的重要经济侵略机构。“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造成了东北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同时也使东北民族工商业逐渐凋零、衰落。
关键词:伪满洲国;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鲇川义介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18-02
1937年是伪满洲国兴亡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以关东军武装占领为基础的军事殖民统治业已确立,日伪当局的施政重点便由集中进行武力讨伐镇压,转向加强经济掠夺。伪满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为了实现这一庞大的经济掠夺计划,日伪当局制定和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特别是特殊公司制度,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的创立。“满业”的创立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经济的控制和掠夺,从依靠以国家资本为主的满铁,转向资本与技术全面依靠垄断资本集团即财阀;特殊公司制度从一业一公司转向一业多公司与一业一公司同时并存。
一、“日产”的迁移及背景
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制定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所需庞大资金的筹措。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经营大陆的资金渠道”。据满铁经济调查会统计,到1930年末,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投资额为17.5亿余元,其中“满铁”的投资额为9亿多元,即占50%以上;正金、鲜银与东拓等金融机构的投资额为2亿多元,即占11%左右;其它私人垄断资本,如三井、三菱、安田、大仓等财阀也有投资,但主要是商业资本的投资。九一八事变后,“满铁”继续保持其“对满投资的主要渠道”地位,从1932—1937年间,日本对我国东北投资为15亿元,其中“满铁”为8.4亿元,即占56%;如再加上满铁的子公司(即所谓“准满铁”)的1.3亿元,则达68.2%1。①“满铁”是通过所谓民间股份的实缴和公司债的发行,从日本金融界吸收了大量资金。但是1937年“满铁”民间股份的实缴已经结束,而且由于日本国内起债市场萧条,公司债的募集也陷入停滞状态,所以面对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满铁”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承担。而这时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不仅在资金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对重工业基础薄弱的东北,诸如汽车、飞机等工业几乎是空白,要想实现众多的计划指标,技术上远远不能适应要求。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更是日益困难,这就使日伪统治者必须重新考虑一业一公司的特殊公司体制的合理性,不得不改变伪满建国之初提出的“不许财阀进入”的初衷,力争财阀的支持和合作。
为了将日本国内资本与技术引入东北,1936年秋,关东军经过与日本陆军省军务局策划,以满铁总裁松冈洋右的名义,召请日本产业界头面人物来中国东北视察,征求意见。应召而来的新兴财阀,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的鲇川义介对“开发满洲”抱有很大兴趣,并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他对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提出一系列意见,他在“满洲现地视察报告”中主张改变一业一公司体制,实行从钢铁、煤炭等基础工业,到飞机、汽车以及其他制造工业的一条龙综合经营。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正以1941年为目标,准备发动更大的侵略战争。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为了扩军备战,正在积极策划增产飞机和汽车,并准备利用一部分外资,引进美国和德国的技术。鲇川义介的报告书提出后,军部抱有很大期望。这是因为,首先,鲇川义介是新兴的财阀,新兴财阀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新兴财阀与这种战争政策的步调是完全一致的。其次,鲇川义介为首的“日产”财阀是日本新兴财阀中最大的垄断体,是一个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比较雄厚的重工业会社。因此,以鲇川义介为首的“日产”财阀当然地成为军部借以实现以军事目标为重点的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最合适的人选。况且鲇川早已垂涎东北,以鲇川为首的日产财阀,虽然是专门以军事工业为主并乘着“军需通货膨胀”的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银行资本作背景,也经不起三井、三菱垄断财阀对军事工业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挤进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那不仅能打开经营不景气局面,也能捞取大量的利润。因此,鲇川即刻答应,并乘机提出将整个日产会社移驻东北,陆军省表示同意。当鲇川要求迁移后接管满洲重工业的综合经营并对其资产和分红予以保证时,关东军和伪满的首脑们也满足了鲇川的全部要求。可见,日本军阀和财阀彼此勾结以期达到双赢,这就使“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成立不可避免。
二、“满业”的创立
1937年10月19日,关东军拟定了《满洲重工业会社确立纲要》,满洲国政府发表的当局谈话如下:“为了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日满一体,迅速而又大规模地扩充生产力……满洲国政府决定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综合经营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国策会社。”[1]
10月22日,日本内阁开会,对关东军司令部拟定的《满洲重工业会社确立纲要》给予认可。日本产业股份公司于11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全场通过了将总部迁到伪满洲国的决定,总部的地点设在新京的满铁附属地内的满蒙旅馆。“日产”将其本社移驻东北,成为“满洲国”的法人。27日,“日本产业株式会社”正式改称“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任命鲇川义介为总裁,冯涵清为副总裁。而且还公布了同年12月20日制定的《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管理法》,明确规定了“满业”在伪满洲国对钢铁、轻金属、飞机、汽车、煤炭、金、亚铅、铜及其他矿业进行投资并指导经营,这就是说,“满业”是以军火工业为核心的全面经营基础工业的大托拉斯。关东军对迁入东北的“日产”财阀给予特别的优惠,并通过《管理法》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满业”的资本总额为4.5亿元,“日产”财阀和伪满洲国各持一半股份,《管理法》规定:在10年之内保证“日产”财阀对所投资资本每年六分红利,即使营业收益达不到六分时,也要由伪满洲国政府给予补足,利润分红,对实缴资本达不到七分五厘时,按对伪满政府股份1:2进行分配[2]276。由此可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现地筹办军火的政策,对迁入伪满的新兴军火垄断集团给予了优厚的特惠,“满业”获得了优厚的利润保证。
三、“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
“满业”的设立,使“满铁”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满铁”撤销经济调查会设立产业部,正准备大肆进行所谓的“满洲产业开发”,然而,如今却不得不把有关重工业企业交给“满业”。即以昭和制钢所为首,包括满洲碳矿、日满镁、满洲铝矿、同和汽车、满洲石油等在内的8家会社转交给“满业”经营,“满铁”在这些会社中实缴资金总额1.1亿日元,“满铁”除在昭和制钢所保留45%的股份外,其余各会所的股份全部由伪满洲国收买,并以此作为对“满业”的出资。①“满铁”交出这些公司后,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的综合经营,以抚顺煤矿为中心的采煤炼油事业,以调查部为中心的对全亚洲的调查研究,变成了“满铁”三项主要活动。
“满业”在接收满铁一些重工业子公司的基础上,又陆续设立和接收一些子公司,如本溪湖煤铁公司、东边道铁矿、阜新碳矿、密山碳矿、满洲轻金属、满洲飞机、满洲汽车等等。“满业”在掠夺东北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资金不断膨胀。1941年,“满业”资产为17.42亿元,并在该年收齐4.5亿元的额定资本;1944年“满业”资产超过了28.63亿元,比初建时增加了5倍以上,“满业”控制下的资本,构成东北全部股份资本的一半以上。②可见,“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造成了东北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同时也使东北民族资本只能依靠农业,在农产品的加工和交易方面寻求发展,因而油坊、制粉、粮栈等成了民族工商业的代表性行业。即便如此也逐渐让位给炼铁、采煤和化学工业,原本立于满洲经济一隅的民族工商业逐渐凋零、衰落。
但是,“满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掠夺战争资源的无穷欲望,促进了“满业”的建立,而这种竭泽而渔的军事掠夺,又注定了“满业”势必陷入失败的泥潭不能自拔。自“满业”建立以来,伪满洲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困难,越是扩大掠夺,这些方面的困难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日伪统治者曾经在煤炭、钢铁两个部门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办法;即在煤炭部门将满碳公司所属煤矿分离独立,妄图发挥各矿的作用;在钢铁部门,则把昭和制钢所、本溪煤铁公司、东边道铁矿合而为一,成立满洲制铁公司,妄图一元化地解决钢铁原料问题。而且,在1942年公布的所谓《基本国策大纲》中规定,特殊公司只限于极其需要国家参与的特殊企业,所谓一业一公司主义,除企业性质上特别需要者外一般已不采用[2]271。这就是说,无穷的军事资源掠夺,已经破坏了既定的经济“统制”政策。但是,他们只能修补这个政策,不能抛弃这个政策。“满业”的目标是以汽车、飞机为核心综合经营重工业,但是,满业属下的各企业,都是受伪满政府监督的特殊公司。日伪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重要物资的配给“统制”,不能把日满商事公司完全交给“满业”经营。这样,“满业”不但不能单独地实现其综合经营,而且和其它企业一样不可能摆脱困境。
“满业”最初的目标,是建立年产十万辆汽车的企业,鲇川原打算从美国引进外资和技术。正在日产移进满洲具体化时,国际联盟大会,关于卢沟桥事变,通过一致谴责日本的决议案,日本受到全世界的责难,但是,尽管如此,鲇川仍然打算,俟日产移进满洲一有头绪,就出访美国,劝说美国财界的实力人士,实现对外资的引进,并通过这种做法,引导一般舆论承认满洲国。并且,已经向邮船“浅间丸”,预购了船舱,但因在“满业”成立的1937年12月,在扬子江上,发生美国帕尼号炮艇被日军误炸事件,美国的对日舆论,一举强硬起来,于是,鲇川不得不取消了美国之行。打算暂停一段时间,等待对日感情的镇静,但后来,由于卢沟桥事变的长期化和扩大化,最终也未获得渡美的机会。后来,■川访问德国,与德国公司签订合同,试图以德国的资本与技术实现其既定计划,结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也化为泡影。1943年12月,鲇川不得不在失意中辞职,而“满业”一直苟延残喘到日本投降而结束。
参考文献:
[1][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总论)[M].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0.
[2]姜念东,等.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