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嘎力,阿娜尔
摘 要:通过对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实施现状和后续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找出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绿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管理等促进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锡林浩特市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04-02
锡林浩特市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地,地处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这几十年来,由于常年干旱、过度放牧、过度的开垦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因素,锡林浩特市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十分严重,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草原面临着草地急剧消失的严峻危机。在此背景下,锡林浩特市2002年启动了生态移民工程,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有利,而且对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实施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为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退化、沙化的趋势日趋加剧,天然草原植被日趋稀疏化,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削弱,成为京津地区沙尘暴、扬沙的主要沙源地。2000年国务院总理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于2002年锡林郭勒盟正式启动“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在全盟范围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
锡林浩特市需要进行生态移民的地区都是草原生态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锡林浩特市周边地区以及东南部的白音锡勒牧场、南部的白银库伦牧场、东部的毛登牧场和北部的宝力根苏木为主。自2002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到2010年共转移15 127人。其中2002年转移963人,主要以扶贫形式将牧区人口向城市周边稳定转移从事奶牛养殖业;2003年以扶贫形式将牧区人口向城市周边转移了1600人,主要从事奶牛养殖业;2004年在苏木所在地转移牧区人口1878人,其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1738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140人;2005年在苏木所在地转移牧区人口1600人,其中890人从事奶牛养殖业、710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006年转移的牧区人口为727人,其中46人从事奶牛养殖业、681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007年向城镇转移1178人,主要以大户进城创业、小户进城就业、部分就地转产的形式转移;2008年转移牧区人口2008人,其中整户转移1965人、零散转移43人;2009年转移牧区人口2812人;2010年转移牧区人口为2361人,主要以牧民入住创业园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形式完成移民。
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将牧民从草原迁居到城镇,使他们得到了集中安置,提高了人口的聚集度和加快了城镇化水平。生态移民居住条件产生了变化,牧民群众的就医、子女上学条件得到明显提高。生态移民实施后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大的转变,对牧民的思想观念转变有促进作用,能提高适应城镇化生活的能力。但是由于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主要从事的是奶牛养殖业,而这些年从事奶牛养殖业的移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再加上移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存环境和人脉地缘的差异性大,使得移民后的牧民难以维持正常生计,甚至部分移民重返牧场,使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二、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存在问题
1.后续产业模式单一,奶牛养殖业发展缓慢
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主要为奶牛养殖业。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是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移民后牧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奶牛养殖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移民后牧民只能采用圈养舍饲奶牛,养殖所需的饲料、干草都只能购买获得,所以大多数移民的养殖规模都比较小,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上锡林浩特市目前正处于由奶牛养殖散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转化的转型阶段,这些年饲草料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成本持续增加,移民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明显提高。移民收入中奶牛养殖带来的收入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移民主要立足于季节性务工和国家政策补贴等收入,可支配收入过低。从而带动不了移民生产经营奶牛养殖业的积极性,甚至部分移民养殖户退出奶牛饲养,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移民转产就业渠道狭窄,在二、三产业就业难度大
大部分移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从事传统畜牧业,劳动技能单一,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草场以后其他生存技能非常少,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岗位。加之移民安置区一般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不高,移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差,缺乏创业的启动资金,很难自主创业和主动获得就业机会,使得生态移民的转产就业渠道变得狭窄。移民在转移到城镇后从事二、三产业的困难大,二、三产业的企业为了增加效益往往愿意雇佣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人员,而不愿意接受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的牧民,从而在二、三产业缺少适合生态移民的岗位。再加上,牧民已经过惯了自由安逸的传统畜牧业生活方式,不愿承受严格管束且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员工制度,依靠国家的政策性补贴收入移民基本生活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降低了移民积极主动找寻工作的积极性。
3.后续产业就业服务功能低,组织管理水平不高
在生态移民就业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效健全的机制,还未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后续产业快速发展、移民就业稳定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由于当地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生态移民后的牧民进行生产方式转变、从事二、三产业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咨询、就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移民得不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移民的生活方式转变和从事非畜牧业产业方面的组织引导工作不够。移民劳动力转移呈零散无序状态,移民进城就业务工时发生劳资纠纷等问题时,他们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移民转产就业的积极性。
4.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缺乏新的支撑产业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需要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发展,好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才能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生态移民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锡林浩特市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存在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特色经济正处在发展阶段的现象,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支撑产业,可供生态移民后续产业选择的产业模式少,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新的产业支撑。
三、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建立产业化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
锡林浩特市目前正处于由奶牛养殖散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转化的转型阶段,移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大力推进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以多形式的畜产品生产模式,依托培育发展各类合作组织、已入驻锡林浩特市的各类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产业化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锡林浩特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扶持和鼓励发展生态移民从事旅游业的优惠政策,通过鼓励移民从事旅游业,带动移民从事住宿、餐饮、制作出售旅游相关产品等相关行业的机会,为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成为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带动移民后续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移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收入的增长。
2.加强技能教育培训,提高移民就业能力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依靠移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择业培训,使移民有能力脱离传统单一的生产模式,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能拓宽移民的就业领域。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实际用工需求和移民的就业愿望,采取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相结合。一方面,举办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要提高移民整体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鼓励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用工需求适当放宽条件向移民实施招生培训,培育一批能够引领生态移民科学致富的带头人。此外,加强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提高移民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使教育培训符合实际,将其运用到就业的实践当中去,使移民掌握的培训技能与实际生产就业结合起来。让移民能够真正掌握就业技能,使移民的就业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需求。
3.提高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管理
制定扶持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尤其是针对后续产业中的二、三产业,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适合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投资,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制定有利于提高移民参与后续产业中的二、三产业的积极性政策,提高移民的积极性。创新生态移民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后就业服务体系,为移民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咨询、劳动保障等服务。加强组织管理能力,保障移民利益,帮助解决移民在创业、就业中存在的权益受损情况,提高移民就业、创业的保障,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吴俊瑶.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民族研究,2012,(2).
[2]敖敦高娃,杜富林,田颖.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搬迁前后收支结构的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3]李耀松,许芬,李霞.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1).
[4]李芙琴.浅析“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草业与畜牧,2010,(8).
[5]初春霞,孟慧君.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