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志杰 金利民 孔俊峰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企业永恒的追求。特别是从事火工品、药剂等军品生产的企业、员工,事事言必称安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试验规程”是每位员工的必修课和常修课。针对部分企业员工存在的侥幸及麻痹心理、习惯性违章、“无意识违章”等不安全现象和行为,笔者拟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下意识”和“潜意识”造成的安全事故案例,解密违章作业人员的心理机理,提出应对控制“下意识”、养成“潜意识”的措施,为从事火工品、药剂生产的高危作业企业的安全“金字塔”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骑着毛驴找毛驴”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意识”现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驾车时眼睛看着前方,头脑中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不知不觉中到达目的地了,却想不起自己是怎么处理那些复杂路况的。这就是“潜意识”在支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而在这种“下意识”和“潜意识”现象如果控制或作用不当,就会在生产作业过程酿成惨剧。
案例1:某公司在一次调试设备的过程中,一条液压管路因破损而泄露,一名维修人员“下意识”地用手掌堵住液压管的破损处,由于系统压力急剧升高,压力油瞬间穿透他的手掌喷了出来,造成伤害。
案例2:某化工厂在对三名转岗员工进行试用期满的现场实际操作考核时,发现均有一处“可怕”的违章动作,且惊人的相似。经询问,该三名员工原从事同一工种,“可怕”动作是原工种“流传”下来的,“不知不觉就那样干了”。该厂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从而纠正了一处严重的“潜意识”违章操作。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说明,虽然操作人员都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到位,违章作业的主观因素,但人大脑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作用不当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由于我们对人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知识和规律认识不深,把握不准,通常把“下意识”和“潜意识”所产生的问题,一味归结于责任者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操作,安全管理归零工作因对深层次的原因或问题把握不准而流于形式。所以,要想找出深层次原因,并“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安全隐患,还需要关注人的心理、生理状态,研究人的“下意识”和“潜意识”现象及作用,对人所处的环境、工作状态进行分析,才能找出针对性的安全归零措施。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意识控制实际是由人的大脑内激素平衡来完成的。美国心理学家MJason在世界知名的《自然与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人的大脑内部由褪黑激素(即睡眠激素)和兴奋激素在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下控制人的意识状态。在人的规律生活中,提前2小时褪黑激素开始上升,2小时后,激素浓度最大,此时人的睡意最强烈。与此对应的是兴奋激素浓度降低的过程。而在这相互消长过程的某个交叉点上通常称为“临界点”。这时,人的大脑容易产生短暂的意识模糊,为行为的控制混乱,即我们常感觉到的大脑一片空白。这种临界时间维持的长短与人本身的体质、环境以及天气状况有因素有关。激素浓度的变化,也与所处的环境和状况有关。在枯燥、漫长、单调的动作过程,褪黑激素容易上升;而当外界有刺激的、引人入胜的或有趣的事物时,兴奋激素浓度易于上升。常见的违章是指那些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反复发生的违章作业行为。其中主要来自不良的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的习惯性违章,部分是由于个人特征缺陷出现的违章。
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如果把它们比做一座冰山的话,意识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水上部分,潜意识就是在深水的那一部分,而前意识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见可藏的部分了。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由意识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自觉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口误、笔误之类的错误其实就巧妙反映了人的潜意识心理。推而广之,很多的意外失误,甚至事故,都可以与潜意识紧密相连。
(1)他控监督
“下意识”现象持续时间很短,有时仅是瞬间发生。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只要身边有人提醒就能解决。但如果这一瞬间恰又与其它偶然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情,甚至事故。因此,建立相互提醒制度,加强他控监督,就能有效度过这一“可怕”瞬间。军工产品在生产和靶场试验过程中,制订有相互提醒、呼唤应答的作业制度,这其中就有他控监督的科学意义,需要我们严格执行。
(2) 硬件弥补
“下意识”的行为是人体的自然规律,客观存在却是难以避免的,且发生的频率高,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进行军品特别是火工品、药剂的生产及性能试验的模式和装置结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作业人员“下意识”现象的存在,在硬件设施上加以弥补,就能起到安全预防的作用。
(3)新鲜刺激
“下意识”现象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改变环境对减少甚至避免“下意识”现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安全警示,加强对高危作业工序的管理和检查,使操作者时刻绷紧安全之弦。此外,要根据作业规律,定期对高危岗位进行小幅调整。科学证明,当一个人接触新鲜事物时,就会产生新鲜感,有兴趣,工作效果就好;反之,长期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易于疲惫麻木,造成大脑内的褪黑激素浓度上升,出现临界点的几率就高。因此,调整员工岗位或分工,有利于降低临界点的出现几率。
(4) 抑制“临界点”
采取辅助手段,错开或抑制临界点的出现。可采取调整夜班、中午交接班时间,将其安排在人最容易出现“临界点”或褪黑素激素浓度最高的时段,使高危操作时间避开临界点,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还可以采取药物或饮食刺激,抑制褪黑激素浓度的升高,如在太阳穴、鼻头处涂抹风油精、清凉油,事前饮一杯浓茶或咖啡等。如长时间地从事某一单调动作时,可以采取甩甩手、拍打后脑勺的方法也可产生抑制作用。
(1)听觉刺激
安全“潜意识”,是指个人安全动机和行为达到不知不觉、自觉又正确的程度。有统计显示,一个概念被重复30次以上才会被潜意识所接受。所以,要用安全理念对高危人群进行反复不断的听觉刺激,让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项操作规程都捻熟于操作人员的脑海里,使遵章守制、“我要安全”成为潜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会自觉地正确处理。
(2)视觉刺激
要把安全理念刻在每一位员工的心智中,需要把事故现场、表象图案、文字以及血的教训吸收过来,作为“难得”的教材来教育、警醒、告诫自己,并像电脑一样储存下来,进入我们人脑的潜意识,一旦遇到同样的问题,它就会通过记忆系统,很快地将这种潜意识图像显现出来,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自觉地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危险预知训练
危险预知训练即“KYT”,开工前班组、工序人员对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查找、预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制定措施,设计好排除或逃生动作、要领,并经反复训练,使之植根于脑海,形成应变预知情况的“潜意识”及能力。
(4)养成习惯
有关研究发现,人要养成一个习惯并将其形成潜意识需要30天至40天,即一个习惯或潜意识的形成,是一种行为长时间持续的结果。因此,每一位员工要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包括理论知识或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经验或教训(自己或他人的),不断地反复地输入自己的大脑里,并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或潜意识。
人的“下意识”和“潜意识”虽然不会直接造成安全事故,但如果在多种偶然因素特别是错误叠加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了解并掌握人大脑和行为的有关生理知识,针对性地制订措施,并在安全工作中科学认真地对待、利用,可以提高安全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为从事火工品、药剂生产的企业的安全“金字塔”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徐小华. 机务安全与人的“下意识”[J]. 《铁道运营技术》,2005.2
[2]晋东化工厂《十年安全工作案例》,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