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的述评*

2013-10-30 01:45李艳霞
关键词:劳动力部门理论

李艳霞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的述评*

李艳霞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非正规就业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和未来的就业趋势。近些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以其广阔的就业领域、灵活多样的就业时间和就业方式、较低的就业门槛等优势发展迅速,成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疏理与评析了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以期为我国政府规范和发展非正规就业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综述与评析

非正规就业广泛地存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中,是一种在劳动时间、劳动场所、劳动报酬和劳动关系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处于正规经济活动边缘的经济活动。非正规就业者包括正规部门内部的临时工、季节工、小时工等非全日制工和非正规部门(微型、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中的雇主、雇员和独立服务者。在大多数国家中,非正规就业者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由非正规就业衍生出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规就业也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和未来的就业趋势。近些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混乱、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社会保障缺失等诸多问题。因而,全面、系统地疏理与评析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主要包括贫困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制度边缘论、成本——利润说等。

一、贫困就业理论的综述与评析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贫困就业理论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其实质是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学说。在对以肯尼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进行重点关注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富差距较大,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了大量的临时工和非全日制就业者,认为只有那些没有能力进入到正规部门就业的人才会无奈地进入非正规部门。贫困就业理论把非正规就业等同于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认为非正规就业是贫困者的专利,把非正规就业视为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大特征。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认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性会议,力图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现状,为其制定了国家和区域性的就业发展计划,以指导这些国家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使更多的人实现体面就业。

今天看来,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贫困就业理论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存在以下明显局限:第一,把非正规就业等同于非正规部门就业,等同于弱势群体就业和贫困群体就业,没有看到正规部门内部也存在着非正规就业,没有看到一些追求自由发展的有技能、有学历的人也会钟情于非正规就业,对非正规就业内涵的界定过窄;第二,认为非正规就业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没有看到发达国家也广泛地存在着这一就业模式,对非正规就业的外延界定不够宽泛;第三,国际劳工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国家和区域性就业发展计划的初衷是为了使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但没有预料到非正规就业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衰落,反而更加充满生机,可见,这些非正规就业的扶持政策目标有失偏颇。尽管如此,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对于规范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就业秩序,提高和改善发展中国家贫困群体的生存状况,推动发展中国家完善其就业政策,以及在非正规就业理论的研究上,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贫困就业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非正规就业现象,但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分层严重,非正规就业群体仍然以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为主,仍然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仅为谋生而进行的非体面劳动。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的今天,如何全面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质量,使其实现体面就业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此外,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市场仍然不完善,存在无序和混乱的现象,在管理上尚需改进和加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综述与评析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始于19世纪,由约翰·穆勒创始,后由M.J.庇奥尔、帕雷和博克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相继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四元模型”而得到继续发展。19世纪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中指出:“真正费力和真正讨厌的劳动所挣到的钱,不但不比其他的劳动多,而且几乎比其他任何一种劳动都少,因为只有那些没有选择余地的人,才做这种工作。”他开始认识到劳动者之间的工作报酬存在差异的原因不仅有自然因素而且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劳动者个体素质(知识、技能、体能等)的差异;社会因素是指因劳动力个体差异及国家制度所导致的社会歧视,市场化运行的经济体制在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使这种歧视得以膨胀,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约翰·穆勒认为,在这两种因素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种认识为后来的学者建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奠定了基础。M.J.庇奥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体现于他发表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两篇作品——《二元劳动市场》及《对劳动市场分层理论之注释》中,建立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假设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是完全统一和完全竞争的。一国的劳动力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类型: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两种劳动力市场的差别明显: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具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工资较低、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较差、工作不稳定、晋升和发展的机会较少。M.J.庇奥尔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不利于公平竞争,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改革市场运行体制、对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是可以逐步缩小差距从而实现统一的。然而,事实是在很多国家的两类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性都较差,往往处于钝化状态,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不愿”到二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不能”到一级劳动力市场工作。帕雷经过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壁垒等社会因素的存在,即使二级劳动力市场的从业人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达到了一级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无助于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劳动者也无法因此而改变自身的就业状况,获得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克对M.J.庇奥尔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假设理论实现了发展,构建了“劳动力市场四元模型”(见图1)。[1](P77)在图1中,纵轴为“社会轴”,它代表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责任、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横轴为“技能”轴,它代表不同工作的任务、技能及级别,横轴与纵轴相互交错的结果是形成了四方劳动力市场,即第一类部门内部市场(PI)、第二类部门内部市场(SI)、第一类部门外部市场(PE)、第二类部门外部市场(SE)。不同类型的市场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要求、责任及福利待遇。不同劳动力市场所对应的技能专业化程度、培训时间长短、责任及自主权高低、职业稳定性和报酬等按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或由稳定到不稳定的标准排列,其顺序为:PI、PE、SI、SE。博克认为,四类劳动力市场仍然没有穷尽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每一类劳动力市场内部还可以有多重分割。他也认为,四类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一类部门内、外劳动力市场之间及二类部门内、外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渗透和流动,但一类和二类劳动力市场之间因技能、知识、制度等壁垒的存在,人员流动相当有限。

图1 劳动力市场四方模型模拟图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强调劳动力异质性的同时,认为社会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起着决定性意义的观点将其与其他理论区别开来,也使其更加具有新意。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状况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这一理论也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实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劳动力市场分割是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劳动者个人素质(技能、知识)的提升及主观努力并不会必然使其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其次,不合理的制度等社会因素是阻碍劳动力从二级劳动力市场向一级劳动力市场流动的主要因素;最后,产品市场与劳动力组织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产品市场越稳定,越有利于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反之,不稳定的产品需求使企业更可能从属于二级劳动力市场。

尽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代表人物并没有提出“非正规就业”一词,也没有谈及二级劳动力市场与非正规就业的关系,但从其理论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属于非正规就业者。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所描述的很多情况非常贴近我国国情。在我国,二级劳动力市场主要由非正规就业者组成,非正规就业者自身的素质普遍偏低,就业能力不高,就业竞争力较差;此外,浓厚的、难以厘清的人情链条;不完善的制度;政府的缺位、越位;市场经济的不规范运作;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匮乏和缺失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或称社会壁垒:都是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因素远比想像的更为复杂,我国实际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不仅包括图2中所示的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制度分割,而且包括了体制分割和行业分割。[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示我们,政府在规范与发展非正规就业时应从其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入手,双管齐下,既要努力提升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又要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努力消除和减少由于社会壁垒而带来的劳动力在不同市场间自由流动的障碍,特别是要努力消除制度壁垒,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劳动者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更平等的就业机会。

图2 基于制度原因描述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

三、二元经济理论的综述与评析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托达罗等人是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果说贫困就业理论是解释非正规就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学说,那么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则是解释非正规就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动力学说。他们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城乡差别来阐述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失业问题的特点及解决途径,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迁移理论。这一研究成果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刘易斯也因此项成果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经济部门——传统部门(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部门)和现代部门(工业部门、资本主义部门)。两个部门的劳动者在收入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在传统部门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城市现代部门不断扩张的假设基础上,这种差异必然导致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其结果是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临时就业和自我雇佣的现象。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则通过完善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刘易斯的劳动力迁移理论。在1969年发表的论文《欠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的模型》以及著作《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托达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决定是否向城市迁移时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城市的失业率较低,此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获得较高收入的预期,他们才会选择进入城市;第二个条件是迁移成本较低,如果进入城市后的收入大于其在农村的收入与迁移成本之和,他们才会考虑进入城市做工。但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和社会因素所限,他们一般不能马上进入城市现代部门,而是首先进入城市传统部门。由此,托达罗得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将沿着农业传统部门——城市传统部门(城市非现代部门)——城市现代部门这一路径转移的结论。在这里,托达罗所说的城市传统部门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非正规部门。托达罗认为,在城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率等于劳动力需求增长率的前提下,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在城市现代部门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将不得不在城市传统部门就业,并有可能处于不充分就业的状态。

客观地讲,发展经济学家的分析中有不够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地方,如刘易斯认为只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意愿转移到城市现代部门,城市现代部门就有能力容纳;只强调通过工业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农业发展对解决就业的作用;托达罗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时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影响迁移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但他们毕竟将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一些切合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的观点,如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划分为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认为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会先在城市传统部门就业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几乎具备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给城镇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兼业农民成为城镇非正规就业的庞大群体;这一群体在城市处于底层,其基本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等在我国都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充分研究和借鉴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特别是托达罗提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及其迁移条件,有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以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规范和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

四、制度边缘论的综述与评析

制度边缘论,也可以称之为非正规经济论或非正式经济论,认为非正规经济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经济活动,是社会需要的反映。这一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在制度和管理的差异上。制度边缘论的代表人物——经济人类学家哈特继国际劳工组织提出“非正规就业”概念后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非正规经济”一词。他认为非洲国家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颠沛流离、收入很低的状态,若把政府有组织的就业(正规就业)作为参照物的话,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大军实际上就是非正规就业者。他在加纳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城市劳动者可以划分工资雇佣和自我雇佣两种类型。非正规就业属于典型的自我雇佣,是不依靠政府而实现自主就业的一种就业形式。哈特认为“非正规经济是一种大众的管理机制,是人们夺回那些本该属于他们但被集权代理人企图否认、剥夺的经济权利”,[3](P176-381)认为“非正规经济并非像国际劳工组织所描绘的那样是在工作机会不足状况下产生的生存机制,而是在国家严格控制的经济下爆发的真正市场力量”。[4]随后,法伊格在20世纪90年代将非正规经济与非法经济、未申报经济、未登记经济一起纳入到地下经济的范畴中。尽管法伊格将非正规经济与非法经济作了区分,但与哈特的观点相比,这种说法将非正规经济与地上经济相对应,使其更加边缘化。

制度边缘论认为,非正规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研究说明了它与正规经济在管理和制度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于一国规范和发展非正规经济,进行有别于正规经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非正规经济活动虽然需要规范,但不能通过直接搬用或套用正规经济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的方式。既能实现非正规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又不限制其活力的发挥,这是各国面临的两难选择。制度边缘论将非正规经济纳入到地下经济的范畴,与其之前所倡导的非正规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性相矛盾,不利于非正规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大国中,非正规就业者所从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从性质上看更加复杂,包括了哈特所指的工资雇佣和自我雇佣;从其所从事的领域上看更加广阔,遍布于正规经济部门和非正规经济部门;从其重要性上看,无论是对于国民经济还是百姓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虽然大多数非正规经济活动确如哈特所说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经济活动,但其重要性决不能边缘化。制度边缘论给我国规范与发展非正规就业的启示是:第一,尽管法伊格将非正规经济与地上经济相对应使其更加边缘化的观点不可取,但值得借鉴的是,在规范与发展非正规就业时应科学界定非正规经济活动,将其与非法经济严格区分开来;第二,政府应设计和制定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的有效制度,既使其有法管、有秩序、有保障,又不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

五、成本——利润说的综述与评析

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曾经主持了一项针对微型企业的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非正规企业所从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常常迫于各种社会制度,在一些社会制度框架下,非正规企业不得不拿出利润的77%作为制度成本(活动经费),即企业用于打官司、处理各种可能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关系等经济活动以外的费用,剩余的23%才能由企业自由支配。这种较为恶劣的经济环境迫使企业从事法律框架以外的经济活动,以节约成本。卡斯特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和波特斯(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认为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增长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性经济活动的‘制度化’的弱化结果”,“二战以后,发达国家政府对企业在卫生、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增加了多方面的管制,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经营负担。企业转而采用规避管制、减少成本的非正规化办法从事经营活动,也推动了非正规经济发展”。[5]

成本——利润说从经济学角度描述了非正规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一方面说明制度对企业管理的强化会给企业造成强大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对宽松发展环境的渴望。但是这一学说只能解释非正规经济的主体之一——微型、小型企业非正规化发展的原因(而且仅仅归纳这一个原因也有失偏颇),不能解释为什么其他经济主体也去选择从事非正规经济活动。

成本——利润说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环境是小微型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小微型企业,作为从事非正规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它们具有创业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等优势,在促进就业、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小微型企业的处境较大企业而言往往较为艰难,面临着来自于市场、资金和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压力,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小微型企业自身规模小、财务制度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其关注度低、管理缺位也责无旁贷。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于2011年制定的《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微型企业的生存环境,但这些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其可操作性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本着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考虑和评估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建立起真正有效、健全的专门针对小微型企业的重点包括融资在内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为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

(注:本文为“中国海洋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中期成果)

[1] 罗润东.中国劳动力就业——从转轨经济到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谭玉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其中国现实问题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8,(7):47-54.

[3]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丁金宏,冷熙亮.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J].人口科学,2001,(6):8-15.

[5] 李郁.非正规就业理论在中国实践的评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4):542-545.

AReviewofInformalEmploymentTheoriesinForeignCountries

Li Yanx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Informal employment has been becoming an important employment channel, a source for new jobs and a trend for future employment both i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China, informal employment has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because of its broad job market, flexible time and ways, and lower requirements for employ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formal employment the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so that the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our country.

foreign country; informal employment theory; review and analysis

F241

A

1672-335X(2013)03-0110-05

责任编辑:王明舜

2012-11-09

李艳霞(1973-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力部门理论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