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绍文 辛武超
为积极配合中央文化产业发展大局,地方政府竞相把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其最好的行动标签。然而,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弊端或理念上的偏颇。归结起来,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尚未厘清文化产业园区与工业园区的异同;二是不明确什么样的园区是我们应提倡或追求的;三是以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来考衡园区。由此,进行文化产业园区清晰的界定,剖析其本该具有特征与功能,进而构建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科学考量文化产业园区的效益发挥与引导其良性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与实践意义。
当前,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概念有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区 (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等。加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出现较晚,相关学术研究也显滞后,至今国内尚无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统一界定。
文化产业园区在西方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
1.强调特定的空间集聚与完善的文化设施
约翰·麦肯锡〔1〕在“创造创意空间:规定‘文化园区’”中提到了文化产业园区,有一个特定的范围,可提供工作岗位,并通过鼓励经营艺术商品的买卖实现综合效应,其中文化与休闲设施齐全,为艺术家及手工业者提供负担起的生活与工作社区。同时又在“文化产业的集群规则适用:在苏格兰的探索与实践”〔2〕中指出,文化园区是鼓励文化集聚的重要手段,即命定一个区域,可能涉及相关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或兼而有之,并进一步假设通过空间集聚达到协同作用,集聚经济和对环境损耗最小化。但这种园区设定是有争议的。一是,文化集群概念和文化园区概念原则上对城市再造的贡献尚存质疑。二是,有关文化园区的最优价值取向有争议,是面向消费,还是生产或兼顾两者。三是划定的园区与自发园区效益需进行长期比较。
诺拉波特·帕姆希瑞和万斯布鲁·梅建均将文化产业园区定义为:是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且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创作个体组成。〔3〕南希·克斯伯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设施”组成进行说明,包括非常明显和不太明显的两个部分〔4〕:供市民互动设施;基金的支持。
2.注重园区多功能和与社区融合
米奥德拉格·梅特赛威德在“整体景观,主题公园,公共空间”一文中〔5〕全面论述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他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城市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功能 (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同时,文化园区是一个在城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吸引力;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
大多数西方学者认同:文化产业园集聚了非营利组织、文化机构、艺术结合点、独立艺术家,临近科学园和媒体中心,既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既生产文化产品,也消费文化产品,并依赖多元文化,通常在繁华的闹市区里发展,是一个有本土特色同时又与世界相联系的多文化城市地区。
由此可见,国外文化园区发展理念有两个:划定命名和自发集聚,但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行;目标都是为文化企业、艺术家或创作个体提供组织完善、文化设施完善便利廉价、多功能综合使用的地区;其发展途径有政府规划引导成立和提供完善的文化设施两种。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先有政府规划命定的文化园区,招商与引驻文化企业,形成集群;二是在文化和空间环境两要素的影响下,自发形成产业集群,进而设立文化园区。由此衍生出文化产业园区界定的两种逻辑:前者强调如何为相关文化企业集群提供优惠政策、文化设施等,即“园”的作用发挥;后者注重怎样与社区、居民生活相融合,工作区就是生活区、生产文化产品也消费文化产品,即“区”的功能展现。
1.秉承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理念
王齐国,张凌云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精神消费商品生产企业提供孵化和集聚功能的空间形态。其特点在于通过高水准规划,确立园区整体发展战略、定位和对产业内容合理进行布局,展示其集聚魅力并形成产业链,为相关文化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构建多元化的发展平台。〔6〕
赵迎芳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指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具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具有孵化器功能,并具有专门服务管理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能提供相应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综合集聚区。〔7〕
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就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核心是产业集聚,最理想的形态是产业链很完美的产业集群。其特征:是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总部集聚基地或交易基地;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较大规模;专业化程度高,体现产业技术领先;完善的配套服务及设施;多种产业链方式进行经营的集聚,管理上要高于一般科技园区等。①汤燕琴,陈少峰,打造专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园——中国文化产业网专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EB/OL〕.http://www.cnci.gov.cn/content%5C2010122/news_60817.shtml,2010-12-02.
以上学者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其建设理念仍是按照工业园区模式进行,其基本思路是先行规划园区,政府配以完善的服务及设施,给予优惠的政策,进行招引企业,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即“园”。服务对象是文化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标是追求文化企业高收入,文化产业效益最大化。
2.基于“区”的协调共生理念。
向勇,陈娴颖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集形象功能、产业功能和艺术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形象功能是第一层级,主要包括构成城市景观的真实的、形式具象的事物;产业功能是第二层级,园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构建相关产业链,提供相关服务功能;艺术功能是第三层级,结合消费情境与过程,消费者在物质、功能空间内进行欲望生成、消费和想象而建构起意象。〔9〕
祈述裕指出,文化产业园区应追求三融合,强调与生活的关联。与社区、日常生活、艺术和时尚的融合度,是衡量一个园区发展状况的界尺。一是与社区融合。要与社区空间结合,而不是独立于社区之外,无需专门特立空间。如此,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还承担了服务社区居民,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与日常生活结合。一则达到工作室也是起居室的效果;二则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与时尚 (艺术)结合。其一,感受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气息,激发艺术家灵感;其二,重视精妙的设计。同时认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要义是“区”而不是“园”。与园相比,区域是更大的空间概念;区域是自然的,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园是人造的;区域是动态的,体现着文化、氛围、契约等,园是静态的、物化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形态、创业氛围、社区环境,居民支持度。〔10〕
上述学者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界定,虽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提出的园区发展理念是值得思鉴的。其理念是基于“区”的协调共生,强调文化产业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关联。基本思路是在文化产业自然集聚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政府命定规划;提出不单独特立空间,而是与社区空间融合,充分合理利用。服务对象既包括文化企业、创意个体,又包含社区居民;目标是追求文化企业效益与社区、居民福利互融、共生共赢。
在园区有形地理空间上,我们认同祈述裕的观点,是“区”而不是“园”;此外,还要塑造无形空间,即意象空间,消费者在物质、功能空间内进行欲望生成、消费和想象而建构起的意象。园区发展理念上,我们综合两者,认为,产业集群应与社区、居民生活和艺术相融合,不能一味追求集群规模,也不能忽视社区配合,居民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升,更不能不顾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与特色性。由此,文化产业园区既要社会化大生产,也要社会化小生产。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种“市场”,相关主体会在此市场中决定要不要参与,通过何种契约参与,文化商品的价格、数量与质量,产业竞争秩序,如何保障各主体权益,公共服务等。由此,我们定义文化产业园区,指为通过文化创意活动而获取价值的文化商品的相关主体,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一切交易或契约关系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文化产业园区与其它类型产业园区相比具有共性:集聚、创新、规模化、科技引导等,但更多的是差异,有自身独有特征与功能,过多地遵从共性而忽视个性情况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会削弱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导致产出非合理性。由此,构建文化产业园发展评价体系必须严格依据与体现其自身具备的特征与功能。
1.创意能力强,科技融合高。
文化产业的第一要义是创意,第一资源是人才,本质是“文化+智慧 (创意)+科技”三者深度融合的产业,基于此,英美等国家将之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研、产、销、传播与消费基地,根本任务就应是不断地解放与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吸引智力、创意强的人才、市场组织与社会团体的能力,塑造创新协作、联盟的氛围,发挥“筑巢引凤”的功能。〔11〕同时,应与资讯、通信及数字等高新科技保持深度融合,一方面降低市场主体之间交流与交易成本,使得消费者、生产者、创作者与协作者间的“距离”更近;另一方面,提高人们利用这些技术从事创意工作的能力,拓展创意来源,加快创意升级。此外,政策与制度革新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速催化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更替,政策应秉承先行先试、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同步工程的效果。因此,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能力主要可归结为:人的思维创新能力、文化资源的价值创新再造能力、科技创新及变革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或是其组合。〔12〕
2.社会配合度高,公众参与广
文化园区是“园”,更是“区”。园本身就是强大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的集散地,为企业提供便捷、廉价的交易平台与增加相互学习、分工合作的机会。其中文化设施的齐全与文化活动的举办,是提升园区魅力,招揽名企企业、名人、游客的重要指标,由此,构成了“园”的社会支撑力。根据科斯交易成本理论,当单个企业无法将与之生产成本有关的要素“内化”时,便会寻求与其它机构进行谈判、协作等行动,以求成本最小化。〔13〕此时,“区”的社会支撑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所提供配合的服务机构既包括区位条件 (交通、土地、信息化等),又包括公共服务 (如财税、行政等)与市场化服务 (金融、产权、风险投资等)。区位条件的优劣会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公共服务体现政府的重视度与帮扶力度,同时保证参与主体的公平与平等;市场服务是价值实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此外,园区运营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应当留有充裕的创作发挥与休闲娱乐的空间,让其参与进来。一则保障公众文化基本权利的实现,增加公众接触文化产品的机会,刺激购买欲望;二则人才是第一资源,公众本身是多层次创意人才资源宝库,更是创意来源的蓄水池。
3.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完整。
集聚是任何园区高效发展最基本的要求。〔14〕集聚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个自我积累的正反馈过程,使产业集群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并持续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一是有利于文化、智力资源共享,产生规模效应,节约运作成本;二是促进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产生关联效应,带动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三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15〕四是易形成区域品牌,集聚内主要产品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集聚效应通过就业行业的方向可见一斑,通常将就业人群分为三类:直接生产者、文化协助者与创作者。产业链完整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与空间链三个维度。价值链看,涵盖了文化商品或服务从最初创作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16〕供需链看,产业发展受到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制约。从空间链看,是指组成产业结构的各细分部门与文化产业的前、后向产业关联。文化产业园区应具备完整的产业链,链条上每个环节均可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形成专业化与多元化优势并存,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相支撑的产业格局。另外,核心层、外围层与相关层在文化产业园区应成相对协调的比例,具有“核心版权”及高新技术的新兴业态应给予最重要位置。
4.产业秩序良好。
价值链某些环节的高度集中,容易造成“马太效应”,即“赢家通吃”。由此需要良好的产业秩序来保障市场有序竞争与权益公平分配。产业秩序应包含进退机制、竞争程度、享受待遇、版权保护等。从整个过程来看,要保证准备、开局、过程、结果与反馈各阶段的公平与公正,使产业主体平等有序地开展竞争,避免过度恶性竞争与高度垄断等。由此,园区塑造良好的文化产业秩序包含三方面:文化企业秩序、文化产业组织秩序与文化环境秩序。〔17〕特别把握好两点:一是不同主体在对待竞争与秩序的关系时,侧重点应该不同。文化产业市场上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主体,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更需要良好的产业秩序来引导。二是不同发展阶段对待竞争与秩序的关系时,侧重点也不应该相同。园区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的产业周期,各阶段所需的产业政策与环境要求不尽相同。另外,版权保护也是良好产业秩序重要组成部分,一则直接激励文化企业与个体的创作动力;二则体现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的多样性。
1.经济功能。
经济学一切有关经济功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效率。文化产业园区所发挥的经济功能,必须反映这个原则,否则,就丧失其存在的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功能可理解为来自四个方面:直接收入 (产业增加值、税收、利润等);间接消费产生 (旅游、房地产等);就业影响,替代传统工业,拓展新增就业;可支撑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驱动城市发展。〔18〕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它为实现创意活动的商业价值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同时激活了墨守成规的旧产业秩序。这里归纳反映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功能应包括:产出的规模与增长情况、集聚效应、知识产权质量与转化能力等,其中知识产权的转化能力称为知识效益,被视为最具潜在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功能上,园区除具产业集聚功能外,还应有产业融合、产业协同、产业孵化与产业展示等功能,尤其重视与资讯、通信与数字等高新技术的有机融合,让文化、创意元素与其它产业更多地交融,促进各类创意资源在各产业领域快速转化为生产创造力。
2.社会功能。
文化产品本质属于意识形态,对消费者价值观和精神气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国外无一例外地特别关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对文化产品入市实行“检疫”。由此,文化园区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文化产业园区应保证产品的品味水平与内容健康,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宣扬的价值观能起到良好的教化与凝聚作用,消解各种社会紧张与冲突。把边缘化的艺术或从事者重新激活,得到保护性与市场化共同开发,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另外,传播性是文化产品固有属性,未经广泛传播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注重服务理念的培育,不断为公众进入园区创造广阔与包容的空间,保障公民文化创作权利及分配的公平,激发创造性。文化园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值效能高,得到公众高度认可与支持。不单如此,与生态产业有机结合,开创出具有“生态+文化”理念或符号性的产业,如生态时尚业、生态理疗业等。此外,为提升城市形象,国际上许多城市或地区都藉由成立文化产业园区,“擦去了脸上灰尘”,散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如鲁尔工业区。〔19〕
3.文化功能。
文化产品的创造应尊重与保留“源文化”最核心、最关键的元素,反映真实的社会存在,不能只是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变相糟蹋与扭曲文化内涵,更不能与社会核心价值相对抗。园区发展要时刻警惕文化产业化所带来的巨额经济价值可能会淹没它浮现出来的文化精神,造成其贬值与文化意义的衰减。特别是在文化产品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商业贸易上能够被接受产品,而且也需要他们能够在文化内容上认同我们的价值观。〔20〕在对文化资源题材进行开发时,应特别注重保持文化的“经典意义”,不要让文化的指数被物质的指数全部覆盖,必须重申文化产品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20〕此外,文化传播与“企业家精神”要保持高度融合,从产品决策者层面就具有很高的社会与文化价值。由此,文化产业园区应做到在主流意识形态、商业主义意识形态、精英主义意识形态的三元对立中跨越界限、相互融通,共建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4.空间与土地效益
从空间占用的排他性、空间结构的刚性角度看,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且难以通过贸易来克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必然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治理,既要促园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又要尽力化解园区内的空间制约。能够做到有效提升毗邻空间的商业价值,自身也能便捷地转换为生活空间、商业空间。〔21〕注重与社区空间相融合,尽量避免单独为其特立空间,充分合理利用社区空间。因此,园区建设要打造成既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区、消费区,也是文化创意体验区,创意孕育,创意产品、创意企业的孵化区。在文化产业园区土地利用中,目前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率、重引资轻规划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近期的‘文化圈地’运动纷纷上演,举文化之名,行地产之事也屡见不鲜。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应依据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效益。由此,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善、用地效益与土地管理绩效的提高。〔22〕
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科学清晰地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文化产业园区特有的特征与功能,构建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将从外部环境、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五大层面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评价,选取41个具体指标 (如表3-1),同时对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进行说明。
表3-1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
1.外部环境指标
从区位条件、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三角度选取。区位条件选取了距市中心商圈距离、公共交通便利性和可供发展的核心区域面积。公共服务选取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营业税补贴金额与政策执行效能。其中,政策执行效能,是指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实际落实效果,其意义是预防与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文中用孵化文化企业产值来检验。市场化服务是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催化剂及交易的主要媒介,选取了全部金融机构年贷款占总投资比重、风险投资公司年投资额与年融资担保额度指标。
2.发展水平指标
从投入水平、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投入水平主要从人、财入手,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数量。产业集聚有利于创新资源在产业区内快速流动,使高新类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选取了企业密度 (企业数量与集群区域面积之比)、就业集中度 (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与中小企业产值的比例。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园区持久发展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根本途径,同时体现了所处的发展层次。指标的选取既要体现现有创新水平又要能发掘长远创新潜力,选取了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专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R&D经费占产业增加值比重,专利授权率。
3.经济效益指标
从产出水平、土地效益和产权质量与转化三角度进行。产出水平包含规模、结构及增长性三类,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核心层文化产业产值比重,税收额年增长率,带动行业产值增长率 (商贸、地产业)。土地效益选取文化产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与文化产业产出强度。产权质量与转化是潜在的经济效益,加之专利的时效性,必须选取更准确专利指标,选取了自主登记版权数量、驰名商标总量与技术交易市场成交金额。驰名商标有较高市场价值,且受到区别于一般注册商标的特殊保护;自愿登记版权是权利人认为较高价值的版权。
4.社会效益指标
从辐射与吸引力、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三方面进行。辐射与吸引力选取休闲娱乐区社会辐射半径,入驻的名企数量,园区被知名媒体采访报道次数。社会责任从依法查处违反相关规定的书籍总量,基于本土文化创作产值。其中基于本土文化创作属于保护性与市场开发并行,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公众参与从参与空间消费潜力选取了园区供居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园区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占消费总支出。
5.可持续发展指标
从生态效益、控制力与产权保护三方面进行。生态效益指标选取单位文化产业产值综合能耗,环保投资占增加值的比重。控制力与产权保护能体现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控制力及自我保护与修复能力。控制力选取了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创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与内资比值。产权保护从行政保护方面选取知识产权局专利纠纷案件受理数量、工商局商标违法案件查处数量。
由此,在科学清晰地界定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基于文化产业园区应具备的特征与功能,构建出了一套科学全面的反映与考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评价体系。从理论层面上看,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直以来对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上的一个空白,其可行性与操作性都很高,从文化产业更为微观领域提出考量的指标体系与范围。从实际层面看,可测算出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有利于纠正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偏差,引导其走上科学发展的轨迹。
〔1〕〔英〕John McCarthy.Making Space for Creativity:Designating‘Cultural Quarters’〔R〕.The Geddes Institute School of Town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2.
〔2〕〔英〕John McCarthy.The Application of Police for Cultural Clustering:Current Practice in Scotland〔R〕.The Geddes Institute School of Town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4.
〔3〕樊盛春,王伟.文化产业园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
〔4〕 〔英〕Nancy Duxbury.Infrastructure Was Seen A“Physical Place,The Platform”Where Activities Can Happen〔EB/OL〕.www.cultureandcommunities.ca.
〔5〕〔美〕Miodrag Mitrasinovic.Total Landscape,Theme Parks,Public Space〔M〕.Public Space Ashgate Publishing,2006.
〔6〕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42.
〔7〕赵迎芳.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
〔9〕向勇,陈娴颖.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模型与“曲江模式”分析〔J〕.东岳论丛,2010,(12).
〔10〕祈述裕.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曲江论坛,2012.
〔11〕叶灵.文化产业的出路在创新〔J〕.前线,2011,(10).
〔12〕张铮,熊澄宇.文化产业发展的五种创新能力〔J〕.改革,2009,(6).
〔1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金青梅.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4).
〔15〕胡洪涛.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5).
〔16〕郭新茹,顾江.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文化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0).
〔17〕焦志明,李琦.中国文化产业竞争的秩序基础分析〔J〕.中国市场,2010,(44).
〔18〕李康化.文化产业与城市再造——基于产业创新与城市更新的考量〔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19〕钟雅琴.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意象再造〔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0〕贾磊磊.确立文化产业评价的文化维度〔J〕.电影艺术,2010,(5).
〔21〕杜黎明,薛立波.城市空间管治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9).
〔22〕吕立刚,石培基等.基于AHP和特尔斐方法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甘肃西峰工业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