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斌
政治认同是人们政治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和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政治体系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对这一政治体系的指导思想、价值体系、组织结构、制度安排、政策实践、管理效果等方面的认同。他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来自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判断,以及对政治体系的信任、信念和信仰,包括对政治体系的基本价值的信念和信仰。〔1〕
为了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判断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五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判断抽样,即根据高校的层次、类别,在成都高校中选择了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四川大学 (985高校),西南交通大学 (211高校),成都理工大学(省属重点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独立学院)。多阶段抽样,即第一阶段抽取班级;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所高校四个年级各抽取两个理工类专业班级和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班级,这样每一所高校抽取16个班级;第二阶段抽取调查对象,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被抽中的每个班级抽取18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本项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访谈的方法进行,共发放144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22份,有效回收率为84.86%。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良性的、积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现阶段的身份特征和政治人格特征的约束,以及外界社会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一)在民族认同和爱国意识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表现强烈。84.5%的大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见表2)。大多数大学生爱国意识强烈,关注国家大事,尤其对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等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事件尤为关注,在回答“如果遇到外敌入侵,你愿意上前线保家卫国吗?”这一问题时,有72.3%的同学选择了“愿意”(见表3)。
表2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到自豪吗
表3 如果遇到外敌入侵,你愿意上前线保家卫国吗
(二)大学生国家主人翁意识明显不足,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较为冷漠。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国家主人翁意识不容乐观,有47.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国家的主人,还有8.0%的大学生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 (见表4)。由于主人翁意识缺乏,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出现了政治冷漠化倾向 (见表5),经常与同学讨论政治问题的仅占5.0%,而从不与同学讨论政治问题的占9.6%。
表4 你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
表5 你是否与同学一起讨论过政治问题
(三)政治认知不足、政治参与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总体上表现较好,但少数大学生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认知不够清楚,例如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认识上,持中立态度的占35.35%,还有5.56%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见表6)。另外,政治参与程度不高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中,仅有24.1%的大学生表现积极,37.2%的学生表现一般,还有14.9%表现不积极 (见表7)。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表6 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态度
表7 你是否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
(四)大学生对政府效能的认同肯定性与质疑性并存。政府效能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我国各级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效能大大提高,大学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政府决策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例如,有75.5%的大学生觉得政府的某项决策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时,认同自己想办法促使政府修改这项决策 (见表8)。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81.3%的大学生认为在批评政府的时候有顾虑(见表9)。这就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政府效能的认同处于比较矛盾的状态中。
表8 如果不认同调整物价的政策,你自己会想办法促使政府修改这项决策吗
表9 你平时在谈论时政的时候,有顾虑吗
(一)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人们追求效益,竞争进取,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有所抬头。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对自身政治权利的渴求,这就制约了大学生关心政治和参与政治的热情。
(二)政治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政治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大学生行使政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从而影响其政治认同的强化;另一方面,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腐败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三)文化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加剧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而文化的多元格局和一体化思潮往往会带来多元的价值观体系,导致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价值观矛盾和冲突的加剧,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必然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传统的价值理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既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四)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并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露。一些问题直接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而对他们的政治认同产生较大影响。
(五)学校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最系统的方式,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知识掌握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都会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影响。
(六)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个体情绪缺乏稳定性。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有着更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但他们同时又富于幻想,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常常忽视现实与理想的区别和联系;习惯于作横向比较,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求成心切。一旦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或者慷慨激昂或者悲观失望,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对看到的问题不能作出全面和理性的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政治认知的偏差和政治情感的不稳定。
(一)坚持走中国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接力奋斗。要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归根结底要靠坚持走中国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为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是政治认同感增强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在谈到苏联、东欧巨变的原因时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感也得到提升。只有依靠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学生政治认同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政治保障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其次,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再次,要加强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效,可以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政治保障。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文化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和谐,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会带动政治的发展,政治的进步又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保持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文化也难以兴盛,党和国家也不可能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条件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政治认同
首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思想基础。其次,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提高政治认同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习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3〕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时事政治,才能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
2.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和政治技能训练
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开设《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其次,通过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政治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激励他们关心政治、学习政治、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3.增设各类实践课程,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政治认同感
各高校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增设各类实践课程,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把枯燥的理论变为自主实践。通过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心教育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回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政治认同感。
(三)政府应提高公信力,畅通参与渠道,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各级政府应通过建设民生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提高自身公信力,增强大学生对政府的信心。其次,各级政府应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及时公开政务,畅通信息渠道和参与渠道,让大学生有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强化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提高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程度。
〔1〕张荣珍.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5.
〔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54.
〔3〕沙健孙,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