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飞 张建东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 750000)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和学习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且能够形成校风、艺术文化等精神文化系统。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的变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诞生之初就发挥着一般文化的共同职能,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思想都能在高校里得到更新、积淀与发展,校园文化的主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开放的。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高校的开放与国家的开放同样不可逆转。高校的社会化也加速了高校与社会的双向沟通。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校园文化更加具备开放的特点。但也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看法。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在内容上的巨大差异性”、“校园活动的有限性”和“校园文化主体的文化有限性”这三点,虽然这些看法不无道理,但它们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塑造或发扬大学精神也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的建设。现在很多大学只重视校园环境——硬件方面的建设,而相对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即软件方面的建设。因为校园环境的改善是看得见的,而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建设却不能很快收到成效。这种短视行为,使大学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软肋”,带来了不少显而易见的不良现象。近些年,各地高校跑马圈地建设新校区,这种圈地运动对大学真谛的伤害很大。许多学生四年读下来,完全是在与大学传统无关的一个环境中度过的,无法体会到大学积淀下的文化氛围,这样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在校内,学生读书于校园,潜心做学问的少,意在出国深造谋好职业、浮于跟随社会潮流的多;校外投影厅、酒吧打折优惠的海报比校园学术讲座的海报更有气势;学年伊始各社团纷纷招兵买马一阵热乎过后,就偃旗息鼓。校园内,除了树林中晨读的身影和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情景让人心动外,还有多少值得品味的“文化”,又怎能使学生对大学产生归宿感,怎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呢?①以上种种表现,折射出大学发展中制度文化上的缺陷,需下大力气弥补这方面上
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亦即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在大学文化校园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引导人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在于激活人的潜能,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在于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人为本,形成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良好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为大学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体现为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气质。为此,大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校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鼓励师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与录取为研究生的比例逐渐提高,学生在重要的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功能。高校的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学习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反过来讲,学生也是高校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是躯体,大学生是其灵魂;高校是大厦,大学生是其基石。是大学生彰显了高校的生机和活力。在人际环境方面,学生可以自觉营造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人际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营造文化环境,那么这些主要是由学生营造和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学生发挥基础功能的障碍。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很难意识到自身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他们觉得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仅有少数同学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