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胤 韦仁兰
(贵州省册亨县文化馆,贵州 册亨 552200 )
2006年11月1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对文艺工作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不仅明确了文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指出了当前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艺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讲话》的认真学习,我认为胡锦涛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
在文艺同人民的关系问题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这就是说,文艺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他坚持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20页)和“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81页)的立场观点。一方面,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富土壤和源头活水,脱离人民,文艺创作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一切进步文艺都为了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见《邓选》第三卷183页),文艺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服务对象,才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此,胡锦涛同志满怀深情地说:“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正理解人民,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要“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
在文艺同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对文艺同生活的辩论关系作了精辟的回答。邓小平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见《邓选》第二卷《祝辞》)。胡锦涛同志则正是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社会生活和文艺的新特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理论补充。在文艺同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一切有成就的文艺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显然,这与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同生活的关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不但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而且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在文艺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制定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思想基础。文艺的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创新和继承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只有很好地继承,才能不断地创新,促进艺术精品的出现。对此,胡锦涛同志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新天地”。并对继承和创新作了精辟的阐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新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对文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具体实际,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文艺同发展的思想内涵,为当前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艺同文艺工作者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重视培养、发展文艺队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他还特别希望“文艺工作者中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见《邓选》第二卷《祝辞》),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信心和使命感,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胡锦涛同志则是在此基础上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对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和严格的要求,谆谆教导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大力繁荣先进文化,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开出更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