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鉴赏心理的具体分析

2013-10-26 03:42:58陈慧春
参花(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事物想象文学

◎陈慧春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感知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这里的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个别事物属性的反映。人的感觉不仅能反映整个自然界、客观事物多种性能和特征,而且由于它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的感觉和理性直接统一起来,通过对个别事物的感觉而直接理解到它的普遍性。例如人们感受到色彩的“冷”“暖”时,就可能不自觉地与某些社会行为和情感模式发生同构。“冷”的事物与色彩使我们畏惧与远离,“暖”的事物和场面使我们接近。所以,种种社会生活模式和情感内容由于与某些生理感觉在结构上相似,就不自觉地或无意识地进入我们的感觉之中,与它契合与渗透,使它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它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不同特征、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完整映象。这里既有对事物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把握,甚至还包含着对这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正因为审美感知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审美感知的直接产物是活生生的审美意象,所以它才能触发人的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审美心理得以进一步展开。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益于海”的描述,可以看作作家构思时的思维特点,作为读者的艺术感受,何尝没有这种心理特点。

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想象

想象在文学鉴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西方,人们不仅把它当作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有人甚至把它尊为心理功能中的“皇后”。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这种特殊功能,表现为它能够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的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想象的心理实质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表象运动,即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式的联想和高级形式的想象。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没有联想与想象,或者联想与想象不活跃,文学鉴赏都无法进行。例如中国古典诗词,大多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思想感情浓缩在精妙的形象中,读者如不能对这些形象作联想,而是局限于诗歌的艺术形式上,只欣赏韵律和节奏,就难以领会诗的真谛,当然也就不会得到美的感受。“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宋无数”(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看见山势驰骋,联想起万马联翩;“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从无定河边的枯骨,联想到深闺梦中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池》),从妃子笑,联想到传送荔枝人的艰辛,等等例子,说明了中国古典诗文有“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的特点,鉴赏中国古典诗词,尤其要借助联想的作用。事实上,不仅诗的构思与欣赏离不开联想,但凡用语言作为手段创造形象的其它种类的文学,无论创造还是欣赏,都是离不开联想的。

三、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情感

情感也同想象一样,是文学鉴赏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现象,而且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还触发其它心理因素,推动它的发展,成为它的动力。实际上,一个冷漠旁观,甚至麻木不仁,没有任何情感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感知、想象或理解即鉴赏任何艺术作品的。鲁迅说:“看了阿Q,如果没笑,即是没有看懂。如果只是笑,那也没有看懂。”这里包含了读者既要有“笑”即批判态度,又不只是“笑”,还要有同情,即“哀其不幸”的感情。可见,文学鉴赏中的情感活动的产生,正是鉴赏者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描写产生的一种好恶倾向的结果。文学鉴赏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之一,是一种认识过程,人们在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情感体验,要对作品中的艺术描写产生好恶倾向。

四、文学鉴赏过程中的理解

什么是文学理解?心理学上所说的“理解”,是指形成关于一个对象或一个现象的概念,即通过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因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理解。其中高水平的理解是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逻辑推理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如上述所说,文学鉴赏要靠感知来接受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靠想象来再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并通过情感来体验作品的意味,那么,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就要在上述感知、想象、体验等心理活动基础上,加以思索、判断。文学鉴赏之所以要有这种心理因素,原因在于,就鉴赏客体而言,作为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文学作品不仅渗透了作家的主观情致,而且也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不仅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而且具有认识性和教育性。而就鉴赏主体而言,他不仅要把握文学形象中的情感性因素,也要把握形象中的其他因素,而且要对文学形象进行判断、评价,这就离不了理解的参与。这对于把握文学形象,是不可缺少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明显是违反生活常识的,然而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作者这里是用夸张的手法来极写“愁”的既深且长,这种认识便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至于要了解诗人为什么愁,愁什么,就更少不了理解的参与。由此可见,文学鉴赏是离不了理解的。

猜你喜欢
事物想象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快乐的想象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